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探访重庆最年长理发夫妻:“我要让着她”。

2017-11-19 市锅 重庆



在巴南区一品街道,穿过蓝色的围挡,走进泥土被翻起的沿河路,在枝繁茂叶的黄桷树下,有着一家理发店,每天7:30开门,没有招牌,两张花了脸的半身镜、两把发旧的椅子、一个简单的洗头台就是这个理发店的全部。


理发店的主人是一对年迈夫妻,丈夫名叫梁地清,今年85岁,妻子名叫罗仕银,今年83岁。



半世纪理发店


这里,还是以前1969年老理发店的样子,篦子、梳子、毛刷、剃刀……都有了年岁。没有染发烫发的工具,两面镜子早已花了脸,两张木椅掉了漆,地上散碎着的一缕缕头发,夹杂着花白的颜色。一切都是那么简单。



废旧油漆桶做成的简易“热水器”,在桶底部边缘钻洞连接一个水龙头,每次洗头前把开水瓶的开水倒进桶里,再冲一点冷水,轻轻拧开水龙头,热水就哗啦哗啦地跟着塑料袋留下来。



掉了漆的木椅静悄悄地伫立在这里,像是一位老者,虽说没有真皮椅子的柔软,没有多功能椅子的便捷,但也不能小瞧了它!木椅背后的木条抽掉,背椅斜躺着就可以刮面。



13岁拜“父”学艺


来理发的都是老熟客,也都是街道附近的人,梁爷爷告诉市锅(个人微信:icq168),“很多人都是从胎毛剃起走的,很有好几十年了!”



剃头手艺是从祖上传下来的,13岁跟着自己父亲开始学习剃头,后来进了供销社当专业的理发师。还招收了许多的徒弟,最近的一个徒弟就在一条街上,而自己的4个子女并没有继承剃头手艺。



上世纪50年代,罗婆婆也成了梁爷爷的徒弟。但因封建思想,男子都不愿意其他女人碰自己脑袋,罗婆婆就只能从剃胎毛和给小孩子理发开始。


“现在年轻人都去那些好的理发店了,觉得我们的手艺过时了,赶场天多的时候有十几个人,少的时候只有四五个人。不管男女,我们都收费5元,遇到一些困难的,我们都没收别个钱,但我们不靠这个赚钱,我们两个都有退休金,闲不住。”



“互相说点气话都要让着她”


正值午饭之际,罗婆婆转身去了厨房,简单的一个燃气灶上架着炒锅和烧水壶,没有什么像样的家电,但也桌椅齐全。


本该雪白的石灰墙面,也因为时间的累积,留下了深深的生活痕迹。


“他不得吃稀饭,就喜欢吃这个蛋炒饭,我就简单吃点稀饭就是了”。罗婆婆笑着说道。



炒好的蛋炒饭端出来后,梁爷爷接过罗婆婆手中的蛋炒饭,望着老伴佝偻的背影,向市锅讲起了过往:


1950年,罗婆婆的父母经常带着她来理发,一来二去两家人就成了朋友,干脆就把两家孩子的婚姻“包办”了。但此时的梁爷爷并无结婚的念头,奈何后来,母亲过世,家里又催着结婚,自立门户减轻负担。第二年,年仅17岁的梁爷爷和罗婆婆便扯了结婚证,“在街上租了房子当新房,没办桌席,只扯了几尺花布,给她添置了几身新衣服,我就娶她过门了。”



一旁的罗婆婆安静地听着,话间,轻轻地拍打着掉在梁爷爷身上的米饭,“他吃不倒好多,就这点他都吃不完”罗婆婆呢喃道。



“她对我好,可以说是好得很,现在老了,没得牙齿了,假牙也安不稳,她晓得我喜欢吃烧白也不嫌麻烦。我们结婚几十年了都没吵过架,她跟着我受了不少的苦,到处搬家租房住,很困难。又没读书,互相说点气话都要让着她”。说完两人相视一笑。


从最开始的理发一角四分钱到现在的五元,变的是时代,不变的是陪你走过最困难时光的人,还在你身边。




往期更精彩:



再见了!重邮!丨4万人正在阅读

文艺爆了,鹅岭二厂!丨4万人正在阅读

重庆上班族最真实的一面丨6万人正在阅读

重庆,我越来越喜欢你了!丨5万人正在阅读

8D「黄桷湾」刷爆朋友圈!丨28万人正在阅读

在重庆,有一种童年叫“厂子弟”!丨30万人正在阅读

摩天轮停运!整座山城集体追忆丨6万人正在阅读



主办方:微品数字传播
主编:陈卜文 副主编:江大雄

  总监:林克勇 | 编辑:曹艺丹

本文由重庆原创编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法律顾问:重庆天喜律师事务所,023-6351081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