查看原文
其他

重构学校的六大维度,且听他们一一解读 | 聚焦

2017-12-02 蒲公英教育智库 新校长传媒


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在第一天的主论坛上,15位国内外嘉宾,从战略与结构,课程与资源,空间与装备几个维度做了精彩的解读(见昨天的报道);第二天,另外15位嘉宾,聚焦课堂与评价,关系与成长,流程与管理,再一次掀起了思维的激荡。


/ 课堂与评价 /


一堂标准的好课是这样诞生的

周鹏:重庆一中特级教师



周鹏称接到这个标题,让他觉得有一点尴尬。因为这似乎是属于一个课堂大师的命题,但他对自己的定位只是一名一线普通教师。


于是他选择通过书本去学习,却让他吓了一跳!因为书中罗列了诸多好课的标准,条目下面又有分支,就像是德国的厨房,各式各样的厨具令人眼光缭乱。在他看来,课堂是活的,活的,便是复杂的变化的,维度和标准越多越无益。就像去厨房,一副菜板,一把菜刀足矣。


好课的“菜刀”就在于“往前多走半步”。他进一步解释道,教育在于创造自我教育的机缘,而课堂是创造机缘的场,多走半步,机缘往往就到了!随即分享了两个课堂上发生的小故事,带大家领略半步的魅力。


如何炼成好课?核心不过一句话,即捕捉、发现和引导学生。


而这考验的是教师的智慧,需要老师能够对知识与思维趋于本质的追求,能够构建体系,而且自净灵魂。


最后,懂哲学的不一定能上好课,但上好课的他必定是懂得哲学的,判断一堂课是不是好课,有没有价值,终究要靠思想来说话,一堂课里如果没有思想的沉淀,也不可能好到哪里去。


批判性思维:剑指判断力

余党绪:上海师大附中特级教师



余党绪老师演讲的原标题是《批判性思维:剑指公共判断力》,这个看上去很绕口的主题,是从一个我们最熟悉的故事开始的——鲁滨逊漂流记。


“想象一下,流落孤岛之后,鲁滨逊最需要做的是什么?”


“我们需要思想的矮子,行动的巨人吗?”


“是什么决定了鲁宾逊28年的生存?”


通过问题设置,余老师不断给大家开脑洞,引导大家一起进入批断性思维的世界,带领大家一起寻找成就鲁滨逊伟大历险的关键——一个正确而伟大判断。


但丰富的物质生活、完备的社会保障、良好的社会交往体系,让我们少有机会像鲁宾逊那样面对各种的困境、窘境、险境乃至于绝境的选择,于是我们的判断力在日常的琐碎中逐渐地退化和钝化。更可悲的是,我们的教育也在参与其中,扼杀学生的独立思考。


当我们进入公共领域时更需要的是公共判断力,给予这个社会公共的价值观、公共的规则,我们尊重公共的事实,尊重公共的逻辑,在此基础上来确定自己的言行。我们作为教师也用同样的逻辑来训练学生,而不是混淆情怀与规则,混淆感性与理性,混淆思域和公共。


培养公民的公共判断力是教育的重要使命,而批断性思维的核心就是培养一个人的判断力。


项目式学习:我们终将改变潮水方向

胡明明:蒲公英教育智库课程设计总监



马云创建的云谷学校、北大附中的探月学院南北而立,却都在关注同一种学习方式——项目式学习。但项目式学习并不新鲜,胡明明分享了泉源实验学校近三年多的学习实践,让台下闪光灯闪成一片。


课改至今不到20年,我们的学习方式经历了点状、块状,到今天“流程状”的改变。通过流程,我们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者在中间的作用,从而保证学习方式给学生带来最大的效果。


项目式学习作为流程状阶段的典型代表,有着非常完整的流程,尤为值得注意的有以下两点:


第一,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被设计为项目式学习,只有值得被探究的学科内容才适合设计为项目式学习;第二,项目式学习不会回避考试和评价,相反,考试和评价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但评价的形式是多元化的。


实际上,项目式学习就像一碗白米饭。做法成熟,不用冒险;是主食,设计要求结合学科重点内容、基于课标;百搭,可以和教育戏剧、传统文化、博物馆学习等相结合。


虽说项目式学习如此好,但学校想要实践还需要提前了解自己的能力边界。会议现场,胡明明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三个问题:


当我们在讨论教学方式或者教育创新的时候,比如在你每天打开手机看到让人歆羡的“别人家的创新”或者想要学习和参照那些非常理想的教育创新时,你是否思考过关于不同的办学主体在教育创新里有何不同?


