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精确物流成本核算是否得从调整DC的操作方式开始?】
在做仓库管理的时候,设计流程往往考虑如何简化操作,方便员工快速处理,提高准确率。
后来分析物流成本时发现,原来的操作导致运作数据中很多成本混在一起,根本分不开,单纯从成本数据上根本判断不出哪个环节的成本是多少,只能从现有的数据中按照工时/人头等进行模糊处理。
然而成本分析的根本目的是用来指导流程优化、运作改进,进而有效控制运作成本的。
如果从操作方式上去调整来支持成本分析,可能就会导致流程操作的复杂化而加大运作成本,两者之间的矛盾如何寻求一个平衡?
请有这方面经验的给点指导意见。
@hibing:为了分析物流成本,来降低操作效率,这个纯粹本末倒置。其实如果有好的WMS,对每个环节的流程都记录清楚,利用作业成本法,还是可以核算出比较精准的物流成本。
@回形针:重点就在于“对每个环节的流程都记录清楚”,实现这一点就需要牺牲很多效率的。。。
@hibing:如果有WMS,并且是系统指导作业,肯定可以记录清楚的,你举个案例比较好讨论。
@回形针:这种例子就很多了随便举一个啊:
阁楼货架拣货,拣货员处理某拣货单的拣货作业:
环节一:该单据处理一半时够一个托盘,拣货员会将其放在某个位置。
环节二:叉车司机会将其从阁楼上将其叉起然后放在一楼的某个位置。
环节三:地面牵引车的实际会将其转运到某个位置等待播种。
如果需要准确的计算其成本,需要干的是将这个托盘上的商品分别记录在三个作业人员的ID号与起止时间。这就要求1.拣货人员在拣货时必须将每一箱商品用RF进到这个托盘号中,2.叉车司机与牵引车司机也得每人手持一个RF记录自己的ID与作业时间。3.同时增加了3部RF的占用。
以上的操作与目标作业流程是没有直接联系的,后面的播种作业是按单品进行作业,单纯为记录作业人与作业时间而已。
@hibing:我理解你的意思了,如果不是全程的RF的确会比较困难的记录。
我当年做成本分析法也是在没有RF的情况下,我是采用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核算的。
@老糊涂:有系统纯粹靠人工的话,数据录入和采集的工作量非常大.想不影响工作,得单独拉一帮人马专门从事这项工作.呵呵,所谓的IE或者计划工程部门就建立了.
对于流程中单一步骤的测量比较好办,烦就烦在很多时候作业人员经常一件事做到一半又去做另外一件事,这种时候做测定的人员就要考虑拆分动作.
@回形针:不单纯是WMS支持不支持,增加RF的问题,WMS实现与RF投入只是系统设备的一次性投入的固定成本而已,在成本上占比是很小的,举例中的第一个环节与第二个环节的变动成本才是关键,成本数据越是清晰,增加的变动成本越多。因为类似的问题很多。
是成本控制与成本获取之间的矛盾平衡点的问题。
@robinlhm:如果可以全程记录信息的话,是可以分解成本。
但是是不是所有环节的成本都是最低的时候,全程的成本就是最低的。
在我的观察中,上述论述不是必然正确的。
@Roy:之前听IBM的人来介绍他们的CRM系统,说了一句比较经典的话,在中国现阶段做事情、做生意,只能追求“模糊的准确”,否则再追求的更具体的话,得到可能是“精确的错误”。因为有很多隐性的相互关系存在着运作当中。(当时举得案例就是招待费用的报销,如何能够达成财务的要求。)
我自己个人的经验在成本拆分当中,会有3-7个明细成本是影响流程的主要问题,其他都是次要问题。把这些成本相互影响的逻辑关系先搞清楚,然后再来根据你自己的实际运作状况来作调整与优化。(毕竟成本最低绝对不是运作的目标,成本VS服务双赢的情况下,才是成本最优的结果。)效率是影响两者最关键的核心问题,所以成本分析是为优化流程服务的,千万不要本末倒置,只不过我们希望能够追求成本的相对低这个过程。
所以,我建议楼主一定是先验证流程的可行性,再验证成本的最优性。反过来,是违背运作的原理,也是自己挖坑自己跳而已。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gu_lei2000:
1)大多数成本都是可测量的
2)不要将效率与成本混淆,要分开来看
3)任何工作都是各种动作的集合
4)每个动作应该是可以测量的
5)每个动作都有成本(时间)
6)任何成本依附时间产生的
7)只要计算每个动作的时间,就可以得到每项工作的成本
8)效率的损失应该单独考虑(效率不可能是100%)
@gu_lei2000:
1)我们一般根据经验和客户要求制定SOP(物流操作非常依赖既有的经验)
2)当SOP确定,那成本也就确定了(理论成本)
3)剩下的就是提升效率
4)当遇到效率瓶颈时,回头再考虑SOP的改善
5)任何SOP都有关注点(成本、效率、差错、服务等)
6)客户需求什么非常重要(服务质量、时间、成本???)
