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映后嘉宾公布 | 何谓「香港新电影」?香港电影的前世今生

深圳BCx五色全味 深圳百老汇电影中心百丽宫影城 2023-03-22


编者按
“香港电影广东展映周” 的影票已于 今日18:00 起公开发售,排片表详情请见上期推文。展映周将于2021年12月29日至2022年1月23日,在广州、深圳、佛山三地将陆续开启!

今年因疫情缘故,香港电影主创无法亲临现场与观众面对面交流。为满足观众们近距离聆听电影创作故事的需求,影展活动将在12月29日广州站开幕场《杀出个黄昏》映后邀请片编剧、香港著名演员 林家栋,12月30日深圳站开幕场《梅艳芳》映后邀请影片导演、编剧 梁乐民,1月7日经典影片《似水流年》映后邀请影片摄影指导 潘恒生重磅出席展映周连线交流,和观众们一同细数香港电影的前身今世,畅谈香港电影文化精髓。

展映周更多活动详情敬请关注本公众号后续推文!


映后嘉宾介绍


林家栋,《杀出个黄昏》监制、编剧香港著名男演员、监制。1988年,林家栋参加香港无线电视第15期艺员训练班进入演艺圈,2016年凭借《树大招风》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以及香港电影导演会三料影帝。

1989至1996年,林家栋大都是演些小角色;在出演了《河东狮吼》的苏东坡和《新上海滩》的丁力后,开始出演第二男主角,之后于《大闹广昌隆》《林世荣》《布袋和尚》《碧血剑》《茶是故乡浓》《酒是故乡醇》等影视作品中担任男主角;近年转战大银幕,以出演电影为主,如《无间道》《寒战》《黑社会》系列等。他监制的首部电影是2010年的《打擂台》,获得第三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等四个奖项。2020年,他凭借电影《手卷烟》获提名第57届金马奖最佳男主角。




潘恒生,《似水流年》摄影指导。香港著名摄影师、导演、监制。1993年以电影《阮玲玉》获得第12届香港金像奖最佳摄影指导奖,1991年以电影《滚滚红尘》获得第27届金马奖最佳摄影奖,1985年凭惊悚电影《生死线》获得第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摄影奖,1984年凭严浩执导的电影《似水流年》入围第4届香港金像奖及戛纳影展。



梁乐民,《梅艳芳》导演、编剧。在香港电影业内拥有超过十年美术指导的经验,屡获殊荣。多年来有份参与制作的电影包括《复仇》、《保持通话》、《千机变》和《特务迷城》。执导的长片首作《寒战》曾获第3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及最佳编剧奖。




此次展映活动以「香港新电影」为主题,不仅在选片上专注于近年的新作,更希望以“新角度”走进香港电影。那么何谓「香港新电影」,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何谓「香港新电影」?
——香港电影的前世今生

作者:五色全味

(未经本公众号授权,不可转载)



如果问起「香港电影的特色是什么」,想必每个影迷心中的答案都会不尽相同。但有一点一定是无法否认的:香港电影的特质其实跟随着时代与环境的跃进,一直处于变化之中。
 
是次影展的题目是「香港新电影」。「新」字在香港电影中最知名的一次应用,一定是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香港新浪潮」。「香港新浪潮」的「新」,在于它革新了邵氏年代片厂制作的窠臼;而电影题材、导演手法上,也突破了过往香港电影的传统。
 
那今天的「香港新电影」,又「新」在何处呢?
 
谈到「新」,不免就要对比下「旧」。港产片自上世纪70年代粤语片复苏开始,中间伴随了「新浪潮」的出现,而到八九十年代时则达到了辉煌的巅峰。对许多内地影迷而言,盛景时期的港产片种类是非常多样化的:当中既有相当具备娱乐性的类型电影(喜剧、警匪、赌片等等,不一而足),也不乏许多文艺气息浓厚的制作,像拍摄了《地下情》《胭脂扣》的关锦鹏,或是从「新浪潮」时期一直活跃到现在的许鞍华,都被视作是香港电影文艺、人文一面的代表。

/《胭脂扣》剧照
 
但相比台湾新电影或是内地第五代作者电影,彼时这些偏文艺色彩的香港电影却有着一项非常迥异的特质,那就是它们中的多数作品其实都包含着浓重的工业色彩。
 

就比如我们熟悉的这些带着人文气质的香港导演,他们一开始的作品往往不乏一些类型包装:就好比许鞍华的前两部作品《疯劫》《撞到正》,虽然电影中不乏女性色彩浓厚的作者之风,但也分别是以商业性的惊悚类型和鬼片类型作为包装的;关锦鹏的《地下情》则是有着某种侦探片、悬疑片的类型特色,而是次影展将会放映的关锦鹏另一部经典文艺作品《胭脂扣》,则是以鬼片这一类型作为其切入点;另外,像「新浪潮」两员大将谭家明与徐克,他们一开始的代表作《名剑》《蝶变》,虽然制作手法上充满着先锋的作者性,但也都是以武侠类型作为其商业卖点的。


