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乐视,会崩盘吗?

2016-11-09 刘步尘 比特网

比特网 ChinaByte.com

新科技 新商业 舆论高地 / 商务IT


11月6日,乐视控股CEO贾跃亭发布内部函件,承认乐视LeEco战略烧钱扩张太快,已导致资金与组织面临极大挑战,称乐视将告别快速扩张模式。


贾跃亭称,乐视发展模式近乎蒙眼狂奔,烧钱追求规模扩张,全球化战线拉得过长。


资金层面,乐视融资能力不强,方式单一,资本结构不合理,外部融资规模难以满足快速放大的资金需求。尤其乐视汽车,前期投入巨大。


组织层面,机构扩张过快,管理层没有更多精力和时间梳理组织架构和新人培养,乐视已出现“大公司病”苗头,人浮于事,组织效能不高。


该函件等于从侧面承认近期网传的“乐视出现资金紧张”属实。


应该说,这是贾跃亭清醒的开始,他终于认识到蒙眼狂奔后果不堪设想。


但是,反省仅仅是一个开始,实施战略大调整才能将乐视带到安全地带,瘦身与产业聚焦乃乐视当务之急。不彻底治愈“浮肿病”,所谓的反省没有实际价值。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乐视这个企业以及它创造的互联网时代新盈利模式?乐视的正面是什么?背面又是什么?风险在哪里?


这段时间,中国的网络头条差不多被格力和乐视承包了。


今天不说格力,只说乐视。


乐视在中国,已经成为符号;而三年前,中国企业的符号是小米。


小米成为符号,缘于雷军提出了著名的“飞猪”理论,以及他对“互联网思维”的定义。


小米对中国企业的社会价值,在于他提出了“专注”与“极致”的互联网观念,这一观念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企业对产品的态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企业的产品观念倾向于“广泛撒网,重点捕鱼”,产品线拉得很长,至于有多少产品能卖出去,只有天知道。销售,很大程度上是“瞎猫逮个死老鼠”,运气的成分很大。是雷军唤醒了中国企业的产品意识,要做就做精品——虽然这种观念并非雷军首创,更像雷军从乔布斯那里抄袭而来。但是,“极致”的产品观念被中国企业广泛接受,确实和雷军的大力传播有关。近年来,中国企业的产品观念及产品均发生巨大改变,有一份功劳应该记在雷军头上。


巧合的是,出现放弃“专注”、“极致”苗头的小米,2015年以来业绩掉头向下,似乎是个不祥之兆。一个典型的说法是,去年小米估值400亿美元,今年已跌落至40亿美元。


那么,乐视的符号意义又是什么?



乐视的正面




2015年以来,乐视风头大有盖过小米之势,至少在舆论层面如此。如果说2014年的中国企业主角是小米,那么,2016年的中国企业主角当属乐视,不仅仅因为乐视一家的发布会是其友商的总和,还因为媒体关于乐视的报道多到惨不忍睹。


如果说小米的意义在于它改变了中国企业的产品观念,那么乐视的意义则在于它改变了中国企业的盈利模式。


在乐视彩电诞生之前,中国所有制造企业的盈利均来自硬件销售,把一台电视机卖掉,获利200块钱,整个销售过程结束,企业和消费者不再发生关系(售后服务除外)。


乐视把这种盈利模式彻底打破。它把销售利润一分为五,硬件销售变成利润来源之一,新增会员费、广告收入、视频收费、应用收费等。这种盈利模式刚开始几乎遭遇所有彩电企业抗拒,但是今天,全部彩电企业均已接受这一模式,甚至有彩电企业老总背后说,“感谢乐视给我们上了一课”。


新盈利模式对彩电企业造成了巨大影响,近年来彩电企业盈利能力普遍大幅下降,相当一部分因素归“功”于乐视。因为乐视“不靠硬件挣钱”(至少它嘴上是这么说的),所以它可以把硬件价格定得很低,这么一来,彩电企业不得不随之降价,于是,对依赖硬件销售实现盈利的彩电企业形成很大冲击。


