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教育人必读的十本书,蒲公英书房倾情推荐
时代在深刻而快速的变化,无人可以脱离变革的洪流。所以,我们始终觉得当下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以校长、局长为主要群体的教育管理工作者,首当其冲的岗位职责,最为刚性的能力需求,我们认为已经变成了如何踩准时代,把握方向,发现可能。
重构学校,指向的是学校全方位、结构性改革。事实上所有成功的学校改革,都必须主动或被动地以系统性思维思考整体的结构。
全方位、结构性改革,第一不能轻启,第二不能不启。原因都只有一个:因为我们是学校。那么如何启动?整个会议的议题算是一部分思考点,和一些行动参考。但其实,这些依然是不够的。
有人说人类发展的第四次浪潮,将是从中国出发推动世界的浪潮;这其中,必然包含中国教育浪潮。那么中国教育浪潮,必然以中国学校的结构性改革为前提。而要成功启动体制内外学校的结构性改革,领导者与参与者的内心,最好提前装备一个全方位、立体、多元、跨时间、跨空间、跨文化的教育格局。
所以,我们还得站在一个更加宏大的视野里,重新思考学校与教育。这个更宏大的视野,就是当下科学、文化与教育的研究成果,它并不神秘,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全球风向标“放大教育格局”
2017年十本不可不读的书
2017年,蒲公英教育智库向大家推荐十本“放大教育格局不可不读“的书——都是今年在中国大陆首次出版,由蒲公英书房在数千本出版物中精选而出,指向的是全球社会发展与教育风向。
也许它们所描述的情景会颠覆我们的想象,让教育人很难习惯;但至少读读它们,可以帮助你和这个世界最前沿、最优秀的大脑站在一起,全方位理解未来世界,并且从内心深处打通创建未来教育,启动结构性改革的任督二脉……
1.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
——这本书帮助我们重新思考人类命运
这里边提到一个最重要的概念,是智能,即感觉、记忆、计算、思维、判断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行为能力。
重点在于,人工智能在很多方面开始胜过人类智能:过去所有的人类历史进程,人类都是所有物种当中,智能最优的物种。但是从今天开始,我们不是了。从“阿法狗”战胜人类围棋冠军开始。十天前,联合国开发署任命的第一个全球创新研究员,居然是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说明即便在创新这件事上,人工智能都开始在部分功能上赶超人类。
当智能这件事不再是人类最优的时候,人类的优势是什么?人类与人工智能终将融合,又会发生一个巨大的不确定:当智能越过人类的意识,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时,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2. 《必然》
——文化根基正在发生什么改变
作者凯文 · 凯利,20年前,他的作品《失控》一书,预见了移动互联网的诞生,影响了我们今天这个时代……
人类的文化根基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必然》描述了如下12个趋势:
1. 形成——所有的东西都在不断升级不断形成的过程中;
2. 知化——与人工智能的合作表现决定你的职场价值;
3. 屏读——任何一种平面都可以成为屏幕;
4. 流动——你做的所有生意,都成为流动的数据;
5. 重混——大多数创新都是现有事物的重组,混搭能力很要紧;
6. 过滤——资本追逐注意力,能吸引注意力,就能获得一切;
7. 互动——在这样一个时代,在未来较长的时代,什么东西更有价值?就是互动能力。高互动性决定价值,它的影响将和AI一样深远;
8. 使用——所有的价值都将社会化,一切所有权价值本质上都是使用权价值;
9. 共享——核心不是分享,而是协作基础上的共享;
10. 追踪——你的所有一切都将记录在案,无比清晰;
11. 开始——开始最重要,马上行动最重要,而不是设计最重要。技术的用途,是“用”出来的。先开枪,后瞄准;先行动,后专业是未来社会的一个文化趋势;
12. 提问——好问题比完美的答案更重要。
3. 《爆裂》
——未来的社会体制和未来社会的生存法则,文化的背后是人的行为准则
这个时代是一个不对称的时代,巨复杂的时代,不确定的时代,人类将面临这样九大生存法则:
1. 涌现优于权威——我们曾试图让权威引领这样一个创新的时代,但发现不行,真正的创新一定是涌现出来的,新的事物比过去的权威更重要;
2. 拉力优于推力——来自底部的主动需求,比推动、推销更有价值;
3. 指南针优于地图——能够预测的年代重地图;不能预测的年代重方向感;
4. 风险优于安全——拥抱风险比追求安全,安全系数更大;
5. 违抗优于服从——那些“军命有所不授”的士兵成了将军;
6. 实践优于理论——先开枪后瞄准,迭代才是王道;
7. 多样性优于能力——通才比专才重要;人才的多样性比单一化有优势;
8. 韧性优于力量——不确定性带来局部失败率增加,保持韧性才能重获生机;
9. 系统优于个体——真正有未来的是一个好的系统机制,而不是一个天才的个人。
4. 《人工智能》
——AI时代如何学习?教育关注什么?
这是我们看到的国内关于人工智能的最新、最通识读本。其中很大一部分也穿插到了教育:
AI时代该如何学习?
