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孙先亮:理想的教育永不过时

孙先亮 新校长传媒 2018-12-04
第 017 篇


“新课程新高考是在从顶层设计的层面上,引导中国教育回归素质教育的本真,让学校教育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和模式,按照教育规律和全人发展的要求,开辟学校未来新的发展道路。”


我国的教育进入了创新变革的转型时代。随着教育部新课程改革方案的推出,随着新高考方案在上海、浙江两地的落地,基础教育的变革已经从原来的探索和试验,进入真正实施阶段;从原来只是某个方面的突破,进入到了“组合拳”式和环环相扣的配套改革。


中国基础教育,着力从高中开始的改革,已经逐步向义务教育阶段延伸,这必将深深地影响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质量。


在改革面前,只有那些敢于突破传统教育的藩篱,不断超越自我的有识之士,才能赢得未来。因而,必须未雨绸缪的主动思考和设计,才能方得始终俯瞰教育的最美风景。



学生是理想教育的立足点


人类追求教育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探索教育的规律、探索人的成长规律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优质教育环境和条件的过程。


不管在任何时代,我们都有理由相信,所有对教育有前瞻性思考的大师们,他们的立足点从来都只是学生,从来都只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获得最好的发展,所以在任何变革与创新面前,我们永远都要坚守住的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


不管是学校的整体改革、教育的理念变革、教学模式的创建,离开了孩子所有的一切都将毫无意义和价值。因而,在今天的教育发展过程中,有时人们会因为一些所谓的改革而迷失了自己,会因为功利主义的追求而扰乱了视线,当眼花缭乱的教育现象让每个教育者的心变得并不平静时,我们只需要问问: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从人出发的教育和为了人的教育,才是教育终极的价值追求。


今天新课程与新高考改革的配套出台,是教育走向学生与走近学生的探索,实质体现的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根本宗旨。


新一轮课程改革方案的出台,更加体现出国家课程的基础性、自主性和实践性,在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上,给了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突出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支持。


同时,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更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不再是围绕着高考被动学习和思考的机器,而是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


当学校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时,就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做更多富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


新高考方案引导学校,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个性、才智和发展兴趣充分的张扬和展示的机会和平台,从而激发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发展。不管是学生的学科选择,还是学生的专业选择,新高考最终结果是要把每个人最具潜质的内在品质、最具有活力和热情的发展方向引导出来。


因而学校做教育,就不能成为功利价值的追逐者,而是成为学生发展理想的助推者。


理想的教育永远不会过时,那就是教育要始终建立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主动发展的基础上,让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成为自己终身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支撑。


这样教育就具有了以不变应万变的本领,也就不会因为各种改革而惶恐不安、措手不及,也不会因为各种各样的担心而让自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青岛二中从2004年的课程改革开始,坚持素质教育,始终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进而实现终身发展作为自己的理想。


这份坚守让二中的孩子们具有了巨大的可持续发展的潜质和动力,他们在今天所展示出来的良好素质基础和巨大发展成就,给了深化素质教育以最大的信心和决心,也让我们在面对新课程和新高考的改革多了从容和淡定。



老师应更多服务学生个性化发展


坚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坚持追求教育理想,并不是放弃对升学和高考的追求。相反,作为一个有智慧的教育者,在中国当前的现实环境下,在学生终身发展的准备过程中,都应当为学生打好知识的基础。


我们始终把高质量和高效的教学,作为自己追求教育理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因为我们深知,如果不能让孩子有更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果,那么学校的任何追求都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也无法为学生今天的发展奠定最好的基础。


在许多年的教学改革和探索的基础上,学校超前谋划,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技术带给教学的颠覆性变化和创新,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基础和教学的质量。


在此前提下,青岛二中改变教学原则,再造教学模式,开展实施互联网教学。学校设计了16个字的教学原则“生学为本、合作内化、师教为要、点拨升华”,这一方面让每个学生不断地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以及提出和解决个性化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也让老师们可以更精准地服务学生,针对学生的问题不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这不仅更好地融合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师生之间零距离,而且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益和质量。


固然,互联网教学对传统学生学习模式以及传统教学方式的挑战是非常巨大的,但是这个挑战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相统一的问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提供的最好的支持,也让每个老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价值观等等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可以说互联网教学,不只是解决了学生当前学习的质量和效益问题,也在最大程度上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以及终身发展能力,提供了最好的支持。


当学生们能够主动地学习和思考的时候,他们自身的学习潜质就被真正激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就被慢慢的培养起来,而不只是消极被动地依靠教师的讲课和作业布置学习。


