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专业教师与业余教师的差别

2018-03-09 郝晓东 新校长传媒


在教育界也有专业教师与业余教师之分。是否能成为合格的专业教师,与入职年数无关,甚至与应试成绩高低也无关。


努力成为一名专业教师,这不仅关涉到教育教学的业绩,更关涉此生的幸福与自由。




前几天,与一些老师讨论教师的爱心。我根据弗洛姆的观点说,教师要兼具无差别、无条件、给予学生安全感的“母性之爱”和有差别、有条件、给予学生方向感的“父性之爱”,对灵魂无限关爱,对错误零度容忍。有的老师说“老师真伟大”,我说:“这只是职业的要求,是一个专业教师的起码素养而已。”


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要求。比如你选择了空乘职业,成了一名空姐,那么在工作中就不能任性,不能随便耍脾气,即使客人态度蛮横,你也需要保持理性,和颜悦色,礼貌应对。这不是说空姐伟大,只是遵循了既定的职业规范而已。


在体育界,有专业球员与业余球员之分;我认为,在教育界也有专业教师与业余教师之分。是否能成为合格的专业教师,与入职年数无关,甚至与应试成绩高低也无关。专业教师的应试成绩一般不会差,且往往能超越应试;但应试成绩好的老师不一定是合格的专业教师。


专业教师与业余教师的差别有很多。比如专业教师能大面积培养出优秀学生,而业余教师仅能把基础好的学生培养好,却很难转化后进生。专业教师情绪稳定,不容易把个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带到工作中来;业余教师则情绪不稳定,在家里遇到不高兴之事,就有可能向学生发 火。


遇到难题,专业教师习惯主动承担责任,冷静分析,自我反思;业余教师则习惯吐槽抱怨、推卸责任。专业教师重视分数更重视育人,业余教师只关注分数不关注育人;专业教师对所有学生公平公正,一视同仁,而业余教师则容易根据学生差异差别对待,比如对优生偏爱,对后进生忽视,对家庭富贵的学生厚待,对家庭贫寒的孩子冷淡,等等。


在我看来,除了以上差别,专业教师与业余教师的差别还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01


首先,专业教师喜欢教书,他们把教师职业当作实现自身价值的手段和平台,致力于在教书育人中获得幸福感与自由感;业余教师不喜欢教书,他们只把工作当做赚取薪水养家糊口的工具,很难在工作中体会到幸福感和自由感。


专业教师把教书当作事业或者志业,业余教师把教书仅仅当作职业。真正喜欢教书的专业教师,他们在工作中的意义感主要不是源于公开课、职称、应试成绩,而是经由教学、经由学生的成长获得。虽然他们也不是万事如意,但他们没有愤世嫉俗,没有消极抱怨,而是勇于承担身为教师的责任,努力在学校里、在教室里探寻朴素真实的教育理想。他们的生命里始终燃烧着一种激情,他们谈起教育就高兴,说起教学就话多,提起学生就来劲,在他们的人生词典里没有“职业倦怠”这个词。他们能把许多教师看来枯燥乏味的教育生活,活出诗意。


业余教师往往不喜欢或者不太喜欢教书,只因他们没有更好的选择,加之现在教师职业收入不算低,稳定且有保障,所以留守在这个岗位上。他们的工作主要围绕应试、职称、待遇和荣誉,主动或者被动地接受学校的安排。他们在工作之余很少主动钻研探究,发展专业,提升自我。遇到难题,喜欢归罪于体制、环境、学生、家长等,缺乏自我反思的品质。



02


由于专业教师真正喜欢教书育人,所以就有了与业余教师的第二个差别:专业教师不断学习,将专业修炼视为终身之事,在动态中进步;业余教师不喜欢学习,不愿花时间钻研探索,数年甚至数十年如一日原地踏步。


在我所了解的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中,有一大批这样的专业的中小学教师,他们不满足于生命碌碌无为的状态,不愿意“熬时间”“混日子”,而是带着破解教育教学难题的目的,开启“三专模式”:



1“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
2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3专业发展共同体——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

——朱永新语



他们在紧张的工作和繁忙的生活之余,批注文章,提交作业,参与研讨,勇于自我否定。他们求知若渴,亲近那些能够帮助自己理解教育、理解人性、解决问题的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方面的伟大书籍,探寻生命规律,探求教育真理。


专业教师拥有敏锐的教育洞察力与感知力,能紧紧追踪国内外最新的教育教学发展信息,学以致用。你和他们交流,总能听到新的名词概念,新的领会见解。他们之所以孜孜不倦地学习,是因为他们不仅把学习当作提升专业能力的手段,更视之为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最重要的路径。


业余教师则不愿学习,不喜欢阅读,更不喜欢书写。因为不喜欢,也就“没时间”“没精力”“没效果”。即使学,也只愿意学一些“短平快”的应试绝招、一些能立竿见影解决问题的管理妙招。要阅读,也仅仅是阅读一些教育杂志、教学刊物。在他们看来,应试就是终极目标、全部目标,教好书考出好的成绩就行了,学那么多“无用”的理论做什么?许多老师原来是大学毕业,但多年后,教高中的老师逐渐地成了高中水平,教初中的老师逐渐成了初中水平,教小学的老师逐渐成了小学水平,究其原因,就在于缺乏学习。



