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学校,传统到底该怎么教?

2016-03-04 新校长传媒


传统:一个最应该“讲点常识”的地方李斌(蒲公英教育智库总裁、《新校长》杂志主编)



今日元宵节,我坐在咖啡馆写作,却又满心盼望着赶紧完工回家过节。这情境像极了我们所处的时代——生活在全球一体的现代时空,又同步念想着家国一脉的传统温暖。


中华传统文化,对这个国家你我他的今天和未来,究竟意味着什么?


记得多年前国内曾经流行一句话:家不是讲理的地方,而是讲感情的地方。与之相呼应的现象,即“一家之内无界限”——涉及父母妻儿的事情,除了无原则的孝爱,就是无天花板的付出;除了无底线的服从,就是无缘无故的叛逆。


所以对于滋养每个中国人一生的文化,我们也常常本能地“不讲道理”:或者无比痛恨,非扫荡干净不痛快;或者无比重视,非全套照搬不罢休。


其实,这是一个最需要回归常识的领域。


常识是:面对家国与传统,我们必须讲感情,但也必须讲道理;我们离不开经典的滋养,但也离不开打破经典的论述;我们需要古人的智慧,但也需要自己的创造与开拓;我们需要共同的精神秩序,但也需要不同的梦想天空……反之亦然。


而更大的常识还在于,世界文明的每一个侧面:各流派艺术,各门类科学,不同体系的哲学与价值观,乃至教育方法、生活方式、组织形态……都是在漫长的繁衍发展过程中,人类先贤面对各种生存发展的“病症”,开出的不同“药方”,形成的改良智慧。


事实证明,凡传承至今的“药方”,都会对特定的“病症”带来重振生机的价值,同时也会带来价值之外的副作用;当然也没有一个“药方”,能够“包治百病”,放之四海而皆准。


所以面对常识,我们倡导如下的态度与行动:


必须拥抱与欢迎传统文化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回归、复兴、浸润、改良;

在此基础上,要更加重视的是传统文化超越时空的精神内涵,而不是完全僵硬地照搬特定前提下的仪式与形式;

必须反思传统文化面向当代与未来的适应性,剔除或者合理解读那些在今天让人学而无益、“知行两张皮”的内容;

必须推动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文明的核心价值观、生活方式、学习科学、技术工具等方面的有效衔接与融合,并形成相互支撑、彼此补充的教育形态。


所以面对本期杂志那些难能可贵的先行者故事,我们一方面感动于其中美好而勇敢的实践,一方面也不完全赞同其中的少部分做法;同时我们开始明白,这些经验也都是特定情境下的“药方”,所以依然在此呈现,以供不同特质的学校参详。基于对传统文化理解不足所带来的缺失,希望得到您更多的包容、指正与帮助,我们将在未来展开持续研究,以各种形态呈现更多精彩思考与案例。


春天吉祥!



传统到底怎么教王小波(蒲公英教育智库研究员、《新校长》杂志记者)



说实话,做这样一个专题,实在心中忐忑,但凡涉及“文化与意识形态”,一个偏差,就会陷入众人“拷问”。可看着充斥校园的五花八门的乱象,似乎我们又责无旁贷。正本清源非我所能,但愿借此扫清一些障碍,让前路能稍微明亮一些。


纵观国内传统文化教育,零敲碎打者多,成体系者少;学其形者易,习其神者难;师资匮乏,课程稀缺。这边喊着口号苦苦诵经,那边穿着古装三叩九拜,捧着老祖宗五千年结成的硕果,许多学校不是下错了嘴咬到了唇赶紧扔掉,就是伸出舌头舔舔皮毛故意大呼过瘾,或者干脆完全啃不动索然无味地放弃。接触的学校越多,发现的问题越甚,它们不是个例,而是现象。


梳理现象,我们发现有几点问题亟待解决:


1.传统文化进入基础教育学校的核心价值在哪里?

2.课程、教材、师资等教育资源到哪里去寻找?

3.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该如何结合?如何处理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融?

4.在现有学校课程体系下,传统文化以何种形式切入?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邀请了七位在传统文化教育上有着多年研究和实践的学者、校长、教师,组成了“纸上圆桌会议”,对此进行初步探讨,从不同视角多维度解析。相信看过之后,读者心里对传统文化的学校教育应该会有一个整体的认知。


认知需要案例来加深体悟,我们选择了在华人文化教育领域已经有20年实践的台湾道禾实验学校作为封面报道学校。用20多页的篇幅详细介绍了道禾的东方教育哲学、课程体系、师资养成计划、后台支撑系统。感谢他们为后来者已经摸过的石头、走过的弯路,你可以避免。


尽管充斥众多“不良现象”,我们也寻找到一些或是能力出众,或是胸有情怀,真实行走在路上的传统文化教育践行者,分不同学段或地区——幼小、中学、综合、区域——为读者介绍他们的课程与活动实践,以期为传统文化在不同学段如何进入学校提供启发。


当然我们的视野不应仅限于国内,全世界很多国家在全球化冲击下,都曾经或正在面临本国文化传承的问题。韩国与日本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而且对中国而言,它们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做法比欧美国家更具参考性,所以选择了这两个国家开拓我们的思路。


有时候知道怎么做,但是做不了,因为找不到资源。为此我们用了一整个板块的内容,梳理了一些可资利用的课程与教材、公共资源、师资培养方面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手里有工具,事半功倍。


最后,针对现存的一些有争议的传统文化教育现象,精选了几篇文章,供读者阅读思考。


传统文化的学校教育正在重新起步,踉跄而行,摔几个跟头难免。要以文化育人,当然不能一蹴而就,愿前行者互相砥砺,彼此照亮。这也是我们做此专题的初衷。


如果有一天,中国的学生立足世界之林,都能血脉酝养华夏,言行融汇世界,我们又岂惧当初的筚路蓝缕!一起上路吧,我的伙伴。


杂志预览——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预售订购)





↓↓↓ 点击"阅读原文" ,一键订阅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