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拆店修墙”谈城市发展:世界格局下的北京未来

2017-07-05 袁牧 新土地规划人
北京和上海年初开始开展“拆店修墙”专项治理——集中整治开墙打洞、清理临街店面的行为,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为什么要进行“拆店修墙”,它对未来城市发展有何影响?就此我们邀请到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规划师袁牧,看他如何以一个规划师的角度去“以小见大”。


一 缘起


“拆店修墙”理由不尽,目的却只有一个


说到“拆店修墙”,首先要知道这些店当初是怎么来的。所有的店也好,所有的“开墙打洞”也好,无非是增加了城市一系列的服务性产业,而产业总量往往伴随着就业机会和就业人口的增加而增加。过去在北京允许做“开墙打洞”,是因为当时有很多人缺少就业机会,所以放开政策,让这些人自谋生路,能找到就业机会来养活自己。


而现在把这条“生路”堵上的目的是什么?人太多。要把这些就业机会去掉,让这部分群体在北京找不到就业机会,只能离开。这样自然就把他们“请”出去了,这才是“拆店修墙”的目的。“拆店修墙”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支撑,建筑违章或是影响市容市貌等等,但是,理由有千千万,目的却只有这一个。


北京某街道整治前后对比照



二 决策


对决策层来说

智库和民意都是要听取的内容

而专家智库并不总能给决策者作出正确的预判


“拆店修墙”绝不会是拍脑袋而做的决定。这个时候,决策者身边的智库、专家意见去哪了? 


1、专家是有专业方向的。他在自己专业方向上的学识和见地可能是非常高的,但是跨过本专业以后,就可能会出现很多让人无法理解的东西。


2.专家的意见是分散的,专家很难就某一个问题达成一致性的意见。


3、所有的决策层在听取专家意见的时候是有选择的,他会选择顺应他需求的意见。


4、智库代表了一系列专业分析或者说深度研究所得出来的结论和见地,但并不代表民意。所以对决策层来说,智库和民意都是要听取的内容,而专家智库并不总能给决策者作出正确的预判。


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拆店修墙"想达到的目的是疏解北京市人口。北京人口为什么会聚集?因为资源是由中央掌控的,首都自然是掌握资源最集中的地方,各种各样的人被良好的资源吸引而来到首都。这些人中,肯定不能赶走对产业有大影响力的人,那还能赶走什么?是那些人数众多的、底层的、对城市发展从专家角度来说可能并不带来致命性影响或者说没有作出那么大贡献的人。


最底层的人需要的是就业机会,要赶走你,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你没有就业机会。对智库来说,基于事情根源,基于目标,就会这么考量。


三 影响


哪个城市都不敢妄言自己是活力之城

但是哪个城市也不希望自己是一个死城

这是不需要定位的城市定位


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首先要追求的是城市活力。城市的活力是在每一个层面都有的,不论是高层、中层还是底层,都有他的生存空间,包括日常生活、安全保障、服务和工作休息之外的休闲,这些共同构成了整个城市复杂的产业体系。


一个城市一定有高端、中端、低端产业,它们是逐级服务的。一个高端的产业会带动若干的中层就业机会和更多的底层就业机会,当把中层和底层削掉后,它就架空了,什么都做不了。这样的做法就等于在削弱这个城市的活力,而且是把你认为不重要,但实际上对城市来说最基层的活力消灭了。这种消灭可能在短时间内影响不大,但是继续放大延长的话,早晚会一层层往上影响到上层。


“拆店修墙”基准的出发点是通过就业机会来影响整个城市的人口结构。让一部分人腾挪出去,另一部分人腾挪进来,但是他没有想到的一点是腾挪进来的人一定是需要下面一层人的,而下面一层人需要更下面一层人,是一个金字塔结构。当下面的结构被削没了,上面自然就没了。


有人玩笑说,“北京的五大定位里并没有‘活力之城’这个定位,所以活力对于北京来说不是必需品。”可是,我们都很明白,有些东西是不需要定位的。基本的活力、基本的安全保障、基本的公共服务、基本的城市文化都不需要定位。哪个城市都不敢妄言自己是活力之城,但是哪个城市也不希望自己是一个死城,这是不需要定位的城市定位。


那么,从“拆店修墙”反过来审视,北京真正需要的定位到底是什么?


四 北京的两大发展目标


北京的眼界与格局


实际上,北京应该有两个发展目标。一是服务好中央,二是建设好北京、定位好北京。


服务中央


北京应当做的是为中央服务的大事

而不是一系列琐碎的小事


北京过去一直在提“服务中央”,这没问题,作为一个大国首都,就存在一个服务中央的基本任务。所以,不管中央对北京有什么样的要求,比如北京市政府搬到通州等等,北京首先就是要去响应服务中央的需求。但是北京服务中央时,有很多东西不到位。比如说从空间上,现在有大量的央企、中直机关用地,是北京市管不了的。但是北京市不能因为管不了就放任它,而且还互相之间在空间上掐架,北京应该拿出足够的空间让中央来做事,让中央能够施展,能够发挥,做一系列的服务于中央的空间。