/《胭脂扣》剧照
 
可以确定的是,彼时香港电影中的商业属性其实是非常强烈的——许是因为那时候香港电影工业的完熟、或是香港追求商业效益的大环境影响,令到这些偏文艺的电影中呈现出了此番工业色彩浓重的面貌。而这种工业色彩之中,「明星」的参与也成为了其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特质。
 
七八十年代电视文化(剧集、综艺、选秀)的兴盛造就了相当多的本土「明星」,而在电影中广泛地使用「明星」,也无异于成为了影片本身重要的的商业卖点。80年代中后期嘉禾、新艺城、德宝三大制片公司三足鼎立,作为财力雄厚、且追求商业效益的大制片厂,它们自然更注重电影中「明星」的应用。

同样以《胭脂扣》为例,虽则电影并非传统意义的商业电影,但出品方嘉禾公司一样找来梅艳芳、张国荣这样的大明星坐镇演出,以保证其商业效果。而说到文艺片中应用「明星」的极致范例,则一定不能不提一嘴王家卫。王家卫电影肯定不属于一般意义上的商业电影,尤其放在当年的香港,他戏中的那些艺术理念更是超前的。但他的电影却往往众星云集,几乎汇聚了当时最得令的一线演员,其中又以《阿飞正传》最为典型(连梁朝伟也不过在片尾惊鸿一瞥)

/《胭脂扣》剧照
 
回过头来说说当下的香港电影。时移势易,伴随着香港电影的转型、市场的变动、明星与行业内人才的青黄不接,本地电影工业的商业属性自然和盛景年代不可同日而语。因为本地市场的消化和回收能力有限,是故大制作的香港电影几乎都是以内地市场为主要目标的合拍电影(如《怒火·重案》《拆弹专家》,而纯本土制作且注重本地市场的电影在预算方面则难免会变得充满限制,但这样的限制同样也令现今的香港本土电影呈现出了一番「新」面貌。

/《怒火·重案》剧照,本片曾在内地上映
 
「新」的一项重要特质,便是电影类型的转变。当大制作的纯本地电影逐渐减少之后,早年那些完全以本地出发的大预算、强商业类型电影(像是动作电影、犯罪电影等)都不可避免的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低成本的小品电影。

这些低成本电影中,有很大一类是关照本土社会议题的影片,像是2016年的《一念无明》和2021年的《浊水漂流》,皆将视角指向了低下阶层,两部电影亦都取得了不错的口碑;而这两部作品还有另外一个不约而同的特点,那便是二者的故事皆改编自社会真实新闻事件。

当香港本土电影的商业类型色彩减退之后,确实出现了越来越多改编自本地真人真事的写实题材电影。以往的香港电影中当然也不乏一些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但很多都是应用于强商业类型电影之中(例如一些犯罪类型的奇案片),而集中出现一大批真人真事改编的写实电影,甚至形成某种风潮,这在过往的香港电影中委实不曾出现过。
 
而是次的香港影展中,也不乏此类作品:比如展映片中的《狮子山上》,便是取材于包山王黎志伟的真人真事;

/《狮子山上》剧照

另一部展映的电影《生前约死后》,则是改编自导演马浚伟与母亲的亲身经历;

/《生前约死后》剧照

还有一部电影虽然不在展映名单之中,也是不能不提的,那便是改编自残奥冠军苏桦伟真实事迹的《妈妈的神奇小子》,这部戏也在香港本地收获了成功的票房。

本土写实议题电影无论是口碑还是票房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都显示了香港观众近些年来对于本地题材的关注和支持,这一趋势确实颠覆了传统市场对于观众的认知。

在商业挂帅的黄金年代,本地观众热衷的无非也是一些充满卖点的商业大制作,而对于一些小型的写实电影,向来捧场客寥寥。而现在,却有不少写实电影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比如低成本制作的温情写实片《沦落人》,就在香港市场取得了近2000万港币的票房佳绩,这在过去几乎是无法想象的。