7)两者之间的最佳结合应该是客户的期望,很多时候客户的期望反映在物流中,但并不是物流可以解决的,还有销售、客服、计划、生产等相关因素的平衡。
@回形针:成本测量本身就是一种成本付出,效率成本与成本测量成本,两者之间的最佳结合应该是相对的。
你觉得呢?我困惑的就是这个度。
@Roy:从原流程上来看,只要效率越高,成本就是应该越低的。这是基本是可以肯定的。
但如果反过来用流程的环节效率来决定调整流程的话,原流程的很多原有的逻辑和前提就会被推翻,要重新验证,因为逻辑的改变意味着整个效率的计算方式也会改变。
就是因为前提是这样:(流程的可行性和逻辑),所以才会有你如何达成最佳结合的结果。
再补偿一次,主要是各个成本关系是有逻辑关系的,一旦流程改变、逻辑关系就可能改变,原有的假设和结论就可能不再成立了。(因为流程的瓶颈和主要矛盾都是有可能发生改变的)
很想举个案例,但也许本人水平有限,不能深入浅出地说明问题。其实看看《目标》里男主角碰到的问题,便可以有深刻的体会。
@gu_lei2000:
1)物流是以运筹学为基础的,不会只有一个正解
2)流程和成本控制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所以需要PDCA
3)成本不是越低越好,而是需要合理“控制”,重要的是可以控制
4)管理成本与操作成本的控制方法是不一样的
5)流程的可行性和逻辑-----这个制定需要依靠经验,然后PDCA
6)一旦流程改变、逻辑关系就可能改变,原有的假设和结论就可能不再成立了。(因为流程的瓶颈和主要矛盾都是有可能发生改变的)--------这个的首要前提是客户需求改变
@liakang:可否用动作分解法,对少量典型的操作录像分解每个动作的成本,然后优化之,循环往返几次后,有比较清晰的数据采集模式后,再通过大样本进行数据分析。
@宵寅:拿我们DC举例吧,物流成本=营运成本+运输成本,
营运成本=薪资+费用(水电费,维修费...)
薪资又分计件和计时(现场的员工全部是计件),现场包括收货、拣货、分播、理货、装车、运输、退货
精确物流成本真的很难,不过计件是很好的计算方法,做多少拿多少,这只要从WMS系统里导出就OK了,
个人认为DC的操作方式的调整首先考虑的是服务,其次是成本,效率。
@briansongqq:坛子里的讨论都精彩。今天翻看到了这个帖子,对我目前的工作有很大的启发。我目前还没有纠结在测量成本会带来效率干扰的问题上面。我的问题,还是在于,如何将工序结合各种情况加以分解的问题上面。讨论中提到的,我想这样理解,根据SOP建立流程模型,明确各种输入情况,小批量采样,数据统计+人工判断,测量出标准人工和成本数据。
@FFLLYY66:我感觉无法计算工时是没有进行流程标准化,如果每一个员工都是进行标准化操作,那就可以拿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计算每个环节的时间成本了吧?
@qyl24117:之前作管理时,未涉及到这个问题,那时主要考虑的是如何优化操作,以尽量在不影响准确性的情况下提高效率,但是那时基本上是凭经验和SOP的优化。
前段时间有思考中,是可以用IE的动作分解测试再加上动作组合及效率损耗,来作为标准工时,以个人或组作为时间测试标准。有点象上面的一些见解过于精细在中国是理论可行,实际国情不符,因为中国可以还得讲团队配合。
@罗明:单就你举的例子讨论,我认为,你应该放大到一个星期,或一个月,一个月出了30万单,10个拣货员,2个叉车司机,这样就能算出每个拣货员和司机的平均值和每张单的成本,这对你核算成本就有实际意义了,核算成本必须是平均值,具有代表性才能作为数据使用,单个的数值恰恰是不能作为参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