03


由于专业教师喜欢学习、善于学习,也就有了与业余教师的第三个差别:专业教师拥有成体系的认知结构,而业余教师的知识结构零散、不成系统。


一个专业的老师能深刻理解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相关学科专业的根本性书籍,有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并能不断地拓展自己的学习领域。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知性阅读能力,养成研习经典的良好习惯。分析问题时,专业教师会自动调动知识背景,运用多种理论多角度灵活解释现象,发现真问题;而业余教师则固守僵化、片面的观点,仅凭经验下论断,造成“误判”。


以我自己为例,在刚教书的前几年,主要精力都放在吃透教材和管理学生上,对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并没有清晰认识,只是粗浅地认为要把教材教好,而教好的标志就是学生能考出好的分数。教了若干年后,却逐渐产生了许多困惑:文言文教得有滋有味,但对散文就不知道该教什么,如何教;诗歌讲得味同嚼蜡,基本就是围绕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概念转圈子,一首诗歌为什么好,好在哪里,总是不能从根源上说清楚。后来,跟着干国祥、魏智渊等专家学习,才真正明白以上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强大的知识背景和系统的知识结构。


一个专业的语文老师的知识结构中,语文本体性知识(如汉语知识、文本解读、学科实践及理论、文学作品等)应该占50%,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占30%,人类基本常识占20%。不会教散文,文本解读不深刻,说不出一首诗好在哪里,根源是语文本体性知识欠缺。于是我系统阅读了哲学、文学鉴赏等理论,阅读了《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五十年:散文与自由的一种观察》《唐宋词十七讲》《人间词话》等书,才逐渐明白应当如何鉴赏和评价一篇散文、一首诗。


专业的老师,大脑中都有一个相对合理、系统的认知结构;业余的老师,大脑中的知识是零散的,认知结构是不系统的。这几年,我组织了教师读书会,与一帮志同道合的老师一起研读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阿德勒自卑与超越理论等,就是为了搭建一个比较系统的理解儿童的认知结构。


许多老师在学习后,逐渐能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教育教学中的现象,对原先存在的所谓“问题”有了新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寻找到了新的破解之道。而业余教师因为缺乏系统的认知结构,在分析问题时就容易陷入片面、褊狭、僵化的泥淖,思维存在许多问题,还要再凭借它来解决问题,何以为能?



04


由于专业教师有系统的认知结构、深厚的理论根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就有了与业余教师的第四点差别:专业教师解决问题遵守科学的流程和规范,而业余老师解决问题则仅仅依赖经验,缺乏章法。


魏智渊老师曾巧妙地以种庄稼来作比喻:老农民也能种出好的庄稼,袁隆平种的庄稼收成也不一定都好;但老农民是业余的,袁隆平是专业的。为什么?袁隆平种庄稼有科学的流程和规范,是经由实验去发现;而老农民种庄稼依赖的是经验,是经由经验而领会。老农民也讲“理论”,但他的“理论”只是既往经验的总结,一旦自然环境和客观条件发生变化,老农民的经验就会失去效应;而袁隆平则可以分析变化背后的原理,通过实验、对照、分析等提出应对方案。


专业教师在备课时遵循一套科学的流程和规范,这套流程和规范不一定都能有效解决所有问题,但至少能保证将失误减少到最低程度。举个例子,为什么许多语文课堂教学比赛参赛老师两个小时备课时间,而且 除了《教学参考书》不能阅读其他参考资料?就是因为业余的语文老师备课缺乏科学的流程和规范,无法快速高效地处理问题,离了现成的资料就备不出高水平的课。


这与打球一样,虽然业余选手也能打出一些好球,但因为缺乏章法,容易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发挥不稳定。而专业选手有扎实的功底和科学的规范,所以不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失误很少。专业老师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文本,业余教师面对与自己的知识背景、生命气质相吻合的文体,也能上出好课,但一旦换一个他不擅长的文体,且规定时间备课,就无法招架了。


依然说备课。专业的老师则能快速启动内在的备课流程。



1文本解读:明白文本“写了什么”“ 如何写的”“ 为何这样写”2教材解读:确定“教什么”“ 如何教”“为何这样教”3从学生角度,确定“学什么”“如何学”;4构建课堂板块:确定每个板块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学习方式。



业余教师则手足无措,除了照搬《教学参考书》,乏善可陈。


作为曾经多年在中小学一线打拚的教师,我深知许多老师生活工作的不易和深处“小环境”中的无奈。而且,我也明白造成如此差距的原因与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培养方式有直接关系。上述分析,与其说是分析差别,不如说是指出方向。虽然现实有种种限制和不足,但人不是机械被动地被环境塑造的,人依然有选择的自由。努力成为一名专业教师,这不仅关涉到教育教学的业绩,更关涉此生的幸福与自由。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你可能会感兴趣 

用课程作支点,撬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杠杆 

黎加厚:迎接“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

作为教师,我们专业吗?


来源| 教师博览(ID:jsblzzs)

责编丨张君丽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