/《妈妈的神奇小子》剧照,本片曾在内地上映

在本土电影中,如今确实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励志类型、温情类型电影,这也成为了当下香港电影的另一个「新」特色,这种现象其实反映了本土观众强烈的情感诉求:在香港积弱的逆境之下,香港人仍然希望重新振作起来,在面对困难时继续迎难而上,一往无前——这不啻也是一种「狮子山下」精神。

像这次展映的片目《二次人生》,便是借由跑步激励香港观众勇敢冲出重围;而前文提过的《狮子山上》《妈妈的神奇小子》也皆为此类励志类型电影;

/《二次人生》剧照

除此之外,是次展映中的《一秒拳王》也必须一提,这部戏不但是励志类型,同时也是本土低成本电影中少有的强商业类型片种(拳击、动作)

/《一秒拳王》剧照
 
虽然这一类纯本土制作的强类型电影在现如今的香港电影中确实买少见少,但却并不代表着这些片种业已完全消失,毕竟强类型电影一直以来都是港产片最重要的标签和招牌。

以2020年的《手卷烟》为例,这部戏便是一部典型的港式犯罪电影,它深受林岭东、杜琪峰等名导的影响,虽然电影本身在预算方面有所掣肘,但在场面和气氛处理上也并不马虎,且成功再现了某种道地港产犯罪电影的风采;而这次的展映中还有另一部戏,那便是由谢贤和冯宝宝主演的《杀出个黄昏》,电影套用了杀手电影类型讲述了一个两代人之间的温情故事,戏甫开头便是一段发生在油麻地果栏的杀人事件,虽然电影将此段落处理得较为轻松和漫画化,但那些市井的空间和动作场面,也让人不由得感受到了典型港产类型电影的韵味。

/《杀出个黄昏》剧照
 
从《杀出个黄昏》一片中其实也能看出另外一点:虽然香港的「明星」存在着明显的断代,但上一代的明星却依然热忱地扶持着新一代的导演,不少低预算的纯本土电影中都能见到不少知名香港演员的身影,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低酬劳甚至无酬参演,意在帮助更多年轻人拍出真正属于香港本土的电影。除了《杀出个黄昏》中的谢贤、冯宝宝,还有《一念无明》中的曾志伟、余文乐,《以青春的名义》中的刘嘉玲,《手卷烟》中的林家栋等等……不一而足。

香港明星们这般的付出,毋宁说也代表了香港电影「薪火相传」的精神;而另外一方面,像「首部剧情片」等政府扶持计划,也通过「电影发展基金」拨款资助新导演开拍本土电影,像是《一念无明》《金都》《沦落人》等近年几部反响颇佳的新导演作品,便皆是受益于「首部剧情片」计划的帮助。

这些从明星个体到政府参与的电影扶持行为,其实也形成了当代香港电影另一项「守望相助」的「新」特质——毕竟在商业为王的八九十年代,要明星这样频繁地义务参演新导演电影,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在香港电影最辉煌的年代,就更谈不上让政府来帮忙了。

行业、政府的帮助及观众们的支持,确实令香港这些年涌现出了一大批年轻的新导演,而这一代新导演的成长背景,又显然和过往港产片的导演们拥有着迥然不同的「新」特质。
 
黄金时代的香港电影导演们主要来自两个脉络:一者是在海外学习电影后回港的「海归」导演,「新浪潮」中的许鞍华、严浩、徐克皆属于此类;另外一批则是在电视台和电影工业中从底层做起,一路摸爬滚打,最终成为导演的「红裤仔」(「红裤仔」一词源自梨园行,即是从基层开始工作,继而慢慢晋升的人),像郑保瑞、林超贤等人早期皆是副导演出身,他们都是经历了一番电影工业的洗礼,在漫长的训练和积累之后才真正拥有了导演的身份。

/《似水流年》剧照
 
无论是「海归」抑或本地「红裤仔」出身的导演,彼时的他们能够有所成就,其实都离不开工业繁盛所给予的机会。盛景时代的香港电影提供了相当多电影就业选择,让「红裤仔」们可以进入电影工厂的木人巷中进行百般锤炼;而制片厂们也不吝惜给予新导演机会,哪怕像许鞍华徐克这样的海归派,也是通过电视台「菲林组」的练习造就了一身本领,最后才能在电影界大施其拳脚。
 
而这一代的香港新导演们显然已经丧失了这份时代给予的机遇。然而「祸兮福所倚」,虽然电影工业已经提供不了黄金年代那般丰富的训练机会,但在另一方面,本地的大专院校却纷纷开办了电影相关科系,这让有志于电影创作的年轻人有了全新的学习和入行渠道。这种「新」局面令到年轻人们可以不必去海外研修,也不一定要进入电影工业之中找机会,而是转变为通过学院的学习,来积累其电影的经验。
 
