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为师生办实事】聚焦重大战略 汇聚优势资源 高质量推进跨学科科技平台建设

1月4日,湖北省科学技术厅发布公示,依托武汉地质资源环境工业技术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组建湖北省氢能技术创新中心。这已是学校今年获批组建的第3个省部级平台,也标志着学校推进湖北长江实验室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面对地球科学学科创新发展趋势和日趋激烈的全球地学竞争态势,如何不断巩固并强化学校科技优势和综合竞争力,在服务“美丽中国、宜居地球”建设中担当作为?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党委副书记、校长王焰新结合“干实事、解难事、谋大事、创新事、长本事”的工作要求,领办“推进长江实验室等大平台建设”工作,发挥学校学科特色和优势,构建新型举校体制,积极推进湖北长江实验室等跨学科科技平台建设,为“长江大保护”和湖北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平台、科技、人才支撑。


01 结缘长江,地大人守护一江碧水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强调要“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的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就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江大保护作出重要部署。


地大与长江的缘份由来已久。1974年,学校南迁定址江城武汉,自此与长江结下不解之缘。数十年里,学校培育名师、培养新人,为长江经济带发展贡献源源不绝的智慧和力量。


当前长江流域部分区域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受损等问题依然突出,对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江汉平原振兴发展示范区等发展战略形成严重制约。怎么才能发挥学校学科特色优势,汇聚学科资源,形成解决问题的集群优势,助力长江大保护是学校谋划“十三五”规划时在科技领域布局想的最多的问题。


“人类文明依水而生、因水而兴,守护绿水青山,既是历史责任,更是政治责任。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我国水资源配置的战略水源地,长江经济带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我们要发挥学科优势,保护好长江最宝贵的生态财富,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贡献地大力量。”为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解决长江流域所面临的地质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提供科学支撑,学校于2017年启动“长江流域地质过程及资源环境研究计划”(以下简称“地学长江计划”),逐步拉开了重大科研项目体制机制创新的序幕。王焰新在启动会上指出,该项计划是学校将自身发展战略统一到与国家发展战略上来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践行“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价值观的必然选择。要在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学科优势,要打通专业壁垒,着力推进协同创新。经过几年的持续推进,“地学长江计划”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地方经济绿色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在发挥地缘优势的同时充分发挥了重大科研项目的牵引作用。


近年来,为进一步深化创新驱动、推动科技治江,学校整合优势资源,大力推进科技平台建设,努力用稳定持久的科技创新为“长江大保护”提供坚实智力支撑。

2017年学校启动“地学长江计划”


02 坚持“四个面向”,高水平科创平台凝聚治江合力


地球不仅仅是人类生活的家园,更是人类生活的根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呼唤建设更加宜居的地球。学校作为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的“双一流”建设大学,在自身发展中必须更加主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更加主动面向经济主战场,更加主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更加主动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提供科学支撑,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及重大工程建设中的关键资源环境问题提供“地大方案”,为实现创新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地大力量”。2019年学校印发《美丽中国宜居地球:迈向2030——地球科学领域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建设战略规划》,2021年制定出台《“十四五”事业改革与发展总体规划》,以教育卓越、学术卓越、文化卓越、管理卓越推动创新发展、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致力于培养面向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和领军人才,引领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服务“美丽中国、宜居地球”建设,推动人自然和谐共生作出关键贡献。


2020年7月14日省政协领导莅临学校调研指导科技工作


以开放平台汇聚资源成为解决复杂问题的新选择。“学校牢牢站稳学术制高点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落脚点两个 ‘点’,贯通科技成果培育、转化、应用三条线,瞄准大团队、大平台、大装置、大项目、大成果,形成了‘2-3-5’的科技工作思路。”王焰新在向来校调研的省政协领导汇报学校科技工作时强调。面对长江水系统这样的人地复合巨系统,必须要建设一个能汇聚国内外优势资源的大平台,才能在评价长江的健康状态、诊断“病因”、制定治疗方案、确保疗效上形成先发和集群优势。


