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用泥土讲故事的民间艺术

2017-11-30 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岁月的长河逐渐湮没了儿时的记忆,

孩提时代的玩具正被新兴的电子产品所代替。

昔日颇具乡土气息、形态各异的

洛房泥塑正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


枣庄市薛城区洛房村的泥塑有着悠久的历史,

洛房泥塑的创始人张友力早在清光绪十三年

就开始在家中用手工捏制泥娃娃,

最初没有模具,工艺水平较低,制品比较粗糙,只是作为养家糊口的一种谋生手段。


后来随着十里八乡的货郎到洛房订货,洛房泥塑开始在乡村走俏,这时仅凭手工捏制已不能满足货郎的需求。

为扩大生产数量,张友力开始制作泥塑的模具。

刚开始只是制作一些简单的动物、人物,后来,他根据民间的一些寓言故事、戏曲典故又创作了刘海撒金钱、钟馗捉鬼、送子观音、道姑化缘、孔融让梨、刘海献瓜等80多种模具,大大丰富了洛房泥塑的品种。


自从有了模具,洛房泥塑的产量与日俱增,产品的质量和着色也精益求精,南销徐州、蚌埠,北销曲阜、泰安,西至丰沛,东达临沂,方圆二三百里,货郎的担子里都有洛房的泥塑产品。

泥塑的主要原料是当地荷塘里的“白塘土”,

这种土呈灰白色,土质细腻,黏度高,

制成的泥塑胎子光洁通透,经太阳晒后不开裂。

洛房泥塑制作时需先将“白塘土”晒干、碾成细面,

细土和水搅拌成泥团,用棍棒砸实泥团成半干状,

然后用手把泥团拍成两块泥饼贴在模具的两个分片上,

再把两个模具合并在一起用力挤压,

两片模具结合部周围压出的余泥用自制的弓弦刮掉。

随后打开模具,便可看到光洁的泥塑胎子,

将胎子取出后,根据不同的制品,

在不同的部位用秫秸棒制作出发声的小孔,

将胎子放在通风干燥处晾干。

泥塑的最后制作过程是上色,而现在有了丙烯颜料后,

泥塑表面的灰尘轻轻一擦便可去掉,不掉色易于保存。

目前洛房泥塑已传承到第五代张玉明先生,

2006年被收入首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洛房泥塑经过代代传承和完善,

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水平,

又装饰以色彩、道具、作品艺术精美,

影响远及世界各地,

在我国民间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来源:省旅游商品开发服务中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