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映 | 她说:夏天甜蜜而苦涩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的这句话,在这部电影中再度得到印证。

 

对你们来说,接近尾声的这个夏天,它的味道是什么呢?10岁的小女孩亚拉会说,它甜蜜而苦涩。失去了家庭的庇护,既是她的伤痛,也是她的开始:擦干眼泪,她用自己的双臂撑起了一个心中理想的家。弱小的孩子在原生家庭的创伤来临时,勇敢地用爱抵抗。


这个温暖的故事,叫做《小小港湾》


荣获第6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水晶熊奖的电影《小小港湾》今日登陆全国艺联专线,深圳百老汇电影中心深圳百丽宫影城亦有排片,让我们一起支持这个关于爱的童话。


在这部作品中,女导演伊韦塔·格罗福娃展现出独到的角度选取能力和叙事风格,把故事的温馨与话题的沉重紧密编织在一起,用儿童视角中的甜来中和影像中的苦,也用手持摄影的方式给予影片自然主义的风貌。



 

亲情的缺位:

父母总将自己的背影留给孩子

 

儿童是在客观条件下最自然形成的弱势群体之一,近些年来,儿童题材却持续以温情而激烈的方式出现在世界电影银幕上。从《无人知晓》到《佛罗里达乐园》,再到《小偷家族》,在电影里,他们总拥有着本不属于自己现有年龄段的成熟,以吃力的姿态解决着本不该面对的问题,但从本心里一如既往地渴望着爱与关注。

 



在《小小港湾》中,主人公亚拉也是这样的存在。10岁的亚拉就像是一位斯洛伐克“留守儿童”,和外婆生活在一起,而妈妈露西娅是她们生活中若即若离的存在——她不喜欢听亚拉叫她妈妈,喜欢整日喝酒玩乐,似乎这样就可以逃离衰老,忘记贫穷。


日渐衰弱的外婆用短暂而有限的爱滋养着亚拉,却无法填满她心中永远存在的对母爱的渴望。这段不平衡关系的展现是影片故事延续的基础,而这也是影片用其克制的笔触展现着当下社会中越来越显性存在的亲情缺位。


当外婆去世,妈妈终于脱离名存实亡的责任离家出走。亚拉下意识地来到火车站想要追随母亲,却意外地遇见了一对被抛弃的婴儿。当火车站最后一次播报着列车的消息,亚拉没有登上火车。


她推着两个更加幼小、弱势的命运共同体,搬进了隐蔽的世外桃源,学着做孩子们的“妈妈”。亚拉和好朋友克里斯蒂安一起,建成了他们心中所渴望的家,在无人知晓的角落对抗风雨倾倒的世界……



 

为爱远航:

孩子用自己的臂弯为更弱者撑起爱的家

 

斯洛伐克女导演伊韦塔·格罗福娃在她的第二部长片中即展现出独到的叙事能力,温柔且残酷的视听风格与小演员浑然天成的演绎高度契合。她通过带有纪实风格的镜头构筑出亚拉灵气十足的内心世界,并逐渐在故事进程中将其外化为小小的“世外桃源”,紧紧抓住观众的心。


本片改编自斯洛伐克女作家莫尼奇·科姆帕尼科维由真实事件启发所创作的小说《第五艘船》(The Fifth Ship)这本书的灵感来源于真实事件:一个女孩偷了婴儿车里的婴儿,开始像母亲一样照顾他。


导演格罗福娃曾在访谈中说,“我在这本书里发现了一个非常有力的成长故事,我马上就被故事的独特文本和视觉想象所吸引。我知道,这是一个必须讲述的故事。”导演伊韦塔用儿童视角所自带出的天真消解了影片沉重的话题,而这种童话般的超现实的浪漫构成对社会现实的触碰与诘问。



《小小港湾》从儿童视角洞察成人世界,又将成人看不到的儿童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2017年,第6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单元评委这样诉说《小小港湾》的获奖理由:“我们选择了这个富有创意同时又有无限真实的电影,两个孩子创造出只属于自己的小世界和这个小世界的运行规则。我们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同时小演员们的表演浑然天成,非常可信。”



它或许也是一面镜子,让我们能从孩童的视角去触碰常被成年人忽视的儿童感受与需求,或许能为“为人父母”的安装程序增加一些“进度”。“父母”这个“职位”没有培训,也不经过考试,往往技能尚未完善就已经自动上岗。观毕,也许有些人会释怀曾经的自己,也许有些人会低头看看自己的孩子,眼神变得温柔。

 

斯洛伐克第一部故事长片《亚诺西克》诞生于1921年,在正值斯洛伐克影史百年的当下,斯洛伐克与捷克的合拍电影《小小港湾》有机会与中国观众见面,也承载着展现斯洛伐克当代电影魅力的美好愿景,干净真挚的故事会在观众的心中激起一层涟漪。



曾经,本片在北京国际电影节和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等节展上感动过很多影迷;今天,它承载着我们对爱的渴望,登上院线,在更广的范围内与中国观众产生深刻的连结。


欢迎你走进影院看到这个故事,感受一个至真至美的孩子如何被挚爱以痛吻醒,却报之以歌。愿你也像亚拉一样,大胆去爱,不再惧怕。



《小小港湾》已上映
点击右方 享受最优购票




END

(点击上图了解周边福袋兑售福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