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祖庆:为什么边高喊减负边统测排名?!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祖庆说 Author 张祖庆
又到学期结束,语数英科的老师们,又一次如临大敌。因为,市里县里区里,要统测(或曰“质量调研”“抽测”),要统测,就会有排名(不管是暗的明的最终都会成为明的)!
于是,语数英科之外的学科,统统提前半月结束(甚至包括学生最爱的体育课),开始了疯狂的复习冲刺。
于是乎,听写听写听写默写默写默写刷题刷题刷题刷题刷题刷题刷题分析出卷套路仿真模拟练习订正订正订正做得昏天黑地头昏眼花敢怒不敢言……
君不见,老师们白天披肝沥胆呕心沥血口干舌燥唾沫横飞晚上带回一叠叠卷子埋头批阅摇头叹息分析错题连打哈欠倦意袭来还有半刀卷子没有批完想到明天还有一堆表格强撑着批完最后一张卷子眼珠熬成兔子眼袋肿如熊猫……
所有机械重复的学习活动,目的只有一个——分数!
所有披星戴月的自我折磨,目的只有一个——分数!
最可悲的是,考试结束,一线教师和学生,见不到自己的卷子!
据说,这是为了减轻老师负担;
据说,这是为了减轻家长负担;
据说,这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
据说,这是为了淡化各校排名。
然而,不管怎样神神秘秘,不管怎样吊吊诡诡,哪个学校排名第一,哪些老师排名第几,慢慢地,都被大家摸得一清二楚。
照样,会有隆重的质量分析:某校质量名列前茅热烈庆祝,某校质量直线上升可喜可贺,某些学校尚需迎头赶上知耻后勇。
至于,学生的来源如何,学习的起点如何,一概不在这样的排名分析之中……
于是,校长亚历山大!
于是,教师压力山大!
于是,学生压力山大!
于是,家长亚历山大!
所谓的负担,一点都没减!
更可悲的是——
孩子见不到自己战战兢兢做的卷子!
教师见不到孩子辛辛苦苦答的卷子!
家长不知道起早贪黑接送的娃究竟考了几分!
考试的目的,最后成为了一堆神秘的分数和极其精确的排名!
是的,把分数搞出来,把名次搞出来,不痒不痛地给些建议,不咸不淡地提些希望。
大功,告成!
真正最需要不断反思与提升的命题本身,却研究乏力、管理乏力!命题者的命题理念与技术乃至偏好,往往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教学动向。遇到高水平的命题,一线师生幸甚至哉;遇到低质量的命题,一线师生苦不堪言。
年复一年,涛声依旧。
老师照旧不知道自己教的学科问题出在哪里;学生们照旧不知道自己的学习问题出在哪里;家长们照旧不知道孩子的学习问题出在哪里。
试卷都见不到,鬼知道问题在哪里?!
一切,回到原点。
又到期末。又要统考(不,质量调研!质量抽测!!)
于是,又一轮——
听写听写听写默写默写默写刷题刷题刷题刷题刷题刷题刷题分析出卷套路仿真模拟练习订正订正订正披肝沥胆呕心沥血口干舌燥唾沫横飞晚上带回一叠叠卷子埋头批阅摇头叹息分析错题连打哈欠倦意袭来还有半刀卷子没有批完想到明天还有一堆表格强撑着批完最后一张卷子眼珠熬成兔子眼袋肿如熊猫听写听写听写默写默写默写刷题刷题刷题刷题刷题刷题刷题分析出卷套路仿真模拟练习订正订正订正……
可是,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比人的胸怀更广阔的是出卷人的套路”。
这还不算,最可怕的是:明明领导信誓旦旦地说,教学质量绝不会简单地和绩效工资挂钩。但是,发奖金的时候却对考试成绩名列前茅的老师以特别的教学奖励以示激励先进……
考试成绩,等于人民币!
拿到奖金者,请客吃饭;落后挨批者,灰头土脸。
这,就是相当多一线教师期末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中办、国办、教育部不知发了几百个减负文件。几乎每一道减负令都有“不得以任何理由给学生和教师排名”。然而,又有几个教育局、学校真正在执行国家教育政策与文件?!
我不相信,政府部门如果像抓禁止公款吃喝一样禁止抓考试排名,还有敢有谁敢视文件如儿戏?!
可是,上上下下——
熟视无睹!熟视无睹!熟视无睹!
文字游戏!文字游戏!文字游戏!
文件贴在墙上,口号喊在嘴里,答案飘在风中。
尤其是初高中,月考、期考,照样每次排名。且学生座位、考场与名次挂钩,几乎成为了中国不少初高中学校管理的约定俗成。
以排名来管理(威胁)学校、教师和学生,似乎成为教育当局或者质量管理部门唯一的手段。
似乎不排名,教育当局就无法衡量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
似乎不排名,质量监测部门就无法监测学生的学业水平;
似乎不排名,学校教师就无法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
于是,考试,不是成为过程性管理的手段,而是成为终结性管理的结果。
本该和老师们坐下来认真分析试卷的过程,被遮蔽和抽离了;本该与孩子们一起反思学习质量的过程,被遮蔽和抽离了。
考试从来不是个坏东西。关键是考什么、怎么考、考后怎么办?
考试的目的,其实很简单:通过考试,发现教学经验,发现真实问题。
经验和问题,怎么去发现?
