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刘备三顾茅庐为何带关羽张飞同去?这其实是领导都应注意的细节

2018-02-08 南门太守 创业财经汇


作者|我方专栏作家南门太守

《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来源:我们爱历史(ailishi777)

字数:1615字,阅读时间:约4分钟



建安十二年(207),荆州。

刘备寄寓于此已经是第7个年头了,人生又有多少个7年可以虚度呢?

这是刘备一生中最苦闷的时期之一。

一次,刘备前往襄阳的刘表那里做客,席间去上厕所,宽衣解带,“见髀里肉生”,不禁慨然流涕。

返回座位,刘表见刘备闷闷不乐,询问原因。

刘备有些伤感地说:“我常常身不离鞍,所以大腿内侧的肉都没了。现在好久不骑马,这里的肉又生了出来。时光流水,日月如梭,我眼看快老了,却没有什么功业,所以悲伤啊。”

这时的刘备已40多岁,人生壮年,正是大干一番事业的好时候,却寄居在别人那里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想想走过的路也可谓波澜壮阔,但看看前途却一片渺茫,所以才会有“髀肉复生”的慨叹。

对之前的坎坎坷坷,想必刘备也在认真地反思,他的身边不缺一流的猛将,缺少的是一流的谋士,目前这是他事业最大的短板。

为此,刘备四处寻贤,也有不少人慕名而至,但在刘备心中堪称当世最顶尖谋士的人才还没有。

最近不断有人向他提到一个人:诸葛亮。

《襄阳记》记载,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徽,司马徽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刘备问他们都是谁,司马徽说:“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三国志》记载,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在徐庶的建议下,刘备亲自前往诸葛亮隐居地隆中拜访求贤。

隆中在襄阳城西郊,此时的刘备已由新野移驻于樊城,襄阳与樊城虽只有一条汉水之隔,但也毕竟分属两城,不是抬腿就能到的地方,刘备得出趟远门。

樊城不是前线,可这年头什么事不会发生呢?刘备离开军营,安全起见应该留下一个可靠的人守城,鉴于张飞当年弄丢过下邳,让关羽看家最合适。

史书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但后世有关“三顾茅庐”的描述都提到,刘备是特意让关羽、张飞同去的,分析起来这个可能性很大,因为这样的安排不仅出于安全的需要或为了显示更隆重,也是十分必要的。

不仅去了,而且“凡三往,乃见”。

放下手里一大堆事,三次上门求贤,不仅让刘备访得真正的贤才,而且给刘备留下了求贤若渴的好名声,三赴隆中不虚此行。

关羽、张飞大概不这样认为,他们“不悦”,发了不少牢骚,经刘备劝阻后“乃止”。

既然关羽、张飞有情绪,刘备为什么还要带着他们同去呢?

这是一次上门求贤,反过来说其实也是一次“新人面试”,尽管之前已听了不少诸葛亮的好话,但这些话里有没有水分还不敢下断言,刘备得亲自看看再做决定。而既然是面试,那就干脆来一场“集体面试”,让关羽、张飞也当“面试官”。

刘备起家之初就与关羽、张飞二人结下特殊情谊,一路走来历尽风风雨雨,三人始终不离不弃,史书上虽然没有“桃园三结义”的记载,但也说到他们“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已不是简单的上下级关系。

刘备没有把事业看成自己一人独有,而是把它当成了兄弟三人共同的事业。现在要聘请一位“首席智囊”,刘备不愿意自己一个人说了算。

所以这个重要场合关羽、张飞必须在场,不仅是为了让寻贤之旅看起来更隆重,也不仅是对关羽、张飞的尊重,更是为了统一内部意见、保证今后大家在一起共事更顺畅。

但这场“集体面试”的效果看起来不太好,刘备与关羽、张飞二人的“面试意见”不太统一。

刘备的评价只有一个字:善!

不用多余的话,这是最高评价。但关羽、张飞不高兴,显然对诸葛亮这个人不满意。面对分歧,刘备该如何决策呢?

刘备没有搞“少数服从多数”,那样虽照顾了关羽、张飞的情绪,但却失去了诸葛亮这样一位梦寐以求的人才。

刘备也没有武断拍板,他一方面留请诸葛亮出山,另一方面耐心地给关羽、张飞做了思想工作:“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原诸君勿复言。”

以后,随着诸葛亮才能的一步步展示,关羽、张飞自然越来越服气了。如果之前刘备是独自一个人去隆中“面试”的诸葛亮,那关羽、张飞的情绪可能会更大,思想工作更不好做。

刘备的突出特长是情商高,作为一名领导,他考虑问题总是比较细致,细节上的安排也很周到。重大事情决策既讲民主又讲统一,同时又能及时做好下属的思想工作,这些是值得学习地方。

喜欢本文的亲们,请在页尾点赞吧👍

创业财经汇

创业&投资好助手

钱生钱

让钱繁衍子孙后代

推荐两个不错的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