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首日报告精彩内容(二)
大会
报告四
从理性规划的视角看城市设计发展的四代范型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东南大学城市设计研究中心主任
王建国副理事长重点从“理性规划”视角谈了城市设计发展的四代范型。
他指出,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以来,中国城市设计已经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城市设计作为一种对城市形态演进人为的专业干预方式和实践活动,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和专业实操背景存在相对公允和共识性的指导思想和专业价值系统,构成了城市设计发展及专业知识增长的范型命题,亦即传统城市设计、现代主义城市设计、绿色城市设计和数字化城市设计。
第一代范型为传统城市设计
第一代传统城市设计是被历史一再证明是公众广为接受也很有效的城市设计范型,19世纪末之前的城市设计基本可以纳入第一代范型。其主要特征是依据建筑学视觉有序的价值取向和古典美学的原则,对较大版图范围内的城市形态进行三度形体和几何法则的控制。具体如北京故宫、奥斯曼的巴黎改建等。
第二代范型为现代主义城市设计
主要是在特定的社会需求背景下,经过科学技术发展和现代艺术发展的双重催化,基于功能、效率和技术美学应运而生的。其满足了城市发展建设中显见的现实需要,通过大量实践探索,解决了城市卫生、交通和功能效率等重要问题,为现代社会主义全球滥觞立下汗马功劳。
第三代范型为绿色城市设计
绿色城市设计把城市看做一个与自然系统共生的地球生命有机体,关注城市的可持续性和韧性,与其密切相关的是“有机城市”学说。近年来,用于微气候分析及热岛评估的FLUENT、CFX、CFD等软件在城市设计中得到广泛运用,提升了城市设计在生态和环境可持续方面的合理性。
第四代范型是基于人机互动的数字化城市设计
数字化城市设计主要是数据的发展和变化,主要体现在从传统数据到新数据(互联网自媒体等);从采样数据到全体数据(种类多+每种数据全);从宏观外部观察与统计数据到微观个体感知和体验数据。数字化城市设计的三大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多重尺度的设计对象;第二,数字量化的设计方法;第三,人机互动的设计过程。
其创新价值主要为:一是数字技术(可视化)深刻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物质形态和社会构架的认知和看法,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全新的 世界认知、知识体系和方法构建。二是数字技术改变了我们传统的公众参与和调研方式。三是数字技术改变了城市设计成果的呈现和内涵,数据库(发明专利)成为大尺度城市设计全新的成果形式。四是数字化城市设计是真正能结合法定规划付诸实施的城市设计。五是重新理解更具整体性意义的“公平、效率”准则。
报告还总结出了四代城市设计范型的基本理念和历史价值,分别是:
1、传统城市设计解决了城市空间组织中人的动线、尺度及视觉美学感受问题,是一个主要关注城市空间物质结构、广场街道和建筑纪念物安排的设计;
2、现代主义城市设计关注到城市空间的品质应该以功能合理、满足现代城市集聚效能为前提,后期也延伸到对于人和社会的设计关注;
3、绿色城市设计重视“生态优先”原则,再次提出和强调人、社会和自然关系的整体性重建和代际伦理的问题;
4、数字化城市设计是一种以工具方法革命为基础,进而导致城市设计能效跃升的范型,数据库第一次成为城市设计的基本成果形式,并可建构与城市规划共享的数据平台,从而可更有效地进入后续设计管理和实操。
大会
报告五
规划新时代与生态理性内核
吴志强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副校长、教授
吴志强教授报告中谈到,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经历了由“单一走向复合的思想方法”,由“静态走向动态的思想方法”,由“刚性走向弹性的思想方法”,由“指令性走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
报告指出,中华理性的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中华理性思维和中华社会近200年的跌宕和冲突;
第二,中华理性是一种相对于西方的更高维度的理性;
第三,中华理性思维从本质上是系统关联的、生物、生态、复杂演进的思想方法体系,突显出了优势。
报告还提到,中华理性思维特质具有规律性、整体性、包容性、平衡性、生态性、永续性。
吴志强教授最后用“新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在工作中酝酿产生,正在取代传统的城市规划思想方法中的问题,以适应改革形势的要求,使得城市规划工作向更深入更严谨更切合实际的方向发展”作为主旨报告结束语。
大会
报告六
中国新型城镇化 大国·大局·大势
尹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尹稚教授认为现在中国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城市化的社会。
报告首先对新时代的新需求和新要求进行了解读。
其次,从世界坐标和大历史观分析了城镇化的中国道路,即避免走拉美地区过度(数量)城市化道路,也汲取西方发达国家工业文明时代背景下城市化进程的经验和教训,把握和应对全球城市化大趋势,遵循国际前沿共识,呼应生态文明、智能社会等时代变革需求,从追随者向开拓者转变,走出一条适应中国复杂多元国情民情和智能社会、生态文明等时代特征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第三,新时代城镇化立足点和切入点应重视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东方哲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比技术更重要的是价值导向;
二是大历史观和大势研判上,比短期政策更重要的是大势预判;
三是复杂适应系统论上,正视不确定性、多样性和协同性;
四是科学决策支撑系统和政策响应上,底层数据支撑和顶层科学决策相结合;
五是分步走策略上,遵循路线引领-政策设计-技术支撑三位一体。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重点围绕主题主线,即第二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要和城镇化中国道路(导向)相结合起来。
第五,国情世情民情要重点围绕大国大局大势,即大国大局大势跟城镇化中国道路(路径)结合起来。
报告还分析了全球重大趋势及对中国的影响,总结出了全球人口流动持续向巨型都市区域和“阳光地带”集聚,全球城市发展倡导包容、健康等新的发展理念,科技创新深刻影响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城市化趋势论断。
全面分析了城市化经验和我国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即在城市化经验方面,