AI时代该学什么?
AI教育要关注什么?
AI时代,人生的意义从哪里来?
本书最核心的一段关于教育的描述:人工智能时代,程式化的、重复性的、依靠记忆与练习就可以掌握的技能将是最没有价值的技能,几乎一定可以由机器来完成;反之,那些最能体现人的综合素质的技能,例如人对于复杂系统的综合分析、决策能力,对于艺术和文化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由生活经验及文化熏陶产生的直觉、常识,基于人自身的情感与他人互动的能力……才是最值得培养、学习的技能。
5. 《设计思维》
——我们如何最有效地解决问题?
去年我们将“设计”作为年会的主题词,今年中国出了四本关于设计思维的书,我选了一本中国人自己写的,推荐给大家。《设计思维》主要讲的是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来解决我们面对的问题。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的思维方式行动方向上有何变化。
一些关键信息如下:
思维方式:从“单方面针对问题”到“全方位构建思维”;
行动方向:设计思维关注的是通过系统性创意、结构性搭建,“把问题解决”;
应对挑战:未来大部分机构和组织将以“设计思维”为主导来应对复杂的问题和挑战;
设计很难:设计,是从设计思维出发,展开有目标的系统性创意改进实践活动;所以设计比艺术还难。
教师很难:因为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行为的设计者”。
6. 《教育公平》
——高度分层、文化多元的时代,教育真正的公平是什么?
教育公平,是这个时代非常关注的话题。这是今年出版的最好一本书,它指向的是高度分层,文化多元的时代教育真正的公平究竟是什么。本书有一个新的视角:教师的跨阶层、跨地域、跨文化素养将变得及其重要。
这本书让我真正看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学校主动性,而不是等待宏观政策。书里有一整套的方法策略、课程设计、流程工具,如果你的学校正面临划片招生,生源参差不齐,甚至如果你正为一个班级的学生如何齐头并进头痛不已,这本从文化最多元的美国翻译过来的书籍值得认真细读,借鉴参考。
7. 《如何学习》
——为什么学习最好的不是最用功的学生
这本书提出“为什么学得最好的不是学得最用功的学生”。
书中要点:
科学研究——学习时大脑是如何运作的
增强记忆——我们怎样才能记住新东西
解答难题——如何完成生活与工作中的复杂难题
终极武器——潜意识的深海里有什么
书中还提到更多经科学研究证明的学习技巧:
比如在安静的地方专心学习,还是放着音乐、或者频繁变换房间学习效果更好?是后者。
比如是用大块的时间学习更好,还是把学习化整为零,穿插到日常生活中效果更好?还是后者。
比如“遗忘”对于学习是好是坏?居然是好事。
比如我们如何实现“知觉学习”?它为什么比传统学习好上一百倍?
比如为什么说人类睡眠的目的,更大意义上是为了巩固学习,加深学习?因为大脑在失去意识的停机状态中,是在澄清记忆,深化技艺,建立意义。多睡眠比多上课更重要。
8. 《重塑组织——进化型组织的创建之道》
——一本“十年才可能出现”的管理经典
本书概要:人类走过了以威权为中心的传统社会、以权威为中心理性现代社会、以多元为特点的后现代扁平化社会,而此刻,正在走向以整合为特点的包容性社会;而我们的社会组织形态呢,也正在从传统的金字塔层级组织和后现代的点网式扁平组织,走向嵌套式横向层级组织,这是现代最有效率最好用的组织形态。蒲公英教育智库就是这样一种组织。
也就是说,今天人类社会组织的最好形态,从我们耳熟能详的个性化扁平组织,变成了一个个团队有机整合、联动支撑的嵌套式组织,并完全自主管理。当然,学校也不例外。
9. 《四个维度的教育》
——基于未来世界的需要,重新设计培养目标、学习目标和课程
这本书认为设计我们的课程应该从知识、技能、性格、元学习来展开,这四个维度也是我非常认同的,这是迄今为止我个人比较认可的教育目标分类。
知识:传统、现代、跨学科
技能:创造力、互动、合作、应用
性格:六种性格品质——心智觉知、好奇、勇气、顺应力、道德标准、领导力
元学习:对学习与思维进行自我反思,并获得跨领域、跨学科迁移,即举一反三的能力
10. 《致良知》
——格物致知事上炼;知行合一致良知
这本书和王阳明这个人大家都很熟悉,无需再讲,只是推荐,值得反复品读。王阳明的核心思想博大精深,核心思想我们其实早已熟悉:格物致知事上炼,知行合一致良知。
也许这本书只是一个起点,但它可以帮助我们回到我们自己的内心,在内心中去挖掘教育有什么样的可能,以及自己的人生如何安放的问题。
推荐以上这十本书的原因在于:
前瞻,寻找全新的基因,教育需要预见未来的行动;
回望,遵循古老的传统,让学校长在文明的长河里。
“阅读未来”
——蒲公英书房年度榜单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阅读未来套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