需要说明的是,彩电企业没有完全被乐视牵着鼻子走,经过一番惊慌失措之后,彩电企业发现,乐视所谓的“新盈利模式”实际上未对乐视企业做出盈利贡献。于是彩电企业决定“脚踏两只船”,一边模仿乐视培育内容收费模式,一边坚守硬件赚钱战略不动摇。创维、海信高层均做出过相关表态。


不管怎么说,乐视对中国彩电企业乃至整个家电企业盈利模式都发生了深刻影响,影响的深度与广度,绝不亚于小米的产品理念。


事实上,乐视创造的新盈利模式已开始往白电领域蔓延,比如海尔、美的都在尝试通过冰箱引入新盈利模式。


同时,人们还看到了贾跃亭另一面,他周围聚集了众多成功的知名人士,比如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原上汽集团副总裁丁磊、原央视著名体育节目主持人刘建宏,等等,折射出贾跃亭较为开放、包容的心胸。在中国,我还没有看到第二个聚集如此众多名人的公司。至于乐视每次召开新闻发布会总有大批明星为其站台,则已是常态。



乐视的背面




好比硬币有两面,人们看到这一面,也会看到那一面。对于乐视,人们的评价从来都是见仁见智,有人欣赏其狼性作风,颠覆了旧势力;有人认为它太像赌徒,企业风险太高。


我们发现,所有关于乐视另一面的看法,基本上都和资金有关,这一点,恰恰也是贾跃亭不得不承认的。


这一轮关于乐视资金紧张的传闻,首先来源于一个网名叫“独占鳌投”的自媒体,他说“一些社交媒体信源放风称,乐视欠供应商一百多亿,已经被拒绝供货。为保证随后的电动汽车工厂顺利开工,乐视甚至开始使用缓发员工工资,停止出货用户全款预购的手机来筹集现金流,多位预购乐视乐Pro3的用户都反映了相关问题。”


该传闻别认为是导致乐视股价大幅跳水的原因。随后,乐视做出辟谣,称“有人故意抹黑”,“经查公司旗下各业务线与供应商均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业务运转良好,不存在拖欠巨额款项的情况。”当时即有法律人士认为,如果此传闻确属造谣抹黑,乐视应该做的事情不是发布声明,而是应该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毕竟该“谣言”已造成乐视网股价巨幅下跌。


事实上,这几年围绕乐视有各种“谣言”,唯独这次看起来最不像谣言。


前不久,刚刚有传言称“贾跃亭在美国投资的汽车公司法拉第未来(Faraday Future)位于拉斯维加斯附近的10亿美元工厂建设可能面临停工”。据称,外媒已得到一份该工厂建设承包商Aecom副总裁Robert Gay本月10日发给法拉第未来的信件,Gay称,法拉第未来拖欠了9月份2100万美元的工程款,给法拉第未来10天时间来缴纳这笔款项,否则就停工,直至资金问题得到解决。


乐视对该传言的解释,同样看起来毫无说服力,更像模式化的公关说辞,“法拉第未来和Aecom公司之间的合作关系牢固,我们依然承诺一起建立我们在北拉斯维加斯的未来工厂。”


而今年8月份,乐视刚刚因为拖欠服务费被领先传媒告上法庭。


为什么乐视频频发生欠款传言?因为乐视太需要钱了,同时乐视太缺钱了。


据乐视自己讲,其业务涵盖互联网视频、影视制作与发行、手机、彩电、智能汽车等多个领域;旗下拥有乐视网、乐视致新、乐视影业、网酒网、乐视控股、乐视投资管理、乐视移动智能等多家公司。


这么大的盘子,目前仅有乐视网一家盈利。乐视网2016年三季报显示,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总收入167.95亿元,同比增长100.54%;归母利润4.93亿元,同比增长30.75%。这个业绩怎么样?我只能实事求是地说不怎么样,尚不及乐视一直蔑视的创维、海信等传统彩电企业,更别说和美的、格力、海尔等白电巨头相比了。


除了乐视网之外,乐视其他产业目前大多仍处于投入期。以乐视汽车为例,除了贾跃亭在美国投资10亿美元建设汽车工厂,还有乐视控股投资200亿元人民币在浙江省德清县建设的超级汽车工厂。