/《手卷烟》剧照

本地「学院派」进入香港电影工业的主体是几乎是时势的必然,一方面合拍电影确实可以提供许多训练机会,但吸纳的却多是大陆当地的人员与精英;另一方面,本地电影的规模和数量都不足以在真正意义达到培训新人的目的,面对人才的缺失,「学院」就势必成为了培养电影专才最重要的摇篮。

像是近些年来涌现出的这批本地新导演,其实大部分都是来自于这类背景的本地「学院派」,他们大多数都是毕业于香港演艺学院、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的相关电影科系。这批新导演的出现,也让香港电影呈现出了完全不同于过往的「新」面貌。
 
如前文所述,在题材上,这些「学院派」导演自然多注重于写实或社会议题,并不像前人一样过分倚重于商业规则;而「学院派」们因为多是土生土长的香港新一代,所以他们也不可避免地更为关注本地的人物与故事,是故在电影的视野和关注的重点上,他们已经和上一代导演有了泾渭分明的差别。

就好像在上一代香港导演的电影作品中,不时会看到一些触及大中华议题的叙事,比如这次展映将放映的严浩作品《似水流年》。这部戏讲述的其实就是一个香港人来潮汕「寻根」的故事,戏中流露出的那份绵长的乡愁,正反映了那一代香港人对于故土若即若离的百般情愫;又比如许鞍华的电影《客途秋恨》,戏中的祖父便是一个充满着家国情怀的传统知识分子形象,那份大中华情意结也就不经意在电影中流露了出来。

/《似水流年》剧照

相比较而言,新一代的「学院派」群体则已经将视角完全投入了他们所成长的城市之中,这也令他们的电影取材变得越来越在地化。
 
除却题材方面的差异,在创作方式上,和上一代香港导演相比,新一代的「学院派」导演也在践行着一条全「新」的路。
 
香港电影工业鼎盛时期的创作人多是编导分家:导演侧重于执行能力,而编剧则专注于剧本;亦有另一种方式是集体创作。无论编导分家抑或是集体创作都必须依赖着工业本身的发展。但今时今日,作为「学院」出身的导演们,并没有工业资本会随时提供一个专业编剧配合他们的创作,所以他们必须编导结合,独立去学习「剧作」——纵观这一批新导演的电影,其实大多数作品都是由导演本人自编自导完成。

/《梅艳芳》片场照

除此之外,在「初心」上,新导演们投入电影行业的原因也和前辈们的出发点截然不同:相比过往「红裤仔」出身的电影工作人员一开始多是为了找份工作解决温饱,「学院派」的另外一个特性也许是有些理想主义——多数人修读电影的初衷只是因循着对电影的一腔热情。正因为有着这样一份义无反顾的热爱,所以无论电影工业是处于盛景还是颓况之中,他们都不会太轻言放弃,因为对新一代创作人而言,电影已经不单纯是一份「职业」,而是变成了他们投注热情与理想的所在。

从这个角度而言,新一代的「学院派」其实都是更偏向「作者」化的,而他们对于创作的纯粹和专注,也许也可以理解成为是「香港新电影」的优势所在。
 
对许多影迷来说,早已告别昔日辉煌的香港电影似乎处在了隆冬之中。但在冬天的冷冽寒风中,河边的石罅里钻出了几棵幼苗,要怎么长,长成什么模样,没有人能说得准。但幼苗们还在往外伸展,天地无限,纵使前路茫茫,起码有了一种可能。

 

而这些像幼苗一般的「香港新电影」,也许就是星星点灯的希望所在吧。


香港电影广东展映周

预告片

剪辑:蔡景深



香港电影广东展映周HONG KONG FILM SHOW IN GUANGDONG

2021.12.29 - 2022.1.23


-开幕式-

OPENING

广州站 2021.12.29(Wed.)

深圳站 2021.12.30(Thu.)

佛山站 2022.1.6(Thu.)


-地点-CINEMAS

深圳百老汇电影中心

广州百丽宫影城(猎德igc店)

广州百丽宫影城(天环店)

佛山百老汇影城


-深圳站排片表-



今日 18:00 已开票点击 享受最优购票


票价广州、深圳站会员 55元
百老汇APP 60元其他第三方购票平台 65元

佛山站
会员 35元
百老汇APP 36元其他第三方购票平台 40元





相关文章

片单来了!  |  排期公布!


更多活动

即将公布,敬请期待!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