我所做的改变究竟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还是为了达到更理想的学习情境来思考创新?


假如你使用的该教学方式,所有的要素都没有实现,那么你所认为的创新,真的存在吗?


最后,她将一首诗送给在座或者不在场的每一位教育人和教育创新者。


我不相信造化弄人,

世界上出类拔萃的人。

都主动寻找他们想要的环境,

要是遍寻不获,

他们就创造一个。


学会考试,学会评价

李永强:重庆巴蜀小学副校长



没有课程对接的评价是虚的。于是我们梳理了巴蜀小学的课程体系与学校评价体系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评?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什么时候评?结果怎么用?评得怎么样?想清楚了这些,那我们如何实现突破?


首先,学力评价如何突破?比如说我们国家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生的核心素养,到了你的学校是否能够用学校的团队力量跟校本化表达来具化。


另外,活力评价,就是我们经常说大德育的概念。我们用巴蜀榜样电子章,实行全程全面的反馈,并且记录下来,让孩子的好行为伴随一生,所以这样的推进让评价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成为可能。


第三是潜力评价的尝试,因为潜力评价是未来的一个研究方向,所以我们重点引进了脑科学测试中心,一共测了13指标,其中7个指标是大脑的执行功能,跟学生的智力相关,另外5个指标是关于大脑社会情绪功能的测试,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


评价的结果一定不是得出结果就到此为止,更应该是由此及彼,更高层面的推进和学习,所以评价的结果不是到此为止,而是由此及彼,我们要提供相应的课程选择和课程支持。


问路课堂……

黄莉:银川市回民二小校长



真正地深入课堂,我们就会发现从理念到实践有着一条巨大的鸿沟。因为涉及到每一个孩子每时每刻变革的主体是我们的教师队伍,而恰恰我们的教师队伍又成了基础教育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 我甚至都觉得一所学校最后能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完全取决于这个校长对这个团队的改造力度。


怎么让它落地?


我们按照现在的核心理念以及现在课堂需要培养的能力,如自主学习能力、质疑问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入手,将它们变成老师易于操作的四个模块,一是任务驱动模块,二是问题呈现模块,三是探究活动模块,四是评估检测模块。


而模型有建构的意味,我们将任务驱动、问题呈现、探究活动、评估检测作为一个基础元素,根据课堂任务将基础元素进行一个任意组合,这样的四个模块组合就有24种方法。根据课堂内容,老师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重组。我们还讲基础模块的元素可大可小,你根据课堂内容去设计,根据它的课堂内容设计时长以及需要操作的环节,这样可以让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课堂更富张力。


任何一个群体,尤其当一个弱小的群体一旦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选择的第一个做法一定是抱团,那我就让老师抱起团来,我们采用联合策略打破校区的壁垒,构建起主管领导+骨干教师+教坛新秀以及技术达人的16支教研团队。1到6年级的团队,都给一个下午的时间用来教研。从抱团吐槽到抱团取暖,再到最后的抱团发展,老师就完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建设。



/ 关系与成长 /


班主任一线成长的“三维支点”

王维令:成都市双林小学副校长



2008年,成都市双林小学率先在全国兴起了这样一场改革的尝试,那就是自准入、职级晋升、培训引领、考评激励和有序退出等一系列制度,建立准入标准和职级标准,从而驱动班主任团队走上自主、和谐、高位滚动的专业化发展路径。我们将这一场改革简称为班主任准入制改革,它主要包括五项制度。


第一,资格准入制度。在双林小学当班主任是需要资质的,必须满足基本条件和基本标准才能跨入班主任这个队伍。


第二,职级晋升制度,这是班主任准入制的核心制度,我们将班主任分为见习、初级、中级、高级、校特级、班主任带头人六个层级。


第三,培训引领制度,通过菜单式的培训逼迫我们的班主任不断地走向专业成长。


第四,考评激励制度,就是通过奖惩协同的方式来激励班主任不断地进行岗位的薪酬激励、岗位的职级激励、直通车激励、破格的晋升激励以及培训进修激励和荣誉激励。


第五,有序退出制度。


班主任准入制就好比是一条鲶鱼,它搅起了双林小学班主任团队这潭原本非常平静的水体,让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位老师都无法再固步自封,无法再处变不惊,他们必须动起来,必须活起来,才能创造无限的精彩。


家校社三位一体的机制与逻辑

郑巍巍: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小学部校长



家庭与社会之间的交叉点是父母的社会属性带给家庭的教育模式,而学校和社会的交叉点是学校在这个社会的时代属性以及社会需求所推动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而家庭和学校的交叉点,则是家庭的原生资源、个性资源所带给学校理念的一种碰撞与思考。