坐下来,认真分析每一张卷子,反思并总结教学中做得好的经验,与同行分享;静下来,认真剖析知识与能力缺陷,发现导致缺陷与问题的可能原因,并尽力改进。
这才是考试本来该有的样子。
考试,不是为了区分三六九等,而是为了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通过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促进学生学习力的提升。
然而,我们的统测(包括所谓的“质量监测”“质量调研”),往往把考试当成高高举起的鞭子,一鞭一鞭地抽,让牛和马感到疼痛,撒腿往前。
于是,牛和马,恐惧地跑在一条叫分数的不归路上。
“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提高一分,干掉千人”成为了血淋淋的口号。
而这些流血流汗获得的分数,常常是以恐惧学习和牺牲身心健康为代价换来的。分数,常常和真正的素养无关。
分数是高了,人却不见了。
考试,真的应该回归常识,回归它本来该有的面目。
首先,制定学科质量标准
很多教师往往将“课程标准”当做学科质量标准,实际上这是两回事。“课程标准”是对教师教学的指导纲要,更多地指向教师的教学;而“质量标准”,是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更多地指向于学生的学习。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教学管理人员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将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学习要求,转换成可以量化考核的质量指标(既有量的指标,又有质的指标)。比如语文学科,可以从识字量、口语交际水平、书写质量、背诵积累量、阅读量与速度、写作量与质、综合性学习态度与质量等维度,对每个学年学生学习质量标准做出比较细致的规定。这样,一线老师才能心中有数。
其次,建立科学监控体系
这里的“科学”,有二层含义。一是监控的标准要科学。质量管理部门,要根据质量标准,制定合宜的口头与书面的质量检测标准。这个标准,要和老师们反复讨论,形成相对稳定的质量检测标准。
这样,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才会紧扣标准教学,而不是很功利地猜测教研员命题的风格(香港在这点上就做得很好,专门设有命题专业委员会,命题指导思想和命题风格基本统一,老师们在学期之初,就有明确的方向。不像大部分地方,命题由教研员一个人说了算。
教研员个人命题风格与导向,直接影响着本地区该学科的教学生态,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如果该地区教研员的命题和当前的核心素养理念是一脉相承的,那是教师之幸。可是,谁又能保证,教研员一定是该地区的学科风向标呢?)。二是监控的流程要科学。质量监控,不仅仅是终端的纸笔监控,更多应该是一种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口头与纸笔相结合、分项检测与综合检测相结合的监控。
而目前,大部分地方的质量监控,往往不分城乡,不分生源,只在学期结束组织一场声势浩大的统考,而平时的学习质量,却失去了监督——其实,日常的分项检测,只要把好关口,由学校实施,完全可以取代期末的统一检测。
科学的监控流程,应该是过程大于结果,应该是阶段性监控和终端监控相结合的。北京等地取消小学阶段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应该是比较积极的尝试;江苏吴江实验小学推出的“一师一卷”,也是颇有新意和实效的。
第三,建设课程生态系统
课程是一个自组织系统,生态系统的任何一个链条遭到破坏,都会导致整个生态失衡。一味地把目光聚焦在课堂,一味地把注意力聚焦在考试,势必忽视课堂和考试以外的生态因子,而这是非常危险的。相当多的教研员和老师,以为抓了公开课教学研讨,质量一定会提高,这是非常偏颇的。
曾经和台湾李玉贵老师讨论,我提到:“我们的语文研究,有一个很不好的倾向,那就是断章取义——离开日常的课堂,孤零零地研究反复打磨的公开课教学,这是最致命也是最危险的。我以为,语文教学研究未来的方向,在散发着田野气息的一线原生态课堂和课程建设,而不是在象牙塔里研究艺术课。那样,研究一定会走入死胡同。”
相当多的地方行政领导或学校校长,以为抓了考试,成绩一定会好。而事实有时候恰恰相反,过多一刀切的统一考试,人为地增加了师生的焦虑,破坏了学科生态,学习质量反而下降。
浙江某市一实验小学,从来不组织学生进行统考,但是在2013年底组织的学科质量抽测中,四门学科中,三门在地级市抽测中排名第一(其中一门第二),原因何在?原因恰恰在于学校从不组织统一考试,老师们严格按照学校的质量检测体系,以学生不同的阶段学习力提升为核心,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把该做的事情做到位,切实抓好课程建设,让每一门学科都回归其原有的生态。考试结果,水到渠成。
第四,追寻绿色教育质量
教育质量,绝不仅仅只是考试成绩。以牺牲学生学习幸福感和持续学习动力为代价的考试质量,实质上是把学生推向厌学的深渊。学生除了考试成绩,一无所有。过多过滥的统一考试,让教师不得不急功近利——考什么教什么。
很多时候,复习阶段,教师往往把大量的精力花在后进生身上,优等生,成为少数的“陪太子读书”者。这样的炒冷饭式的复习,人为地破坏了学科生态。因此,我们说,质量管理,要像莱茵河治污一样,着眼长远。几年前,杭外学生在首届央视“听写大赛”包揽冠亚军,让人们对该校的语文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教研组长倪江老师的观点是,语文学习,要“靠大量的高品位阅读去覆盖考题”。一旦你走进杭外学生的教室和阅览室,你就会惊叹于学生的阅读广度与深度。这样的高品位阅读,孩子们的学习能力怎么能不强呢?真正重视了阅读,学生的各方面素养,都上去了。考试成绩,也就不用担心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走阅读课程化之路,让每个学生爱上阅读,大量高品位地阅读,应该是走绿色质量之路的不二法门。
最后一句多余的话:本文无意影射任何相关部门,更无意抹黑在质量监测方面卓有成效的探索。欢迎大家在文末"留言"探讨各地好的经验与做法,希望我们一起研究考试,用科学合理的考试手段,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救救教师,救救孩子!
▼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
2594889720@qq.com
你可能感兴趣 “小学生晚9点不作业”被删除,严禁跨区域争抢优质生源……浙江省教育厅正式发布减负方案俞正强:孩子的时间是个常量资深班主任谈期末复习,有比分数更重要的事!来源 | 祖庆说(ID:zuqingshuo_123)
责编 | 刘双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