2021年初,湖北省加快推进科技强省步伐,布局了一批湖北省实验室。学校立足湖北、服务湖北,要把科教优势转化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力量。王焰新主动领办事关学校发展的大事,谋划大平台这个新事,提出学校要抢抓大平台建设的机遇,建设湖北长江实验室,希望通过建好、用好这样的高水平科创平台,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的策源能力。


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暑期读书班暨学校领导班子新学期工作研讨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科技三会’指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以科技平台为载体策源重大科技创新来提升核心竞争力成为众多高水平大学的不二选择。”王焰新在今年党史学习教育暑期读书班暨领导班子研讨会上说,“党带领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善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后,新型举国体制在多个领域得到发展,成为新时代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科技平台建设必须具有战略眼光和前瞻布局,必须契合重大需求,必须尽最大可能整合优质资源,必须找准定位,差异化竞争,必须找准合作切入点,必须明晰权、责、利,必须依靠好的机制保障运行。”


迅速组建专班,达成初步共识。围绕湖北长江实验室建设,学校成立工作专班,先后设立平台建设组、社会合作组、学术规划组,迅速启动筹办工作。1月,湖北长江实验室建设工作启动会和共建单位研讨会召开,邀请中科院水生所、中科院精测院、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武汉大学、三峡集团等单位,重点围绕长江生态安全、人地关系、湖泊湿地保护、绿色产业、极端天气和水文地质灾害等重要科学问题和地球环境模拟器重大科研装置建设进行了充分研讨。根据初步的研讨和湖北长江实验室筹建安排,学校联合生态环境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长江水利委员会、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等单位专家,联合撰写了湖北长江实验室建设思路概要,呈报给省委省政府。


省科技厅王炜厅长一行来校调研湖北长江实验室建设


生态环境部长江流域监管局局长徐翀、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李国斌一行来校商讨湖北长江实验室建设


坚持不懈沟通,广泛汇聚力量。学校就湖北长江实验室申报建设工作先后与湖北省科技厅、生态环保部长江流域监管局、省生态环境厅、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进行深入交流。3月15日,省科技厅厅长王炜一行来校调研,就实验室建设工作展开座谈。3月24日,学校邀请生态环保部长江流域监管局徐翀局长及湖北省生态环境厅李国斌副厅长一行来校调研,为实验室建设争取政策支持。4月16日,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黄艳副总工程师一行来校围绕联合共建湖北长江实验室开展座谈。双方围绕实验室总体定位,科研主攻方向、联合共建单位、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空间与条件保障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就联合推进实验室建设的若干原则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6月7日,三峡集团科技创新部领导班子到访学校,与王焰新研讨以湖北长江实验室(筹)为载体启动双方战略合作相关事项,共同牵头推进实验室筹建工作。


围绕申报关键问题,持续优化运行机制。6月15日,学校组织召开湖北长江实验室校内专家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当前国家实验室、湖北实验室建设背景,结合我校湖北长江实验室建设推进工作的难点问题,重点围绕总体定位与空间布局、大科学装置、研究领域与边界、关键的科学问题提炼、多元投入机制、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校外重点联合单位等问题展开了充分讨论。8月17日,根据安排,由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召开湖北长江实验室筹建方案讨论会。湖北省科协主席郭生练教授等专家和湖北省科技厅副厅长杜耘等领导参会。会上,我校和武汉大学、长江委分别介绍了湖北长江实验室的建设思路和总体框架。与会专家、代表重点就实验室的功能定位、建设模式、建设内容和筹建方案编制等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修改意见与建议。会后,三个单位成立联合工作组,对实验室筹建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并于9月28日,向湖北省委省政府正式上报湖北长江实验室建设运行方案。


