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如何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智见
什么是主动学习?在教学中又该如何使用合适的策略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主动学习作为一种强调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参与式学习和“做中学”的创新教学法,几十年来已经在美国高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最近更是因为普渡大学主动学习中心的建成和麻省理工学院在其本科生物理导论课中全盘采用技术支持的主动学习而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
目前,国内教育不论是本科还是基础教育阶段,都越来越突出学生中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创新形式、改革教法、强化实践。
什么是主动学习?在教学中又该如何使用合适的策略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主动学习其实并不是一个新鲜概念。
它是指学生以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和动手实践的方式,而非被动地阅读、听讲和观摩教师演示来进行学习的一种创新的教学法,从英国学者瑞吉内德 •W.瑞万 (Reginald W. Revans)提出至今,已经得到了全球不少学校,尤其是其中的大学的广泛应用。
和被动学习 (Passive Learning)相比,主动学习在知识留存率方面占有显著的优势(见图 1)。
研究显示 : 对于阅读的内容,人们只能记住10%,对 于听讲的部分,只能记住20%,观摩教师演示的部分,能记住30%,如果边听讲边观摩演示的话,知识留存率能达到50%,但所有这些都属于被动学习的方式,总体上来看,知识留存率都不理想。
而当人们使用主动学习方式时,他们能记住所说或所写内容的70%,以及动手实践过的内容的90%。
而我们知道,对于学习来说,知识留存,或者说识记仅仅是最初级的一个阶段,那么,在更高阶的部分,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的表现分别又是怎样的呢?
不妨来对照一下我们所熟悉的布鲁姆的学习能力金字塔(图 2)。
很显然,和主动学习相比,听讲、阅读和观摩演示等被动学习方式对知识的理解、应用、分析和创造都是收效甚微的。
因为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学生没有经过深度思考,不会创造和使 用诸多联想或记忆的线索来将学习提升到高阶思维阶段。
但在主动学习中,不管是角色扮演、辩论、研讨还是写作、动手实践,学生都更有可能领悟到人类千百年来知识探索的精髓和奥秘所在,更有可能对知识产生情感联系和“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透彻理解,从而有助于他们在新的情境下或真实生活中对习得的知识进行迁移、整合和创造性应用。
综合图1的知识留存率和图2的布鲁姆学习能力金字塔,我们可以得出一幅现实版的学习效果留存率图,如图3所示。
从图3中不难看出,当进行接受式(receiving)学习时,比如听音频、视频讲座,阅读,或听讲,学习效果的留存率还不到 20%;
当进行参与式(participating)学习时,比如,玩耍、练习、讨论或演示,学习效果的留存率可以达到 20%~75%;
而当学生在“做中学”时,比如和教师共同参与一项任务,比如知识讲授后得到即时的、针对性的训练,此时,学习效果的留存率高达 75% 以上。
这里要说明的是,接受式学习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说的被动学习,而参与式学习和做中学则都属于主动学习的范畴,但比起参与式学习来,做中学是更高层次的主动学习。
还有一点,此处提到的学习效果留存率不仅指识记事实性知识,还包括对知识的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和 创造。
那么主动学习在课堂实践中都有哪些操作策略呢?
课堂讨论(class discussion)
该策略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班额、不同学科、不同授课方式的班级中,最佳实施时机是复习环节。
当学生们对某个单元或某门课程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更有可能产生高质量的、 富有成果的、充满智慧的课堂讨论。
此外,实施课堂讨论时,教师的指导角色不可或缺,因为这是一项难度较高的学习任务,要求参与者能对所学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能对同伴观点进行富有逻辑思辨力的评点、总结、回 应和反驳,因此,需要教师对之进行预先辅导和随堂点拨。
以“正义论”(Justice)公开课而闻名的哈佛大学 教授迈克尔•J.桑德尔(MichaelJ.Sandel)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整整19堂、每堂课45分钟的公开课上, 迈克尔几乎没有超过5分钟的知识讲授,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在进行机智的交锋和辩论,迈 克尔进行及时的总结、点评和反馈。
在他上课过程中,迈克尔的角色不像教师,而更像一名主持人。
思考 - 配对 - 分享(think-pair-share)
该策略要求学生先花几分钟时间,对上堂课的内容做个小结,随后和一个或两个同伴讨论自己的小结,最后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它分享出去。
这项任务对学生的要求很高,他们必须具备对学科内容一定深度的背景知识,才有可能对课堂内容做出精辟且恰切的小结。
另外,他还必须拥有把自己的观点和同伴的观点进行对照和联系的能力,以充分吸纳同伴们在配对环节贡献的智慧,从而在分享环节提供有成果的洞见。
当然,在这样高难度的任务中,教师作为点拨者对于复杂概念的廓清和关键原则的重申也是至关重要的,否则,思考-配对-分享就有可能变成一场无意义的狂欢。
学生二人组(student dyad)
这是一种学生成对进行提问、回答、讨论的学习策略。
在预备环节,学生们必须先通读相同的材料,并写下自己的问题。
随后,教师对学生进行随机配对,比如学生A和学生B。
学生A先提问,B回答,然后他们就此问题展开讨论,B再接着提问,A回答,然后又是讨论。 这一轮结束后,教师又随机抽取一对,比如学生C和学生D,同样,C先提一个问题 (和 A、B 不同),D 回答,再讨论,随后D提问,C 回答......
如此循环往复。在此之中,教师来回巡视,及时给予反馈和答疑。
一分钟论文(one-minute paper)
这是一种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教师给予及时反馈的教学方式。
不过,虽然被称为“一分钟论文”,要求学生在极短时间里对给定内容做出简明、精到的总结,并以书面形式正确、流畅地表达出来并非易事,一般来说,学生都需要花上10分钟左右做准备和练习。
及时教学(just-in-timeteaching)
这是一种课堂“预热”策略。
在课程开始前,教师预先给学生们布置几个问题和共同的阅读材料,一方面引导他们进行预习和阅读,另一方面促使他们对本门课的目标进行反思,随后,将这几个问题在课堂上进行充分讨论。
实施得当的及时教学,能对学生起到导读和导学的作用,并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更有目标感和掌控感。
耶鲁大学哲学院院长、哲学和认知科学教授塔玛尔 • 甘德勒(Tamar Gendler)就在每堂课开始前布置指导练习(directed exercises),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有的放矢的课前阅读,为有效课堂奠定了基础。
同伴互教(learning by teaching)
该策略要求某名学生就某个专题展开深入研究,准备相关材料,并对全班同学进行讲授。
通过这样的训练,作为“小老师”的学生会对所教内容理解得更加深入、掌握得更加精深,对于其他学生而言,同伴来教,可能沟通交流和传授效果还会比老师更好。
工作室漫步(workshop walk)
运用该策略时,教室被布置成一个工作室,工作室再划分成若干个讨论组,学生们可以在不同的讨论组之间“跳来窜去”,贡献自己的意见和智慧。
虽然形式灵活,但最终,学生对于某个话题的见解必须以 PPT 演示的形式向全班同学呈现。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你可能会感兴趣
作者 | 方兆玉
来源 | 第一教育
责编丨张光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