一是全球城市化进程中普遍重视振兴乡村和文化复兴;
二是全球城市化进程中注重发挥国家空间治理机制作用。
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方面,一是城镇发展迈入中后期转型提升阶段;二是人口总量增速放缓,老龄化趋势加剧,中等收入群体不断壮大;
三是城市群成为中国城镇化的主要载体,城镇人口向(特)大城市(地区)与县(市)域两端集聚趋势仍将持续;
四是新时期城乡经济联系和资源双向流动日益频繁;
五是高度紧张的资源环境约束和人地关系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六是科技创新和技术变革将深刻影响我国城乡发展。
尹稚教授最后提出了新时代新型城镇化工作的“四梁八柱”建议,即:
第一,空间治理新体系上,要推进国家空间立法、空间规划和空间治理机制;
第二,国土空间新格局上,要以三类地区为重点建构相对均衡的国土格局;
第三,城市格局新重点上,要以国家中心城市和县城两个层级为重点;
第四,人民城市新范式上,要以人民城市理念引领城市转型升级;
第五,城乡融合新乡村上,要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乡村振兴;
第六,治理协同新平台上,要依托大数据库平台建设智慧决策和运营管理系统;
第七,考核评价新标准上,要建立公平、繁荣、可持续的综合指标体系。
大会
报告七
未来社会经济环境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与规
叶嘉安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设计系教授
叶嘉安院士首先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历程进行了简要回顾。
发展初期,主要是“前店后厂”的区域分工模式,实现了珠三角和香港两地的双赢,但“前店后厂”发展模式在1990年底逐渐衰落,近20年珠三角区域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体现在:
一是珠三角土地和劳动管理成本上升,2004-2014年珠三角时薪从4.35美元上升为12.47美元,目前珠三角劳动力成本是一些东南亚或南亚国家的3倍左右。
二是国际市场联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金融危机的影响,如欧美市场的萎缩,中国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系,自2009年起成为第二大商品进口国等。
最后叶嘉安院士展望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即要共建有创造力可宜居的智能型可持续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主要通过快速的区域交通运输网络,智慧科技在城市规划设计的融合,加强地区的交流、了解和合作,国际和国内视野(内联-外联,打出去-引进来),建造优良可宜居的居住和营商环境,专业的服务精神以及无限创意等方面来实现。
大会
报告八
全球转型发展的挑战与进程
潘家华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
潘家华研究员全面梳理并解读了“十九大”中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分析了世界发展的格局与困境。
他认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格局是“三足鼎立”,形成了南方国家、北方国家两大阵营,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和欠发达经济体三大板块和五类经济体。基于全球能源、经济、人口、生态等一系列变化,各国领导人达成共识,纷纷签订《巴黎协定》。
巴黎气候协议的市场预期中,近期目标主要为自主贡献,中期目标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峰值,远景目标为2℃-1.5℃,长远减排目标是到本世纪后半叶,净排放为零。
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上提出,让我们的世界转型,推进5P一体的转型理念,即以人为中心(people)、全球安全环境(planet)、 经济持续繁荣(prosenty)、社会公正和谐(peace)、提升伙伴关系(partnership)。
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目标:
一是在世界各地消除一切形式的平穷;
二是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和促进可持续农业;
三是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各年龄段所有人的福祉;
四是确保包容性和公平的优质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教育机会;
五是实现性别平台,增强所有妇女和儿童的权利;
六是确保为所有人提供和可持续管理水和环境卫生。
大会
报告九
坚持文化自信 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忠实守望者
单霁翔 故宫博物院院长
单院长以风趣幽默开场。
他指出,故宫博物馆虽然大,虽然有很多之最,但普通民众对其了解的非常少。他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即“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以多种方式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他介绍到,近年通过对故宫博物院广场环境、卫生间、观众休息设施(座椅)、参观环境等存在的问题及环境改造,彰显了整治的决心,凸显了改善的效果,如南三区域环境整治效果、彩钢房清理、运用侧光技术点亮乾清宫等,使其能得到保护并很好的为游客参观。将破烂的水泥地面恢复成原始状态,环境绿化效果明显,故宫猫、鸳鸯、花卉、树木、果树等无处不彰显着故宫的美。
2016年故宫博物馆已经超过1600万人次,如何评估游客参观的感受很重要,尤其针对避免高峰期带来的不良影响,真正做到了淡季不淡。
同时,故宫博物院利用多种手段开展推进让文物“活”起来,包括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试行全部网络购票,开展故宫整体保护修缮工程,扩大开放区域,增加文物商品等。
目前已被誉为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其开放区域已达到76%,本着必须让文物活起来,必须融入人们的生活的目标作为工作重点。另外,还推动一系列的教育活动。
单院长最后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结束报告。
持续关注 新土地规划人
最新年会讯息 即时送上!
素材来源:信息中心整理
新疆新土地城乡规划设计院 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