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遇见 | 走进什刹海的九个老院子

当我们想到老北京胡同的时候会想到什么:

是留下斑驳历史痕迹的院墙,还是有隆起屋脊与瓦片覆盖的屋顶?

是院中摇曳的树影,还是树影间传来的的蝉鸣声?

是坐在院门口纳凉的老人与嬉戏的孩童,还是走街串巷吆喝的小贩?


借着“遇见什刹海”的机会,我们进行了“九个院子”的现场踏勘。让我们一起,遇见什刹海的老院子




由北京天恒置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天恒正宇投资发展有限公司、CBC(China Building Centre)共同主办,《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承办的“遇见什刹海”将于2016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盛大绽放,围绕什刹海的历史街区和院落展开,包括“九个院子”“天院”艺术展“城市复兴展”“回归•院生活”等主题展览。

遇见什刹海”之九个院子是对未来什刹海的一种展望,是对什刹海旧城更新模式的一种探索。有九位来自中国不同地域的知名建筑师受邀参加针对九个院子的院落更新概念方案展,他们将新的生活方式嵌入既有院落空间,这是建筑师们对什刹海旧城更新的一次集体思考九个院子九个主题九种体验。院落里还将分别呈现来自九个领域的、最有影响力的创意设计品牌,它们代表着不同的文化价值、先锋思想和设计潮流。


“九个院子”设计目的
☑ 改善基础设施,创建公共设施,改进人居环境,提升街区品质,以满足现代人工作生活的使用需求;☑ 研究并保护历史遗存的同时推动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再现旧城活力;☑ 弘扬历史文化,实现北京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九个院子”设计要求
☑ 塑造独特形式:本着对北京旧城风貌的理解,塑造本街区特有的建筑风格形式;☑ 探索北京文化:探索北京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着重研究现代建筑与北京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关系;☑引领市场发展:建筑功能应结合市场导向,考虑空间的复合性及使用的灵活性;☑高效利用空间:论证地下空间的可行性;☑构建和谐人本:改造过程中坚持以实现人、建筑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在有机更新中提倡营造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的生活环境;☑应用绿色技术:保证街区的绿色、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建筑师与院子的“遇见”



△建筑师与九个院子的抽签结果


在北京什刹海这个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地区,每个院落都有各自不同的历史与现况。九个院子中,最大的有两百多平米,小的甚至只有六十多。在抽签结束后,前往现场踏勘时,这些来自中国各地的建筑师们遇见他们各自的院子不知能碰撞出怎样的灵感火花?


让我们一同期待“遇见什刹海”之“九个院子”在2016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的亮相,让我们共同见证这些院落在这两个月中的发展与变化。


1护国寺西巷37号




建筑师:

李兴钢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李兴钢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护国寺西巷:护国寺街位于地安门西大街。因寺得名。与护国寺相关的胡同有护国寺大院、护国寺东巷、护国寺西巷、新太平胡同(护国寺塔院)。



△该院落位于新街口南大街东侧,护国寺步行街北侧

占地面积:132.45㎡,建筑面积:91.76㎡,屋脊高度:4.43m,檐口高度:3.12m



△护国寺西巷37号入口



△院落内景



△由于加盖严重,一个院落内住家众多,院墙上挂着数量可观的电表


2东煤厂胡同甲41号




建筑师:

崔  彤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东煤厂胡同:南北走向,东口与前井胡同相通。清初因此地设有煤场,故此处被称为“煤场”。《京师坊巷志稿》载:“盖广福观之南,响闸之西,月桥之北,海潮寺之东,地名煤场”。在胡同形成之后,将煤场东侧的胡同称为“东煤场”。1965年变更为现名。



△该院落位于前海西侧,后海南侧,恭王府花园东侧

占地面积:91.13㎡,建筑面积:42.26㎡,屋脊高度:3.98m,檐口高度:2.68m



△东煤厂甲41号入口,绿植茂盛



△院落内景,裸露在外的水池与院中穿拉的电线



△屋顶下杂乱的电线


3苇坑胡同14号




建筑师:

王维仁

香港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

王维仁建筑设计研究室主持建筑师


苇坑胡同:南北曲折走向,多岔巷。南起正觉胡同,北端两条岔巷分别通向新街口东街。

苇坑胡同这一带曾属于什刹海水域的其中一部。水域面积缩小以后,因地势低洼,芦苇丛生,被称为“苇坑”。本意是“长满芦苇的水坑”。现无法预测明代“苇坑”到底有多大。但浣衣局在此设置是否和这片水域有关。因除“苇坑”还有“草场大坑”、“斗鸡坑”、“枪厂大坑”。这些坑状物有可能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小型湖泊,也是老宫女们浆洗衣物之地。清代乾隆年间形成胡同之后,称做“苇坑”。1965年变更为现名。



该院落位于新街口东街南侧,苇坑胡同东侧

占地面积:132.16㎡,建筑面积:77.00㎡,屋脊高度:4.05m,檐口高度:2.90m



△苇坑14号入口



△院落内景,加盖严重的屋顶遮挡了院内的古树



△加盖的屋檐遮挡了光线


4金奖胡同5号




建筑师:


刘克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

刘克成设计工作室主持人


金奖胡同:东西曲折走向,东端自羊房胡同,西至松树街。胡同形成于清代,据传此处曾居住过一位善于弹唱的金姓民间艺人,故称金家大院。1965年变更为现名。



该院落位于后海南侧,德胜门内大街东侧,与金奖胡同 7 号相邻

占地面积 :123.50㎡,建筑面积:48.00㎡, 女儿墙顶高度:3.73m,屋顶高度:3.37m



△金奖5号入口



△院落内景,有一棵树龄很长的椿树



△椿树给予院落一片清凉的绿荫



△院落门口处加盖的卫生间


5水车胡同24号




建筑师:

章  明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主任、教授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张  姿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设计工作室设计总监 


水车胡同:明代称水关水车。巷北口临积水潭,原有抽水车而得名。清代始称水车胡同,沿用至今。水车胡同由两条胡同组成,人们习惯把西侧的胡同叫做“小水车”。



该院落位于新街口东街北侧,积水潭医院东南侧

占地面积:143.41㎡,建筑面积:55.98㎡,屋脊高度:4.38m,檐口高度:3.13m



△水车24号入口处,数量可观的电表


△院落内景



△加建屋顶与原有屋顶交错


6金奖胡同7号




建筑师:

张  轲

标准营造建筑事务所合伙人


金奖胡同:东西曲折走向,东端自羊房胡同,西至松树街。胡同形成于清代,据传此处曾居住过一位善于弹唱的金姓民间艺人,故称金家大院。1965年变更为现名



该院落位于后海南侧,德胜门内大街东侧,与金奖胡同 5 号相邻

占地面积:220.14㎡,建筑面积:70.92㎡,屋脊高度:4.16m,檐口高度:3.06m



△金奖7号入口



△院落内景



△正在拆除的加建建筑



△房屋墙壁,疑为原院主拾取嘉庆城墙砖砌筑而成


7大半截胡同7号




建筑师:

刘  珩

瑞士苏黎世联邦高等理工学校客席教授

香港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创建人、主持建筑师


大半截胡同:东西走向,西至新街口北大街,因胡同短且窄,东口不通行,故称半截胡同。清末东延至光泽胡同,方能通行,但名称未改。



△该院落位于新街口北大街东侧,新街口东街北侧

占地面积:180.63㎡,建筑面积:110.10㎡,屋脊高度:4.51m,檐口高度:3.18m



△大半截7号入口



△具有年代感的屋顶瓦片



△原住民在院落中加建严重,现有的院落空间十分狭小且逼仄


8西枪厂胡同甲12号




建筑师:

李亦农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

BIAD 6A8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西枪厂胡同: 清代称“枪厂”,明代这里是制作刀枪之所。因地势低洼,又称“枪厂大坑”。1911年后大坑填平,后形成东西并列的两条胡同,俗称“枪厂大坑西段、东段”。西段于1965年定为现名。



