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水发:中国教育改革的最大空间在课堂 | 头条
“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在课堂,中国教育改革的最大空间也在课堂。”深圳市罗湖区教育局局长王水发以“课堂革命”为切入点,从课堂教学的基本逻辑、基本追求、基本过程、基本结论等四个方面揭示了“课堂革命”的内涵。
我所理解的未来教育,不是指若干年以后的教育,不是一种静态的教育样式,而是一种动态的、发展中的教育,是一种已然到来的教育,一种创新的教育,能体现新时代特点、满足新生活需求、应对新技术挑战的教育,我们正以“渐变”的方式推进这种教育……
前不久,教育部长陈宝生同志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文中提出,“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什么教育部长要号召掀起“课堂革命”?我们都知道,教育的核心是课程,而课程的关键在教学。尽管我国课程改革已推进多年,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却没能真正改变,当传统教学模式面对新的教育发展要求时,“课堂革命”便成为必然。
在阐述“课堂革命”的内在逻辑之前,我先分享一下罗湖区关于校长队伍建设的一些经验。
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培养一位好校长等于打造一所好学校。“课堂革命”不是一句口号,它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位校长的推进、落实,所以校长队伍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罗湖,有一个“每周一小时校长学习会”。每周固定时间,分为幼儿园、小学、中学三个专场。全区77位校长和139位园长,每周二下午都要参加校长学习会,会议时长为1小时。这1小时分为四个15分钟:第一个15分钟,是校长们自主分享。分享自己的治校经验、实践智慧,校长轮流分享;第二个15分钟是小组讨论。
各位校长以小组的形式,分享收获、建议与困惑;第三个15分钟,是汇报交流。汇总每个小组、每个校长的观点,并随机抽取小组代表现场汇报。第四个15分种,是专家的总结、点评。
罗湖的“每周一小时校长学习会”,我们把它叫做“基本式”,但允许有“变式”。这种互动体验式、参与式的培训形式与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是一致的。
我们认为,只有校长率先投入到“课堂革命”的学习实践中来,有了深刻体会、体验之后,才能带动老师去贯彻落实,“课堂革命”才能够真正发生并产生实效。
课改的关键是要转变学与教的方式,改变“缺乏对话”的课堂教学模式。所谓“缺乏对话”的教学模式,就是以教师为中心,以如何教为主线,以教材和教学经验为依据开展的教学。
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沿袭着这种模式,对里面的问题浑然不觉。实际上,这是一种“以教代学”的模式,而长期的“以教代学”慢慢就会变成“有教无学”。
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将其变成“充满对话”的课堂,变成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主线、以学情和学习目标为依据的课堂。从过去“依靠教”的逻辑,转向“依靠学”的逻辑。以学定教,以学为本。
依据这个基本逻辑,课堂教学要发生改变。首先要做好学情分析,要明白学生在哪里;其次要做好目标分析,要明白学生要去哪里,实现怎样的目标;最后以如何学为主线,设计若干个学习活动,明确达成路径。在活动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导学,提供资源支持,做好组织、指导、促进、激励等工作。
第一个基本追求是坚持先学后教的原则。先学后教,先学生后老师。让学生先看先学,学生做不了的老师再去指导。说到这里,也有人产生疑问,所有学科都要先学后教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吗?时间怎么安排?