所以,每个学生自身的兴趣与发展的动力,成为推动他们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学习的能力和素质的最重要的核心动力。而对于老师而言,他们的价值也得到了最大的体现。老师不是把自己的主要精力用于怎么去讲课,而是把自己的更多时间花在如何更好地服务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



学生需要清楚自己的内在潜质


在新课程和新高考所设定的意图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感受到新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主动发展提供的引导。


这就需要每个学生清楚自己内在的潜质是什么,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什么,由此决定今天学习什么样的课程,未来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方向,如何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新高考除了学生在学科学习方面,应该有自己确定的内容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进入大学之前的专业选择上,必须有清晰的目标和坚定的追求。


不管从新课程还是从新高考的角度,在当代教育发展的追求中,必须在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高中阶段,就让每个学生在专业学习、职业追求、人生规划方面,基本确定自己的内容和方向。这对于许多高中而言是极具挑战性的。


毫无疑问,很多学校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学科学习,学生没有时间与精力思考自己喜欢的专业和方向,也没有机会去体验和实践职业的内涵和素质要求,从而对自己未来的生涯规划都是很盲目的。


许多学生都是在遵从父母的意愿,或者说依据功利性的标准做出选择,从而造成了一些学生不管喜欢不喜欢、擅长不擅长,都会拼命去学习“收入高”的专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专业分工始终处在不断分化和改变的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专业兴趣有很大的差异,如果一个人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能够从事自己所喜欢的工作岗位,那么就会极大的激发一个人的潜质,让人全力以赴地投身于一个行业,并且把它变成自己的事业。


这样的人才能在岗位上做出自己的最大成就,并对整个社会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指导学生做出正确选择和判断,做出符合学生发展兴趣的生涯规划设计。


从2016级学生开始,我们取消了原来的以成绩作为分班标准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设计了六个吸引力团队(Magnet Team),简称之为六个MT,即是人文、数学、外语、经济、工程、自然科学。


虽然这六个方面并不能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做很清晰的界定,但是大致上可以给学生一个选择框架,让学生认真地做出选择。这样带有一定专业倾向的组织设计,让学生很认真地思考自己学习的专业和从事的职业,不断地理清自己未来的方向和目标,进而更好地发展自己。


当然,学校建设六个MT,并不只是给学生人生规划的平台,学校在这六个平台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包括建立首席导师负责制的管理模式,建立了特色社团、课程、实践基地,开展了学术研究活动。


MT建设把与学生未来发展的专业特色内容和课程,充分地加以集聚,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和考量自己对于未来发展的专业选择和职业定位。


只有具备创新素养的人才不可替代


新课程和新高考的设计和方案中,不管是课程选择还是评价录取,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生有了很好的知识基础和人生发展的方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面对未来社会的诸多挑战,面对一个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算法到来的时代,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正的创新素质和才能,那么就不可能真正赢得自己的未来。可以说未来社会的发展,只有真正的创新者和创客才是不可被替代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立足世界和未来的视野,从2010年开始青岛二中就开始进行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设计,并以此确立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学校开设了许多学生创意培养的课程。同时,学校聚焦各种资源,建设了十多个创新实验室,并以此为基础,展开了工程技术等方面切入的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课程。


从2013年开始,学校又在每个年级开展了学生的学术素养提升计划,学校与青岛市的12个高校、企业、医院和科研院所,签订协议开展指导学生课题研究的合作,科学研究活动对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质非常重要的意义。


更为重要是,学生在专家指导下的研究过程,成为了培养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的机会。一些学生研究的成果,成为他们参加国内自主招生和国外著名高校录取的重要条件。


可见,学校所开展的创新人才素质培养的工作,使学生具有独特的创新观察力、创新思考力和创新实践力,从而为他们在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精神基础和能力基础。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是为了人的终身发展,因此教育必须始终站在未来把握今天、站在世界定位当下,才能让学校教育未雨绸缪、不负未来。


我们的教育,只有聚焦于让每个学生获得终身发展素质时,教育才能始终充满魅力,才能超越或者更好地适应新课程和新高考的理念,并且成为对世界未来更加具有意义的事情。




特约作者

孙先亮

山东青岛第二中学校长


本文为“新校长传媒”独家稿件

欢迎朋友圈分享和底部留言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更多“专栏”文章 

程红兵:国家课程如何校本化实施?

李镇西:教育如何从根源上铲除不平等的土壤?

万玮:教育因果论——但行好事,不问前程

邱华国:校长理应是书生

李海林:用我40年的教育经验,谈谈学校工作计划为什么没人看


责编丨赵方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