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系列报告精彩内容(六) |复杂与多元的城市更新
2017年11月18日,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广东省东莞市拉开序幕,本届年会的主题是“持续发展、理性规划”。
3天会期中1场全体大会、57场平行会议,以及1个专题学术调研,参会专家共同围绕年会主题开展学术交流讨论,探讨未来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精彩内容一起分享~
专题
会议八
复杂与多元的城市更新
伍江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
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
城市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城市的生命在于其不断地更新并持续迸发活力。城市更新本来就是城市永恒的主题,城市的更新是持续的常态化的生命活动,但这种生命活动应该是细胞层面的,亦即小规模、渐进式的,而非大规模、断裂式的。
手术式的更新改造只能是极特殊情况下的短期的暂时行为。在中国已经持续了30年的摧枯拉朽式的旧城改造运动必须尽早结束!城市改造更新必须尽快进入正常轨道,即城市的有机更新。
2016年10月20日联合国第三次人类居住大会通过《新城市议程》,《新城市议程》特别关注:
城市的包容性发展,注重社会公正,消除贫困;
城市的绿色发展,保护地球环境,保证可持续;
城市的韧性发展,应对气候变化,抵抗各种冲击;
城市的有序发展,依赖于高效的城市治理等。
一、城市有机更新旨在不断提升城市功能
城市有机更新并非被动的、消极的、而是让城市遵循自然的规律,必须满足人类的需要即是城市的功能。城市的功能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城市更新也就是满足不断地变化功能需求,不断地通过城市更新让城市功能不断地提升优化。
城市的功能跟城市的空间是一一对应的,空间存在的合理性就是功能的合理性,这个思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如果城市的功能不能满足,那么就要去造一个新城市。城市有机更新讲的是不要拆,进行适当的更新就能满足功能需求。需要内在提升而非手术式的提升。
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城市的功能具有不同的含义,人类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一直在变化,必须要探讨中国特色,包括地域特色、空间特色、时间特色(特定的历史阶段和历史环境),城市更新是否符合国情、经济发展阶段、自然禀赋和文化。
比较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与日益提高的生活要求之间的矛盾(即是不充分、不均匀、不平衡),过去的城市是最低限度的满足生活生产需要,配套是按照人均指标,也就是最低标准,然而一个理想的城市不可能用最低的标准来衡量,一定是服务的供给,大于服务的需求;城市的资源配置需要从更多的便利性出发,城市的有机更新是在细胞层面对功能不断的调整,要回到城市的本质,创造最适合于人生活和工作的城市空间环境,是城市的根本价值,这就是城市的本质。
创造中国特色的宜居城市模式,我们需要高品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教育、文化、艺术、体育、医疗、餐饮、休闲,提倡一定程度的功能混合;现在提出的城市“双修”:也就是市民生活的便利性、幸福感需要修补。
二、城市有机更新旨在使城市更具有人性
城市要更具有人性,注重可达性、便利性、选择性、生态性、尺度感、文化认同感、重视城市的资源分配。
要正视城市空间的公平正义,城市底层的问题,底层没有幸福感。需要加快中低收入阶层住宅供应体系改革,为城市弱势群体提供有尊严且可接受的生活空间。
还要正视老龄化的问题,加大力度推进城市的适老性改造。
三、城市有机更新旨在城市更具有活力
城市更新不在于城市发展的漂亮,而在于让城市更有活力。现在很多城市追求平面构图,求大、求洋,喜欢美化或整治脏乱差,只为城市的漂亮,忘记了城市的本质和目的。
另一个层面来讲,在城市当中很多非正式空间在中国都是禁区,城市的非正式行为,都被视为违法行为,不当地理解“依法治国、依法治城”使得城市的活力消失殆尽。
城市的活力体现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上,比较重要的是街道空间。但现在的街道都变成了交通设施,非交通功能都被忽略,加之现在地块的开发都是门禁式的,没有了交往就没有了活力,所以要重新评价“单位”与“新村”,再塑城市活体细胞。
四、城市有机更新旨在使城市更具有韧性
