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接连关闭!退费要等30年!央视曝光:跑路竟是套路?!

宁波晚报 2024-05-04

前不久,连锁早教机构“金宝贝”频繁闭店一事,引发广泛关注。


此前报道:突然关闭!全部退费要等30年!


多位家长表示,后续沟通中,出现了被称为“职业闭店人”的第三方进行线上及线下的沟通协调工作。


此外,北京早教机构美吉姆、纽哈顿早教中心的多位家长们也反映,他们遇到了同样的情形。这是怎么回事?


多地家长称金宝贝闭店后

出现“善后”第三方

职业闭店人是指帮助经营不善的公司计划好关店、跑路方法,并接手处理后续维权问题的群体。这些职业闭店人往往以“第三方”的身份出现在善后工作中,北京金宝贝的一位会员家长提供了与第三方王姓工作人员沟通的录音。


北京金宝贝第三方闭店人表示:“我们是专门做这个的,他们公司的情况就是退不出钱。因为没钱,最后闭店都不想自己闭,直接找我们负责。”



纽哈顿早教中心北京丰台区门店突然闭店后,一位家长拨通了通告上的客服电话,对方表示他们只负责跟家长沟通,比如提供转课方案。


解散员工,重新组建客服团队,降低消费者预期,诱导接受不公平方案,是职业闭店人的重要工作内容。


江苏南京金宝贝的第三方闭店人表示,自己处理过超过500家教培机构的闭店。“我们把消费者理解为一个抱团群体,他们因为利益而绑定在一起,也会因为利益而分开。也许你能接受500元,他能接受300元,那么消费者可能会被分成不同的团队,公司风险也就不复存在了。”


在社交平台上,有不少从事“教培闭店”业务的第三方。

职业闭店人设计跑路方案让债务人全身而退

上海金宝贝的家长表示,在尚嘉、莲花等店址闭店过程中,均出现了一位姓“杨”的工作人员。媒体以经营不善希望闭店的教培机构负责人身份找到这位杨女士,对方承认自己就是职业闭店人,可以帮助公司逃脱风险,从更换法定代表人到闭店,一家门店服务收费约12万元

南京金宝贝闭店人表示,他们的收费根据公司债务的比例计算,一般为债务总额的5%左右。为增加利润,许多职业闭店人还会在闭店前进行优惠促销,赚完最后一波充值再消失。



当被质疑上述操作的法律风险时,职业闭店人表示,经过他们的操盘,教培机构负责人肯定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但民事方面并不能保证完全规避风险。“如果没人闹事,风险就会降到无限低。”



上海金宝贝杨姓闭店人表示,即使被消费者以民事纠纷起诉到法院,他们团队也会进行处理。“公司法定代表人、股东都不是你们了,跟你就没关系了。”


职业闭店人不怕被起诉“背债服务”中介已成产业

从去年末,北京多家金宝贝陆续闭店后,一些家长将运营主体诉至法院。家长李女士的案子已于4月10日开庭,她表示,出庭的被告同样是上述第三方的王姓工作人员。

李女士表示,被告开庭前直接跟家长摊牌,“不用提供证据了,肯定是你们赢,我们确实是违约了,但我们没有钱。”这是第三方团队面对消费者时的一致态度。



据调查,这些职业闭店人之所以不担心消费者提起民事诉讼,是因为他们在接手后会在短时间内将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更换为无偿还能力的“背债人”。


有知情人士称,职业闭店人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其背后还出现了“背债中介、金融过桥”等配套组织,为闭店团队提供符合条件的“背债者”。



在社交媒体上,一位自称可提供背债服务的中介展示了背债人的身份证照片及当日视频,表示可以配合处置各种不良资产。“找一个征信比较好的人去顶债务,把法定代表人过给这个人,会员退费让法定代表人顶,这一套操作费用是40万元。

工商登记信息显示,北京美吉姆一些门店的运营方将法定代表人更换成了一个名为李震的人,身份资料显示,其为辽宁沈阳某村70多岁的老人。北京金宝贝、天津金宝贝、上海金宝贝的运营主体都在今年1月陆续把法定代表人变更为广东惠州惠东县某村53岁男子陈雄生。


滑动查看↓


职业闭店人及背债人的身份认定

存在困难


在司法实践中,对职业闭店人及背债人的身份认定存在困难。今年3月14日,广西某美容院的40多位充值会员,在历经近两年的维权后,收到了法院的民事判决书,支持了原告的退款诉求。


代理人广西柳晟律师事务所律师甘智斌表示,一些大型公司会在很早之前就完成股权变更。就算到了诉讼阶段,很难识别股权变更目的——是真的想继续经营,还是抱着闭店、背债的目的。此外,目前对失信人的惩戒力度较轻。“到最后,他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背债人承担了失信的责任,他也没有太大的损失。 ”


债务人能逃脱责任吗?如何防范恶意闭店?

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教授吕来明认为,从民法典合同制度来说,合同债务转移要经过债权人同意,没有经过债权人同意,不管协议转给谁,都是不能免除。


河南理工大学财经学院金融系主任郭明杰认为,应针对特定预付费行业建立资金监管及信息审查制度,让公司的运营、变更有迹可循。


吕来明认为,如果查实了门店闭店前有搞促销跑路行为,涉嫌共同诈骗。公安机关应考虑从“合同诈骗”的刑事犯罪角度进行打击,以起到警示作用。









来源 央视新闻微信综合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编辑 忻晓颖 审核 赵鹏

宁波晚报商务合作请联系
宁波晚报官微
13586640957(微信同号)
宁波晚报抖音号、视频号
13867871360(微信同号)

觉得有用就点个 
提醒身边更多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