只有当这三者之间的责权利达成一种平衡,成为一个等边三角形的时候,它才能够在人事层面上形成责权利平衡的利益共同体,一种教育合伙人模式。


我们在学校FSC(家庭、学校和社会创意联合委员会)层面下又向纵深发展,成立了年级FSC和班级FSC,这样就可以使FSC形成一张巨大的可生长的生态系统网络,它能够有一种横向的生长力,也有一种纵向的扎实基础,从而来助推学生的发展,促进他们的成长。


对于整个FSC共谋发展的过程当中带给所有人全面发展,不只是是教育各参与方的发展,它同样最主要的是合力合心促进了孩子的发展,在整个FSC的文化创生过程当中从最直接的利益共同体进阶到了具有精神共助、智慧共振的生命共同体。 


未来学校“教师破壳说”

孙先亮:山东青岛二中校长



未来的学校,每个人应该都会有很多思考,由于对于教育的认识不同,所以对教师的定位也是不同的。在这里我跟大家交流未来学校的几个方面:


全球性。这是由于互联网和各种时空的压缩所带来的。


开放性。一个老师,一个区域性的教育,如果始终在封闭保守的情况下,不可能获得外来支持,也很难获得最好的发展。


互动性。这是基于一种资源的需要,一种相互学习、相互探讨问题的需要,面对共同的教育难题的需要。


定制性。今天改变了,学生要向老师去定制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向学校和教师提出一些特殊的问题。


实践性。基于实践的学习,基于真实问题的学习,才能更好地让孩子保持兴趣持续地去学习。


面对这样的特点,我们未来的教师需要持续的学习能力,和对未来的洞察能力。我常跟老师讲,你们不要以为今天的课讲得很棒就行了,但人工智能在很多方面可以取代你,唯一不能取代的就是创新能力。只有成为一个强大的创新者,一个具有智慧的老师才是不可取代的。


学生“朋辈共同体”的故事

庄惠芬:常州星河小学校长



每一个生命都需要结伴而行,儿童的成长旅途同样需要同伴、玩伴。所以产生了一个新的名词叫“朋辈共同体”,就是指以朋辈互助的方式,让自我个体得到成长,同时通过互助互帮让群体得以发展。


1. 我们打开班级,通过学习组进行了串联,既有横向也有纵向。横向是指同一组当中孩子不同角色的串换,纵向是不同组也可以进行串换。这样一来,我们发现孩子跟班级里很多孩子都有交流和对话的机会。


2.家族模式,从同龄到混龄。你有困难,哥哥会帮助你,你有委屈,姐姐会开解你,所以神奇的化学反应就此发生了。


3.合宿课程,家庭中的独养到混养。每个学期的一天都有“双胞胎日”,这时候孩子可以去找志趣相同的小伙伴形成自己双胞胎,让他们去展示自我,让他们去亲近,让他们获得相互的认同。


4.角落游戏,情境中的位移和位遇。要让每一个孩子在校园里找到自己心爱的角落,于是我们开启了这样一个角落课程,我们征集到了孩子们400多个想法,将它分类归并成六大类36个门类。


5. 创想城市,岗位中的互助与互纳。我们将城市的概念提前搬到校园当中,就开启了我们的儿童创想城,在这个城市当中有着市长办公室,孩子们的服务中心、活动中心、发展中心以及策划中心等等。


生涯规划:最好的学校在这么做

张晓冬:上海建平中学教师



调查发现,高中生对首选专业的了解不足30%,而大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也只有16%。麦可思《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大学生对就业不满意主要是对工作性质及内容不了解。为此,建平中学开展职业体验活动,结果学生对大学生的了解程度达到78%,填报大学志愿的时候,学业成绩排在兴趣、能力、未来发展前景、目标职业价值观以及家长的建议之后。明显,深度职业体验效果明显。


体验是学习当中的重要一环,从学校的生涯辅导框架或促进学生生涯规划的实践看,我们经历了尝试阶段、改进阶段以及优化阶段。


尝试阶段。以暑假作业的方式安排学生跟家长上班实地体验,了解家长岗位、职位。当然也有弊端,比如他想去探索的职业,家长却没从事该怎么办?