生命安全与生活安全是城市幸福指数的首要指标,提高城市安全是城市美好的前提。
城市更新要让城市更加具有韧性,即要提供城市的抗击各种灾害的能力以及城市的管理能力上。
另一方面还需要优化提升规划建设标准,健全城市防灾设施体系,提高城市抗击能力。比如城市水来了怎么办?没有多少时间把水排掉,对于城市的安全标准体系来讲是很不完善的,真正灾害发生了,避灾避难场所都是形同虚设。整个城市的硬件设施运转和城市管理系统关系很大。
五、城市有机更新旨在使城市更可持续性
城市要遵循自然规律,城市的生态环境能否与大的生态体系相适应决定了它能否持续发展下去,要加强土地的保水性与渗水性,恢复城市生态水系,并要考虑有关指标在不同系统中的体现。
六、城市有机更新旨在延续和传承城市历史文化
城市与建筑的生命在于使用。遗产保护的根本出路在于适度利用并得到活化。
使用中的建筑的保护不同于其他文物保护,常常需要重新植入新的功能。城市更新中的历史保护需要精细规划,更需要政策的配套。商业化利用和旅游开发不是历史保护的对立面,关键是要守住底线。
适度改造与合理再利用的底线取决于历史文化价值。
城市空间肌理的延续比单体建筑的保护更重要。
七、城市有机更新需要相关政策的配套
在政策上要鼓励用地混合和复合。给予住宅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之间、商业用地和办公用地之间的兼容和相互转换。
对于保护历史建筑、提供公共空间和增加公共功能的行为给予可开发空间的容积率奖励,还可以对保留的历史建筑可不计入规划容积率。
探索开发权转移机制。探索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更新机制,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建立多元化的保护和更新基金及其投资回报环境。
要探索“政府—市场—市民—社会”四位一体协同机制和“规划者—建设中—运行者—管理者和需求者”五位一体协同机制。
鼓励所有权或使用权所有者按照规划要求参与更新改造,探索城市更新新区或内房屋产权盘活机制。允许使用权转让权、产权抵押和交易。尽力适用于城市保护和更新区域特殊的规划技术规划和建设标准,如涉及间距、日照、退界、消防、抗震等方面。
八、城市有机更新需要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机制
在城市更新中加强精细化规划、精细化设计、精细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要探索适应这种精细化管理的法律和制度。
在城市更新规划中加强城市设计研究,建立适应城市更新的规划管理机制,加强旨在提升城市公共空间法人品质的规划建设管理,特别是针对无建设行为或少建设行为情况下的城市精细化管理。
对于小尺度、零散的城市更新建立奖励制度,建立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多规合一”规划体系。
走向持续的城市更新
——基于价值导向与复杂系统的理性思考
阳建强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
城市更新学委会主任委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以重大事件提升城市发展活力的整体式城市更新。
以产业结构升级和文化创意产业培育为导向的老工业区更新再利用。
以历史文化保护为主题的历史地区保护性整治与更新。
以改善困难人群居住环境为目标的棚户区、城中村改造。
突出治理城市病和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城市双修。
城市更新涉及到社会、经济和物质空间环境等诸多方面,是一项综合性、全局性、政策性和战略性很强的社会系统工程,面广量大,矛盾众多,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实现过程。应面向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保障生态安全,促进城市文明。形成横向联系、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双向运行的开放体系。
遵循市场规律,保障公共利益,促进城市更新的持续健康发展。
城市更新不仅仅注重物质环境的改善,更应置于城市政策、经济、社会、文化等的整体关联之中加以综合考量。
城市更新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政策问题,同时更是当前和未来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矛盾突出和集中的领域,需要学界和业界集思广益,共同应对。
来源:信息中心 整理
新疆新土地城乡规划设计院 信息中心
近期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