历史上北京作为首都有两个空间核心。一个是皇城,那是中央政府所在地。另一个是以圆明园为中心的“三山五园”地区,是夏季办公的场所。清中期很多皇帝大部分时间是在圆明园办公,所以围绕圆明园,海淀镇有大量的王公大臣集中在此。解放后的“三山五园”地区,实际上是一个政府核心机构高度密集地区,这里有中央党校、总参、国防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大、清华,是一个作为诸多国家政策的起源点,相当于政府的官方智库所在地。举个也许不太恰当的例子,北京市要服务中央,这个区域就可以由北京市出面来为中央做一个核心智库群,服务于中央的政策制定,并且服务中央政府在外交、军事、政治等各个核心领域的事务。


三山五园图


建好自己


胸怀世界,登高望远


北京一定要建好自己。北京想建设好自己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这不是指要做什么产业,而是要定位于你就是一个大国首都。


什么叫大国首都?大国首都不是只管理自己的国家,它还需要影响世界。比如华盛顿,它的职能除了管好美国以外,更多的是影响世界格局。还有纽约,它不是一个单纯经济上的首都,为什么联合国在纽约?联合国是影响世界的,所以通过把联合国放在纽约,来达到美国影响世界的目的。一个大国首都,要做国际化就要有一系列的人员,通过设置一系列能够影响世界格局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国际机构来影响世界。


我们回过头来看,习总书记为什么要提三个国家战略,三个国家战略就是为了实现中国对世界格局的新影响。


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沿长江经济带


世界格局是不断变动的过程,从工业革命开始是以欧洲为中心;到大航海时代发现新大陆,变成以大西洋为中心,美国和欧洲并重;再到欧洲逐步衰落,美国强大,形成了一个围绕北美洲大陆、跨越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格局;再到现在,东亚诸国开始强大,形成环太平洋的格局。那么,下一个格局,就应当是以中国为核心的格局,这是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之前的一个分析,也是一个顺理成章的分析。


1、“一带一路”建设


如果说将来是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新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那中国就要起到带头作用,必须成为一个世界所能认同的价值核心。有两种办法,第一种办法首先中国要改变自己的价值观,融入到世界共同的价值观里去;第二种,找到一个认同中国价值观的群体。显然第一种方式是行不通的,所以我们要用自己的价值观来找到能够认同我们的群体,那这个群体在哪?


“一带一路”示意图


从中国的外交史就可以看出,我们现在最友好的是中亚五国、南亚诸国、东欧部分国家、澳大利亚等等,这些国家分布在哪?第一,沿着中国大陆往西中亚五国,原来的古波斯就是现在的伊朗,然后到阿拉伯半岛,到北非。这是什么线路?这不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吗?另外一个,南亚诸岛,到印尼、澳大利亚,这不就是海上丝绸之路吗?从这两个带开始做,来影响世界。影响世界需要动力来源,光认同价值观是不够的,还需要在经济上对世界有影响。经济上靠什么来影响?大家都知道,制造业已经开始大面积向外转移了,现在制造业的核心不是中国一家独大,而是亚洲这一片地区都在做制造业,所以靠过去的制造业去影响是很难的。


那中国能做什么——


2长江经济带


对德国来说叫“工业4.0”,对工业来说叫“工业2025”。2025是一系列的产业更新和变化,从过去大规模的制造业向未来互联网社会、智能社会等等转变的产业类型。我们现在还不知道这个产业是什么,但可以看出一点端倪,比如像定制化、工业升级等等带动的产业革命。


长江经济带


这种产业革命在中国哪个地方最有基础?长三角地区。中国三大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京津冀代表的是政治核心和资源核心,并不代表着产业的力量;珠三角地区代表上一代的产业——大规模的工业制造;所以能作为产业支撑的只剩下长三角地区。


长三角地区的空间拓展是哪?往北的拓展是受限的,因为北边是一个以传统农业社会为基础的区域。往南拓展就是海峡两岸,是空间资源有限的地区。空间资源充足、人口素质较高、产业发展能够形成序列、交通又能够跟得上的就是溯长江上行——长江经济带。也就是说,整个大的世界格局变化的发动机会在长江经济带上形成。


3京津冀协同发展


剩下就是谁来思考?谁来做决断?谁来作为这样一个世界格局里大家所认同的中心?除了北京还有谁?但是北京目前有一系列的问题,从空间上不够,从影响力上不够,从政治格局上不够,怎么办?那就将自己变成一个大型的世界都会——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


“三大战略”相互关联,共谋协进,形成一个新的世界格局,这才是习总书记确定的国家战略。虽说是若干个不同的战略,但我们不能当成若干个战略看待,我们要合起来看,这样也就明白北京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了。


最后,回到最开始谈到的“拆店修墙”。北京作为一个真正的大国首都,应当把自己的定位拔高到符合对中央政策、对整个世界发展的准确认知上。定位准确了,就能把事情做好,而不需要做出诸如“拆店修墙”的方法来抹杀社会的活力。毕竟,城市是因为有了人才存在的。


◆  ◆  ◆  ◆  ◆


近期文章推荐

☆ 特色小镇的5种经典死法,活下去的5大必杀技

☆ 案例丨田园综合体是如何“炼”成的

☆ 自行车回归,它还在改变城市设计



来源:虎说八道

新疆新土地城乡规划设计院   信息中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