改进阶段。按照指导初体验,感悟分享,再指导再体验再感悟再分享的思路设计了课程,三年5次循环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加强对自己、对社会从未来发展角度尽早进行生涯规划。


优化阶段。我们将职业体验细化,从时间安排到体验任务进行具体要求,通过各种途径协助学生意识到生涯规划的可行性、必要性,协助学生了解生涯现状、行业发展趋势。


职业体验细化如下:


高一寒假,完成第一次职业体验及记录手册。学生需了解职业概况,尤其是行业内最具影响力的企业专家、人才能力要求、岗位现状与发展。在具体岗位中了解工作流程、具体案例以及感悟分享。


高一暑假,完成第二次职业体验及记录手册:包含观察篇、采访篇、评价篇以及相关的日志和评价。


第三次职业体验是重中之重。学校会进行生涯指导以及方案设计,学生进行职业体验后进行总结。过程中,学校要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指导方案。


第四次是感受职场人才要求,第五次则更侧重于锻炼提升各种职业能力。高三阶段没有真的职业体验,但我们会架起学生与未来的桥梁。 


学生体验的岗位数越多,对生涯目标的了解就越好,获得了除学科学习的升学率以外,在学科竞赛、创新以及人文、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 流程与管理 /


学校走班选课的“前后台”

刘慈航:北大附中



年初读《游戏改变世界》,描述了为什么游戏这么伟大,如何成功,怎样吸引人,书中讲了四点基本要素:目标、规则、及时反馈以及自愿参与,这特别像课程。我们的课程也有目标和规则,通过作业、测验给学生及时反馈,但我们的课程不是自愿参与,或不全都是。有没有可能,自愿参与也是我们课程非常基本的要素?


学生选课本身就是自我意识的教育,一种学习过程。以前的课程更像计划经济,但有了选课走班,我们就引入一个无形之手来调配学校供给需求,效果不好就无人选择。另外,更加灵活的课表结构可以吸纳各种课时,各种资源,供需丰富,需求被选课走班释放出来,被大家看到,而供给也可以在市场机制中自我调节,这就是一种生态。


大家提起选课走班还是有很多问题:一是以前没做好的,被选课走班暴露了出来,二是增加了新需求。这些麻烦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终于有机会反思教育流程管理,比如评价体系。


选课走班造成的评价问题可以重构,大概分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让每一个学生拿分数,落实学习内容。北大附中每一个过程性评监不低于40%,没有课是靠考试来决定分数的,学生可以靠日常学习,靠落实日常知识来拿分数。


终结性评价:以学科为主导统一进行,起到选拔筛选作用。老师可以利用信息化工具设置多元评价,我们也为老师定制各种维度,帮助他分析监测班级情况。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规划,对作业量、讲课、课堂管理以及参与度进行思考。


选课走班还包括综合评价、走班管理、排课等问题。现在有很多信息化工具和服务在支持,也有越来越多的学校敢于尝试新的模式,结合自身特点,创造属于自己的选课走班模式。


希望走班制是土壤,在土壤之上反思学校流程管理环节,利用评价管理来及时反馈,利用目标管理来引导学生发展。


“人枪合一”:基于互联网的学校流程再造

龙云君: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凉水井中学校长



两年前,我们和互联网结缘。  


互联网思维的典型特征:开放、连接、分享、分工、快速迭代、去中心化、用户视角,对教育行业同样有效。只有理解这种力量,才能理解我们为什么对网络基础设施再造如此重视。现在凉水井中学的外网带宽已达1700兆,彻底发挥互联网力量,让学生随时互联。


除了网络,学生还要电子终端,没有经费怎么办?我们通过课堂结构性变革取得家长支持,以自带设备的方式迅速启动互联网教学模式。快速行动永远比完美设计更重要。


凉水井中学已实现全校平板教学。有了平板,就有了承接各种应用的可能,有综合教学平台,云系统等许多平台和工具,支持各种教学创新流程的展开。强大的网络支持体系对学校流程再造带来了价值:学习空间从教室这一物理空间扩展至无线的信息空间,可以实现更多的教学情境,如移动学习、社会化学习、项目学习。


互联网让教学价值链的重构成为可能。将后台功能抛给第三方机构,让师生从事务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专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构建力上,发挥系统的优势,实现师生全面互动。


当新的教学手段进入教室形成契合点,新的教学流程也就形成。互联网带来的不仅是教学流程的再造,对教研流程的再造也提供了强力支持。教师成长不再依靠传统讨论或专家授课,而是站到更大的舞台上展示自己,从单纯的接收变成输出,以输出等任务驱动的方式带动成长。


当互联网驱动的流程再造进入“深水区”,传统的学校管理架构已开始落伍,组织管理方式也必须再造,再造后对更加开放、民主、扁平化和学校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学校背后的逻辑运行机制很快内化成意见统一、步调一致、决策快、执行快,在快节奏的互联网世界和慢节奏的学校之间取得平衡。