我认为,先学的时间不一定在课外,也可以在课中,不一定要安排很长时间。最好设置一个先学的支架、指引或导学工具,内容安排要恰当、科学、合理,指导要到位。先学之后我们还要引导学生交流,同时,老师还应该有跟进反馈。这样的先学才能真正为后教做好服务,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另外,后教也要掌握好教的时机、教的方法、教的程度。
第二个基本追求是激发学生两种状态。好的课堂会让学生表现出积极的自我认同和积极的课堂对话状态。
积极的自我认同是学生能够认同自我,跃跃欲试;认同学习,全情投入、乐此不疲;认同身边的伙伴,乐于交流、愿意帮助;认同老师,跟老师积极互动。积极的课堂对话是指学生不仅能够与老师对话,同时能够与书本、同学、自我对话,积极交流、用心思考。
以上两种状态才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境界。
第三个基本追求是运用好教师的三个策略。佐藤学说过,“一个老师在课堂上要做的无非就是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倾听,第二件事是串联,第三件事是反刍。”我稍加改动,将“反刍”变成“追问”:一名优秀教师应该熟练运用“倾听、串联、追问”三种策略。
倾听。老师要有足够耐心去倾听不同的声音,让学生把话说完,捕捉学情,捕捉学生创新的思想火花。
追问。教师备课的时候往往会设计很多好的问题,在课堂上也能够灵活地生成很多精彩的问题,催生精彩的观念。
串联。串联就是老师要引导学生融汇新旧知识,与社会生活、方法和规律、学科的思想与价值关联。
第四种基本追求是提高四种学习效果。首先,是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参与,表示变革的程度不够。不过参与程度高也未必就是好课堂。我们在实践当中看到,太多的课堂只是表面繁华与肤浅热闹。我们需要看学生参与的质量和参与水平,需要看其他三种效果——自主学习的程度、合作学习的效度和探究学习的深度。
第五种基本追求是满足学生五种欲望。每个人都有欲望,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要从学生的兴趣、欲望、爱好入手,了解他们的基本需求。一般来说,学生至少有五种欲望。
1.体验和参与的欲望。如果学生始终是观众,不能参与进去,那么学生与课堂、老师就没有了关系。对学习也会慢慢失去兴趣。只有参与、体验,学生才有存在感,慢慢产生获得感。
2.发现与创造的欲望。学生不会满足于浅层次的体验和参与,他们还需要创造、研究,要追寻更深刻的思考。
3.交往与互动的欲望。人都具有社会性,社会性最大的特点就是需要交往,需要互动。课堂上,每个同学的探索与思考都希望与他人交流。
4.表现与分享的欲望。每个学生都喜欢表现,老师需要做的就是提供机会。
5.被表扬、被认可的欲望。与表现欲相似,同学们渴望被认可、被表扬。
如果以上五种欲望能够得到尊重和满足,学生们一定会乐此不疲。美国一位最佳教师曾说,“我们一定要让课堂,学校成为令学生激动、让学生向往的地方。”教师无视学生的需求、兴趣和欲望,不可能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第六个基本追求是落实六种学习活动。
1.个体自学。老师讲得卖力、讲得精彩的课堂就一定是好课堂吗?真正的好课堂是让学生学得深刻、学得出彩。若想学生走向深刻,那就必须要让其独立思考。所以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和机会。
2.同伴互助。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既然有差异我们就要尊重差异,同时要利用差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利用差异的最好办法。除了老师、教材外,学生也是课堂上的宝贵资源,学生之间互为资源,而这恰恰容易被我们忽略。
3.互动展学。要给机会让学生说出来、展示出来。为什么要说出来,后面我会有解释。
4.网络拓学。教师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让学生获取海量信息,或者与老师精心挑选组织的教育资源对话?这十分重要。
5.实践研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完成任务,包括动手实验,那么知识便会被学生很好地消化,转化为能力与智慧。
6.教师导学。导学要导得智慧,导得精彩,导得恰到好处。
第七种基本追求是文化元素。我认为以下几种文化元素是必须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信赖的关系,富于激励的教学氛围,每个学生都得到尊重的课堂环境,特色鲜明的学科味道,网络应用的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是老师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学进去,同时还要学生讲出来、写下来的过程。
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对话过程。让学生学进去就是要在课堂上发生多维的深度的对话,可以让学生看进去、听进去或者想进去。那么,多维对话如何实现?