回顾推进湖北长江实验室的论证申报过程,王焰新认为,当前建设高层次的跨学科科技平台,需要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要围绕国家战略谋划实验室科研布局;二是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开展技术攻关;三是要针对实验室治理特点创新平台治理构架。


03 深化认识,目标达成中优化布局


“大学和企业是创新的两个关键主体,他们之间各有分工又需要相互合作,缺少任何一方都将使创新的价值和效果大打折扣。一流大学和一流企业之间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我们必须在深入推进创新发展中,创新体制机制,发挥大学和企业各自的优势,推动协同创新,使双方的资源得到最佳的互补和配置,打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链条,这是在推进湖北长江实验室建设中我最深刻的体会。”王焰新说。


国家环境保护水污染溯源与管控重点实验室主任王焰新与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李巍副总经理一同为实验室揭牌


湖北省氢能技术创新中心专家咨询论证会


自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学校坚持学做结合,将办实事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相结合,瞄准学校大平台缺乏、科技创新资源汇聚力有待提升的短板,深入推进与一流企业的合作,汇聚创新资源,共同建设了多个跨学科的科技平台。8月,聚焦我国深部地热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结合我国能源结构优化战略部署,着眼于深部地热资源成因及热富集规律等科学问题,学校与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共建的深部地热资源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获批。面向我国水污染精准、科学、依法防治的重大需求,针对当前水污染源识别难、治理不彻底等难题,由学校和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国家环境保护水污染溯源与管控重点实验室获批。该实验室将为我国水污染物精确溯源与防控的精细化管理提供科技与人才支撑。11月,面向我国氢能产业化现实需求和湖北省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优先突破制约我国氢能产业化发展的共性、关键性技术问题,提升湖北省氢能产业在全国的核心竞争力,由我校牵头联合国家能源集团氢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骆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组建氢能湖北省技术创新中心获批,技术创新中心将通过自主研发及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实现燃料电池材料、关键零部件及产品的国产化,为湖北落实国家“双碳”目标,助推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提供重要支撑。


在申报湖北长江实验室的过程中,学校坚持多方布局、齐头并进,获批建设3个省部级平台,顺利实现了建设湖北长江实验室的子目标,为湖北长江实验室前期设想的功能实现提供了有效支撑。申报的过程,也是我们判断形势、审视自身、深化认识的过程,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绿色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双碳”战略目标背景下,地大人更应有所作为。依托学校深部地热勘探开发、非碳能源金属勘查开发和利用、氢能开发利用、低碳清洁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与利用、碳源碳汇智慧感知关键技术、碳金融等领域具有鲜明研究特色与人才和平台基础,2021年8月底,学校正式启动“国家深部零碳能源资源技术创新中心”筹建工作,联合国家能源集团、中国铀业集团、长江大学等优秀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主要围绕地热、铀和锂矿资源的勘探开发,致力于CO2的高效开发,同步实现CO2封存和生态环境保护,11月,学校完成了碳中和研究院论证工作,以碳中和及相关能源产业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为核心,进行跨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协同推进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打造创新资源集聚、组织运行开放、治理结构多元的综合性产业技术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成为学校“双碳”科技与创新拔尖人才的高地和融入国家“双碳”产业布局的助推器,助力学校成为湖北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智囊团。


科技创新永无止境,平台建设任重道远。“高水平科技平台事关高质量发展,是实施新型举校体制并有所突破的重要方面,必须持之以恒地抓牢抓实,这是对事业发展负责,也是对地大未来负责的‘必答题’。”王焰新在推进“办实事”专题工作会议上坚定地说。



文 | 余尚蔚 胡波

文字编辑 | 许小康

微信编辑 | 刘梓琪

审核 | 魏海勇 王俊芳


地大更多资讯欢迎关注:

地大新闻网 voice.cug.edu.cn中国地质大学新浪微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抖音(CUG1952)学习强国“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央视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中国教育发布客户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今日头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腾讯视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融媒体中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