而今年7月份,乐视花费20亿美元收购一家不怎么知名的美国彩电企业vizio。


更早一些时间,乐视以30亿元控股手机企业酷派,还斥资29亿买下房地产项目世茂工三。此外,乐视旗下的乐视体育在购买版权上也屡出天价。


乐视花钱的地方太多太多,挣钱的地方太少太少。有人说,以贾跃亭目前的布局,给他1000亿人民币未必够花。


2015年,乐视致新(即乐视彩电业务)亏损7.3亿元,放在彩电企业的盘子里看,这个亏损额度倒是能跻身行业前三。


乐视体育的目标是2016年盈亏平衡。


一面是既有产业持续亏损,一面是新进入产业需要巨额投入,一个老得不能再老的问题被反复提起:乐视巨额投资的钱从哪里来?


融资,融资,还是融资。9 月 19 日,贾跃亭宣布,乐视汽车 10.8 亿美元(约合 72 亿人民币)首轮融资已完成,此次是贾跃亭自 2015 年 1 月宣布乐视汽车 SEE 计划以来获得的首笔融资。


据说,5月份乐视汽车首轮融资超过 50 亿人民币。


乐视控股有限公司旗下的虚拟现实部门LeVR技术有限公司,六月份完成3亿元的融资。


据称,乐视每个产业板块都是独立运营,都有融资计划。


在资本市场圈钱,一直是乐视筹集资金的重要手段,但股价持续走低已不利于乐视融资。


为支持乐视各业务发展,贾跃亭甚至质押了自己在上市公司持有的八成股份。


银行贷款是乐视筹资的另一个重要渠道。据报道,10月份,乐视控股旗下乐视网信息技术(香港)有限公司,刚刚完成一笔1.5亿美元的借款,该笔借款的利息为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向上浮动300个点。


10月19日,乐视在美国旧金山召开有史以来最具声势的发布会,仅从国内就包机运去了400多家媒体(含自媒体)。有意思的是,这场被寄以厚望的发布会,不仅没有刺激乐视股价上涨,还出现了小幅下跌。止于11月4日,乐视网股价已跌至39.71元,总市值786.93亿元。11月7日,乐视网开盘大跌超过5个百分点。


乐视这么多产业板块何时实现盈利?这是个太难回答的问题,以至于在7月份的一个会议上,贾跃亭说,“未来三五年乃至十年内,乐视都不会把盈利当成最重要的目标。”显然,这是没有盈利把握之下的表态。


而这一切,都缘于乐视的“生态”理念。就像雷军被贴上“飞猪”标签一样,贾跃亭被贴上了“生态”的标签。为了和小米的生态形成区隔,贾跃亭甚至创造了一个拗口的概念——“生态化反”。“生态”已成当今中国社会最时髦的概念,应该把贾跃亭称为“生态化反之父”。不幸的是,生态正在成为一个垃圾桶,什么相关不相关的垃圾都可以往里丢。


过去,我们把企业布局没有章法、主业优势不明显称为不相关多元化。自从有了“生态”这个动听的名字,不相关多元化一下子变得时髦而且理直气壮起来。


不过,这一中国专属概念,并未被发达国家接受。事实上,乐视进入美国市场输出的恰恰是这个自鸣得意的生态模式,于是,风险随之而来。



乐视的风险




乐视的风险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有八大风险。


第一,诚信风险高


我把不诚信列为乐视第一大风险,这可能出乎许多人意料。在中国,不诚信,爱撒谎,大不了品行有瑕疵,无碍大局,甚至有人誉之为“识时务”,但是,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不诚信是最大的道德缺陷。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契约经济。契约是什么?是承诺的就要做到,是尊重事实真相。但是在乐视,浮夸式宣传随处可见。举个例子,某调查机构(实有合作关系)“调查”出乐视超级电视9月份销量93.9万台,超出第二名33万台,月度销量第一。数据的真实性本来就让人怀疑,经过一番改头换面之后竟然就变成了“乐视超级电视中国销量第一”。


事实是,2015年乐视彩电销量仅有300万台,同期中国五大彩电品牌TCL、创维、海信、长虹、康佳,彩电销量都在800万台以上,其中前三名销量都在1400万台以上。即使2016年乐视彩电销量600万台,也跻身不了行业前五。