学科共同体——教研组建设新样式

马骉:华东师大附属杭州学校校长



“熟知”并非“真知”(黑格尔),正如对教研组功能熟知,却存在认知误区。我国最早提出教研组的概念是1952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规程(草案)》里说中国各学科设教学研究组。65年过去了,教研组的功能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行政功能73%,学科功能35%,文化功能26%,研究功能18%……


教研组功能不请的原因何在,马骉校长作了四点分析:研究的缺乏、指导的缺位、管理的缺失、经验的缺少。要实现一线教师对教研组的新期待,必须保证学科共同体的特质。如何保证?他可以从六个方面着手:学科愿景确立、学科制度建立、学科资源通用、学科平台共建、学科任务分合、学科成功共享。最后,他强调了学校在学科建设中的职责,应当基于:配套管理制度的制订、学科组地位的重组、权利的赋予(人事评估激励)、技术平台的建设、跨学科体系的促成,以及相关保障体系的框架。


卓越校长的十三项修炼

卢志文: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



卓越,恐怕是每位校长都在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诺贝尔说“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玉石。”痛并自我琢磨,成就生命的美丽。那追求卓越的过程就是一种痛苦的自我雕琢的过程。


卓越校长的十三项修炼,很抽象,但每一条都是成为卓越之人的路径。


大爱无疆——校长的教育爱心和社会良知,是其职业最起码的精神底子。


知人善任——能级对应,人事相适。不拘小节,扬长避短。度外之人,敢于使用。广开才路,不拘一格。尊贤任能,助人成功。用人要疑,疑人要用。


廉洁奉公——公生明,廉生威。


兼听则明——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开拓创新——既要有发现机遇的敏锐,又要有捕捉机遇的胆识。


负责高效——肩膀比能力更重要,效率就是生命。


高瞻远瞩——识事、识世、识势;精明、高明、开明。


敏于学习——远离学习,也就远离了校长最基本的角色要求。


实事求是——遵循“四个客观”:社会的客观要求、学校的客观基础、办学的客观条件、教育的客观规律。


以身作则——律己正人,范则师生。


委曲求全——有超越常人的忍耐和坚守;想得通而豁达。


上尊下睦——对上级:维护权威,理解苦衷,充分尊重,高度服从,多提建议,不发牢骚;“高度”不是“绝对”;对评级:互相尊重,多看长处,少揭短处,不排斥,少责怪,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对下级:不拉帮结伙,不厚此薄彼,不摆谱子,不拿架子。


学会权变——权变就是在变化中寻找突破,赢得机遇,弯道超越,创造辉煌。


2017全球教育风向标——发现新的学校基因

李斌:蒲公英教育智库总裁



2016年,蒲公英教育智库总裁李斌发布的年度全球教育风向标是“我们听见了风的声音”,里面的几个关键词:新情境、新社群、新评价、新工具。事实上,这个几个关键词在今年的大会嘉宾发言中已经能看到痕迹,因为在这一年所有的校长都在风中行动起来了。


今年的全球教育风向标,李斌总裁说他的灵感来自今年发布的十本新书:《未来简史》、《必然》、《爆裂》、《人工智能》、《设计思维》、《教育公平》、《如何学习》、《重塑组织》、《四个维度的教育》、《致良知》。在这个基础上,蒲公英教育智库海量整合国内外最一流、前沿学校的变革案例,结合这一年的研究与实践,及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演讲嘉宾所呈现出来的思考及参与,形成了“2017版未来学校的基因图谱”,归纳了八个“新基因”:无边界、全学习;反分工、多选择;跨时空、跨文化;高情感、高互动;网络化、嵌套式;新学习、新考试;学校智能化、学生全能化。


中国“最校园”颁奖

蒲公英教育智库


2017年,蒲公英教育智库团队在大半年的时间里用脚步与镜头丈量了无数的校园,用各种深度搜索校园,和校园征集挖掘了无数的案例,进行了审慎的价值判断,向教育人推荐这13所各具特色的中国最校园:


最自由大气——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最诗意审美——草堂小学

最校园生态——春晖中学

最中国风范——道禾实验学校

最田园现代——北京四中房山校区

最创客未来——前海港湾小学

最环境课程——宁波二中

最古典格局——容闳书院

最儿童视角——曙光幼儿园

最文化传承——苏州第十中学

最场馆学习——翔宇中学

最学科气象——亦庄实验中学

最细节课程——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 · 国际论坛和学生破壳峰会正式开启,如果没能来到现场,您也可以通过我们的教育服务线上平台——新学习APP观看直播

识别二维码即可下载,进入直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