第一,老师只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有独立阅读、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其与学习材料发生对话,有自己的感悟,甚至能够走向深刻。
第二,要让同学之间发生对话,如果课堂上根本没有小组合作的机会,学生没有交流分享的时间,那就无法实现这样一种对话。
第三,与老师对话。在与老师对话时,学生除了要认真倾听,全神贯注之外,老师还要引导学生与自己积极互动,采取追问或者质疑的方式来引发这种互动和对话。
第四,与网络对话,需要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的条件。
第五,与实践的对话,让学生尝试运用今天的知识,如数学、英语,其他的学科更是如此。
第六,与自己对话。
不过,只是强调学进去还不够,还要让学生讲出来。教学不仅仅要强调输入,还要强调输出,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只有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他们的理解、想象以及思考讲出来才真正发生了学习。
学生什么时候讲,怎么讲?不同情形有着不同的方式。在独立阅读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轻轻地讲,小组交流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地讲,师生互动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大声地讲,总结反思的时候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而且逐渐提高讲出来的水平,用自己的语言讲,慢慢用规范的语言讲,用学科的语言讲,用非常优美的流畅的语言来讲。
讲出来了同样还不够,还应该写出来。在学校里,能够不厌其烦地将每一道错题重做的学生,成绩会很好。因为只有写下来才使人精确、深刻、严谨,才能够让知识变成能力,能力变成智慧。这是一个整理思维、内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迁移能力、使学习真正变得有效的过程,绝对不是可有可无。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写出来?在独立阅读的时候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概括、提炼、做批注。在听课或者小组交流的时候,要指导学生捕捉关键词,做思维导图,写下来、画出来,同时在课堂练习的时候也要引导学生规范地写下来。
关于课堂教学我总结了十个基本结论,希望能对大家所有启发。
第一,教学的本质。什么是教学?教学简而言之就是教学生学。教是为了学,教要服务于学。教师要服务于学生,不是为了教而教,为了讲课而讲课。
第二,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主线,以学情为依据,以习得为重点,以促进思维发展为目的。教学要从“主要依靠教”走向“主要依靠学”。学生是教师服务的对象,教学要以学习为本,要让其真实、有意义、深度的发生。
第三,教学重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重在让学生学会学习与创新。让每一个学生能够真正发生学习,这样依靠学才能够靠得住、站得稳。
第四,教学需要师生皆有备而来。做到了皆有备而来,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才能够迸发出美丽的思想火花和精彩的观点,也能有更好的建构与生成。
第五,学习是能动的对话过程,教学一定要促进对话。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教学促进了对话就促进了思维,也促进了学习。
第六,只有学生个体有了深刻思考与探究,才有小组的有效合作与交流,也才有全班的精彩展示与互动,才能实现真正的深度学习。
第七,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因此我们老师要做好两件事情,一是尊重差异,要想方设法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化学习,利用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进行精准教学。二是要利用差异,最好的做法就是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第八,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但教学内容如果不能打开、不能走向融合,教学效果不会理想。所以针对教学内容还需要加强主题统筹,首先加强学科内打通,其次是学科间打通,再就是学科与社会生活打通。
第九,教学要聚焦学科素养、强化生活素养、发展全面素养、突出核心素养,这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第一步。十九大召开以后,核心素养被不断地发展和丰富,接下来,需要我们对学生在公民维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和四个关键能力: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等方面做好落实。
第十,利用信息化手段与互联网思维来重构课堂教学。互联网的发展对教育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和互联网思维来重构课堂教学。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首先要满足校园“三通”的基本条件,即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在这个基础上,还应该开发建设云技术条件下的应用与管理平台,它要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其一是要有互动性,要有开放性,要实现拓展性。其二要智能化、可视化,在实现个性化的学、教、评的同时,还能够让教师看到学生的学习过程甚至思维过程。平台建设完成后,接下来需要进行微课的开发和建设,微课最好包括两个部分,既要有微指导还要有微检测。
这样就能够实现课堂的翻转,而课堂的翻转是落实先学后教的最好的途径。翻转课堂本质上就是要实现学与教的翻转,让先学后教真正落地。而且,这种“先学”是一种自主学习,也是一种自定步调的学习,有视频的指导,有及时的检测和反馈,学习的快慢可以自己掌握。
同时,“后教”也不一样,除了实现师生皆有备而来的教,还能够让老师通过学习分析技术,在平台收集学生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并做出分析,实现有针对性的教,有深度互动的教。“后教”要注意“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对每个不同禀赋的学生要因材施教,所以个性化的教就显得尤其重要。
我认为,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在课堂,中国教育改革的最大空间也在课堂。未来,需要我们好好研究好好探索,让我们共同成为改变的力量。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往期回顾
作者丨王水发
来源丨校长派 校长智库教育研究院
责编丨陶小玮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