事实上,乐视电视一问世即伴随着不诚信。2013年乐视电视首次发布会清清楚楚写着“乐视与夏普合作”几个大字,结果被夏普否认参与乐视电视研发。被打脸的乐视迅即做出反声明:“乐视不会也不屑于跟没有智能电视研发能力,不敢拥抱变化,阻碍技术革新和产业进步的守旧派进行任何研发合作。”


屡屡失信的代价是什么?是你以后再说什么没人信你,最终吃亏的是你自己。我们小学课本上“狼来了”的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失信会被记入个人征信记录,以后干什么事都麻烦,寸步难行。


这正是我担心乐视走出国际化的最大短板之一,以国内行事风格操作国际市场,失败几乎是百分之百,此前中国企业已经无数次上演类似一幕。


日渐融入世界的中国企业,必须学会尊重国际游戏规则,而不是独立于国际规则之外。必须承认,中国企业还没有资格制定国际规则。学会尊重事实,建立诚信形象,应该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第一课。


第二,美国风险大


单独把乐视启动美国战略拎出来说,在我看来,乐视这一步迈得太大了,甚至有可能成为它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美国是全球门槛最高的市场,当然是最难打的市场。我们看,海尔苦心经营美国市场超过17年,最后仍然选择通过收购GEA曲线占领美国。因为这个市场的门槛太高了,不是你想得,想得就能得。


其次,乐视的行事风格和经营模式,与美国这个市场成熟、法制完备的国家崇尚的企业文化与经营模式均大相径庭。你看,乐视10月19日在美国召开发布会,美国主流媒体基本上就不怎么关注它(因为它们都在关注美国大选),有关注到的美国媒体称,乐视的发布会“带着浓郁的电视购物广告气息”。


再则,乐视在尚未培育出国内主业优势之前即贸然启动国际市场,且从全球最难啃的美国市场下手,这是典型的“大跃进”心态。


第三,主业优势不明显


我们上面已经分析过,到目前为止,除了乐视网表现差强人意(对于乐视网的业绩表现,业内人士有不同看法),其他产业均处于培育过程中。站在乐视生态视野下观察乐视,你会发现乐视主业不清晰,未形成强大造血、供血能力。此时,乐视最应该做的事是进一步提升、强化主业优势,而不是进入更多产业领域,因为你进入的产业领域越多,你需要管理的环节越多,环节越多越容易出现系统性风险,这就是常说的多米诺骨牌原理。


第四,重营销,轻技术


我们把企业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营销主导型企业,这类企业对营销手段的依赖度非常大,企业发展过程中营销的贡献最大。中国多数企业属于这个类型。另一类是技术主导型企业,这类企业侧重于技术和产品,企业发展过程中技术贡献最大。大多世界著名科技企业都属于这个类型,比如苹果、特斯拉、华为等。


显然,乐视属于典型的营销主导型企业,这是它被戏称为“发布会公司”、“PPT公司”的原因。


营销主导型企业的最大特点是前期跑得快,后期跑不动,因为它缺乏来自技术和产品层面的有力支撑,毕竟花式营销不可能一直玩下去;技术主导型企业恰恰相反,前期发展慢,越往后发展越快,因为它的技术竞争力慢慢培育起来了,这叫天道酬勤。华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为什么乐视不能做一个技术型公司呢?我相信贾跃亭也有此希望,但是,技术不是你想有,想有就能有,它需要你付出巨大的研发成本、人才成本,以及巨大的时间成本,它需要你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而且你默默无闻地干上十年、八年,也不能确保成功。这对于崇尚“无快不破”的中国新兴互联网公司来说,几乎是难以容忍的,它们期待的是一夜暴富。


现在大家一说到华为就觉得它太厉害了,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请不要忘了,在过去长达20年的时间里,华为都是一个低调的、沉迷于技术研发的企业。


第五,极度迷恋营销


迷恋营销和轻视技术,实际上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缺乏像华为、大疆那样拿得出手的技术与产品背景之下,乐视要想建立与众不同的企业形象,似乎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营销。


所以我们看到,乐视的官方PPT总是充满了“颠覆”这个字眼:“乐视颠覆传统彩电行业”,“乐视汽车颠覆传统汽车行业”,“乐视颠覆美国互联网生活”,“乐视无颠覆不出手”……真相是,乐视已推广上市的产品,至今无一件配得上“颠覆”二字,也许它有一定的创新,但是距离颠覆隔着一个万里长征。事实上,乐视并不被认为是一家科技型公司,中国敢于喊出“颠覆”口号的公司很多,真正配得上“科技”二字的少之又少。


