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好课都不圆满

冯卫东 新校长传媒


课上得圆圆满满,这有什么不好?提出这样的疑问,并不奇怪。在作者看来,圆满的课总比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的课,比支离破碎、虎头蛇尾、前松后紧、比例失调、任务不能完成的课要好。




追求圆满,教学会怎样?


在当下低效课堂无所不在、无效课堂不乏其例、负效课堂亦不鲜见的现实面前,把圆满的课纳入合格、差强人意之列,可能大致公允,至少不宜差评,否则将沦入教学虚无主义或极端解构主义。


合理目标达成度高、相应任务完成得好,这样的课即便不算罕见,也不多见。不过,我们不要将圆满当执念,因为常态的、自然的课不大可能圆满。


其一,往往只有预设,而没有生成。生成有广、狭两义:广义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增长知识、萌动智慧等情形;狭义指在教师的教学框架外出乎意料、旁逸斜出的部分,它们也恰恰最能体现或凸显学生主体性、“我的学习我做主”的部分。


这里的生成取狭义。在进程闭合仍为课堂普遍生态的当下——“课堂教学的弹性空间、学生的自主活动空间被严格限制,那些逃逸出教学设计与规划的生成性反而被剔除,整个教学活动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成了一门‘防学生’‘防学习’的操作与技术”,我们有必要呼唤并创造条件引发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成,它们常常是无法预约的,有所失控、难以把握。这样的课绝不可能创造“下课铃一响,课戛然而止,而所有任务都得以落实”的奇迹。


其二,往往机械执行,而行止相克。行指课堂按计划向前推进,止于某环节上的遇挫,暂时改变节奏,停下原先进程。自然形态的课应是“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得不止”,行与止既相对相反,也相得益彰,不会止者亦不善于行。


据说,高铁提速在技术上难度不大,关键在于减速和刹车。明智的师者遇到特殊情形,也要精于紧急制动,直至把乘客(学生)请下车来,保证学习行程安全(在核心知识、困难和问题处,不是行色匆匆,而是步履坚实地通过,不为学生未来学习留下漏洞和隐患,这可以视为一种“学习安全”)。


其三,往往顾此失彼,而抹平“际差”。“际差”指各因素之间的差异,特别是人际差异。物理学中有一个“涨落耗散定理”,大概意思是,相关的物理因素或力量相互作用,在差异和起落中相处共生。课堂活动也像一种物理运动,各构成因素盘根错节,有起有落,既使课堂变得复杂,难以操作,也给课堂带来活力,使课堂焕发生机。


再优秀的学生群体总有个性之别、高下之分,承认、驱动或诱使彼此间的涨落与耗散,才能使课堂变得内有充足张力,外显真正精彩。可我们知道,课堂像战车,要使之平稳前行,轮子之间就不能有较大际差。于是就有了悖论——在平稳前行和尊重差异之间的悖论。事实上,貌似圆满的课都在力图抹平际差,我们能在这里看到削峰填谷,看到弱者靠边,看到个体沦陷,看到一拥而上的盛况,唯独难以看到切实地面向个体的教育。


一些自自然然、从从容容的课也上得皆有所获、风生水起,说它们是圆满的课,未必勉强,未尝不可。但当圆满成为一种追求时,却变形了,异化了,原因只在于:狭隘的功利心不可能使教学达成实质之圆满;当我们把圆满作为一种目标或方向时,就已走在离它越来越远的路上。

圆梦无非水中月,逐梦即为捞月人


圆梦即让课堂变得圆满的梦,它根本不可能实现,无非水月镜花,如果一味追逐,我们就成了画饼充饥者、水中捞月人。


首先,圆满是相对的,不圆满方为绝对,相对的圆满就是不圆满。


这个道理很重要,它惊醒我们的完美主义幻想。“完美是教学理论的特性,残缺性才是教学实践的根本秉性。”我们不能生活在理论中,要回到教学实践和现实,要承认、接受其残缺性,给残缺性腾出位置,通过立根沃土的踏实教学行为使残缺化为残缺美。确立这样的教学审美哲学,有利于我们以现实主义精神靠拢规律,逼近理想。


其次,追逐圆满之梦,会丢失平常心。


教学也要走向“诗和远方”,而无以致远的行为不可能写就教学的诗意。秉持平常心,才能在广远的时空视域里审视教学,处理教学事务,让教学成为慢的艺术。余文森教授说:“我们的实验教师心态要平静,要相信一节课任务没有完成,并不影响学生三年的发展。”这句话切中要害,一些教学管理者不大容忍“一节课任务没有完成”的情形,甚至视为教学事故,这也是一些教师不敢“止”的重要原因。


最后,追逐圆满,只是教者幻想的圆满,教之圆必导致学之缺。


形似圆满的课没有一堂不是从教师立场出发的。若从学生立场出发,必然有残缺,因为他们自有其认知规律。好的教学要使学生从认知与学习之缺走向圆,而后产生新的缺……在圆与缺的不断循环、动态平衡中,学习得以螺旋式上升。


从学出发的教,自然要了解学生的‘第一意义’,允许学生无关的自我卷入。而对“第一意义”以及对学生形似“无关的自我卷入”的尊重,教学过程中将必有一些疙里疙瘩、毛里毛糙、生涩阻滞,也自然成不了那个圆……


大成若缺, “好缺”才是教学意义的圆满


叶澜教授认为,好课有几个基本要求,其一是有待完善。李希贵校长也说:高品质学校追求卓越,但不追求完美,他们的追求是,“办一所不完美的学校,培养一批有缺点的学生”。窦桂梅校长认为,理想的课堂还应该拥有遗憾,“有了遗憾的课堂,你才会觉得它水灵,有精气神儿”,主张宁要真实的遗憾,不要虚假的完美……这些都如老子所说:“大成若缺。”由此想到《一代宗师》中一句台词:“所谓大成若缺,有缺憾才能有进步。”


大成若缺,大成有缺,大成需缺,大成求缺。当然,“缺”还应该是“好缺”。所谓“好”,指的是合宜性,“缺得其所”;“缺”应该具有优质性,常由创新而来;“缺”应该具有再生性,由此可以生成新的价值……


假学背离了为学而教的真义


说假学背离为学而教的真义,其实是说假教背离了它。学生不会主动假学,它是教师诱导的结果。即便在假教盛行的地方,真学也存在,没有一个人、一种力量可以阻遏。


今天,不少教师却为教而教,因教蔽学,甚至以教害学。为教而教,秀一把自己;有时教师站位太前,占位过大,使学生每每被学习,导致因教蔽学;至于以教害学,亦可视为由前两者导致的结果,还是众多类似情形的本质所在。


为学而教,为真学而教,为真学而真教。我们一要学会做减法,二要向学生借慧眼,三要把身位往后退一退,四要让学生出彩。为学而教,这是教学行为的原点,是教学哲学的真义。回到这里,假教就将遁形,假学也将匿迹,质朴的教风和学风就会弥散开来,传导开去。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你可能会感兴趣 

2018“美国年度教师”揭晓,她说:教学就是创造与学生的连结

会生活,更优秀——一个“斜杠教师”的自白 | 头条

王崧舟:专家的话,你听还是不听?


作者冯卫东,本文摘自《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

来源丨中国教育新闻网(ID:jiaoyuxinwenwang)

责编丨陶小玮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购买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