该院落位于护国寺街南侧,地安门西大街北侧

占地面积:68.84㎡,建筑面积:33.99㎡,屋脊高度:4.00m,檐口高度:2.49m



△院落入口



△院落内部



△院落内部



9刘海胡同24号



建筑师:

柯  卫

CHIASMUS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师


刘海胡同:东起松树街,西至德胜门内大街。据传得名于一位明朝叫刘汉的人。于清乾隆时,开始被改作刘海胡同。



该院落位于前海西侧,后海南侧,恭王府花园东侧

占地面积:118.10㎡,建筑面积:49.32㎡,屋脊高度:4.91m,檐口高度:3.50m



院落入口



△已清理出的院落内部



△院落内加建的柜子


踏勘轶事



章明和刘珩在听刘克成读在踏勘现场意外拾取到的纸张


在水车胡同,我们在加建的二楼意外拾取到散落在屋中写满文字的纸张。这几页有着曾经居民字迹的文字,仿佛在提醒着:这也是一场我们与现代痕迹与和老院落的“遇见”。



△刘克成捡到的纸张中的一页



△金奖胡同偶遇的老先生


在金奖胡同,我们偶遇一位在此居住三十余年、子承父业从事古建相关工作的老先生——当年,老先生的父亲80多岁时还曾参与到颐和园的仁寿堂修复工作中,他为我们介绍了金奖胡同名称由来以及老北京四合院相关的历史与文化。


老北京的八旗,在德胜门这一带是镶黄旗,正黄旗。八旗中“”在前,代表父辈,而“”则代表了母系的一代。曾经生活在金奖胡同附近的一位已经百岁故去的老旗人,在清末民初,依旧依靠每个月给旗人的俸禄来过生活此处已有百年多的历史,曾是贫民区,因一位善于书画和金石的金姓人而得名金家大院,后更名为金奖胡同。金奖胡同所在的蒋养房(即浆绛房,是明代负责洗涤衣物的内廷二十四衙门之一)是宫女年老出宫后将养之处。


四合院讲究北房三间,中间正房,两间厢房,旁边各一个耳房。但是原本的四合院的规矩,要求这三间房的尺寸不同。在四合院文化中,有“桑枣杜梨槐,不进阴阳宅”的说法——坟地是阴宅,人的居所是阳宅。其实这句话的正确解释为,因木质问题,这几种树材不适合盖房使用。每个四合院都会有高大的树木围绕,但是种植的树木也十分有讲究,所谓“前不栽桑,后不栽柳,中间不种鬼拍手(杨树)”。四合院大门前只植槐,因头顶如云华盖,绿树成荫,“不是发财也是进财”。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在的北京,真正的四合院已经很少了——就像我们提起什刹海,就只会想起夜间繁华的酒吧街一样。踏勘现场看到的加建乱建的四合院院落,不免使人担忧那过去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四合院场景是否能被我们再次“遇见”。


在遇到老先生后,我们便更希望此次的“九个院子”能够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保护好老北京四合院的历史文化风貌,让我们的文化传承下去。


昔日沉寂的什刹海文化瑰宝,正是当代建筑师、艺术家的创作源泉和基准,悄然萌生的新思想正在引领新的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让城市更新在这里自然的发生,历史保护与设计创新交融共生。让什刹海成为一个承载历史与未来的画布,让人们游走在多维的空间中,用心穿越设计与艺术,展开在什刹海的奇妙之旅。在2016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遇见什刹海”的“九个院子”等会展开一系列的学术活动、创意派对,主办方会在“遇见什刹海”公共微信号及官方网站持续发布相关信息。


编辑:Alexandra


以上胡同名称历史来源内容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UED。



关注“遇见什刹海”官方微信:yj-sch

持续获得“遇见什刹海”更多精彩内容



uedtougao@uedmagazine.net

媒体合作邮箱

Zhaomingcbc@qq.com

新浪微博

UED城市环境设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