第六,来自国际企业的狙击与反倾销


乐视在国内搅动一池春水,走向国际市场还能呼风唤雨吗?很难。事实上,乐视把国内那套营销策略及商业模式复制到国际市场,不仅困难重重,而且风险极高。


乐视官方对企业优势的自定义是“硬件+软件”,客观地讲,乐视那点硬件优势放在美国这个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的国家,根本就拿不出手;其内容优势对于美国消费者来说,同样难以接受,毕竟这是一个迥异于中国文化与价值观的市场。因此,把乐视模式生硬地复制到美国市场,是非常危险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乐视官方常以“电视低于成本价400元销售”作为卖点宣传,藉以向消费者套近乎,殊不知,如此宣传在发达国家几乎等同于主动告诉别人“我在向你倾销产品”,乐视说它要把乐视模式复制到美国,单这条就足以把自己关在美国大门之外,美国人可不听你解释什么新盈利模式。


而且,乐视充满挑衅的行为很容易招致它成为外国竞争对手的靶子。在10月19日的美国发布会上,贾跃亭直截了当地称:乐视的七大生态就要要挑战苹果的封闭模式,取代三星在全球的地位。这等于勾着中指对人家说,“来啊,收拾我啊”。


忍不住多说几句,中国企业至今没有掌握国际市场游戏规则,进入海外市场总是以“破坏者”、“挑衅者”(乐视动辄就说“颠覆”)角色形象出现,以为这招能把人吓倒,殊不知这是一个危险动作。中国企业应该学会以“建设者”、“贡献者”形象出现在海外市场,告诉人家我是来为你们做贡献的,不是来破坏秩序的。


大家试想一下,假如有一家不知名的印度公司来中国,勾着中指说它是来挑战华为、美的的,你会以友善的态度对待它吗?


无怪乎Reticle Research创始人、首席分析师,FastCompany专栏作家Ross Rubin评价乐视说:“记不起有哪家希望进入美国市场的公司,是带着这样一系列充满攻击性的产品和服务定位出现的。”


第七,媒体的态度


我们稍一留意便不难发现,虽然乐视的媒体公关力度一点也没有减少,但媒体对乐视的态度却在悄然发生变化,乐视说什么媒体(包括自媒体)信什么的时代已经结束。当然,这和乐视进入很多领域“只开花不结果”有关。


媒体态度的变化,会让普通消费者看到更多乐视企业真相,从而让乐视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严峻。


第八,不排除互联网领袖联手狙击乐视之可能


事实上,类似的事情已经在发生。今年4月份,一位华为高层针对乐视商业模式明确表示,“所谓商业模式创新,只解决方向问题,并不构成竞争门槛和护城河,是最低层次的创新。”


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旁敲侧击地称:“硬件免费不可行”。


阿里巴巴高层也表示,应该“向非互联网企业表达足够的敬意”。


我文章开头讲过,这段时间“话题女王”董明珠的出镜率一点也不比贾跃亭低,董的最大特点是放炮,一旦格力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势必与乐视形成正面碰撞,两个“老子天下第一”的人,会上演什么样的精彩大戏?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崇尚“99%的人不看好才有可能颠覆”的贾跃亭,真的能在险恶的舆论环境独善其身吗?


这三年,乐视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路上一路狂飙。昨天,贾跃亭终于把他的脚点在了刹车上。问题是,乐视会因为贾跃亭这一脚而驶上安全轨道吗?对于乐视来说,慢下来固然必要,更必要的恐怕还是:瘦身,并马上行动。


相关阅读

乐视,会崩盘吗?

来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编辑/郑小晏


昨天(11月6日)下午,网上开始流传乐视创始人贾跃亭在公司成立12周年之际发出全员信,网友将此称为“罪己诏”,因为贾跃亭承认乐视“蒙眼狂奔、烧钱追求规模扩张”,“后劲已经明显乏力”,并且,“我和公司管理层将为此承担责任。即日起,我自愿永远只领取公司1元年薪”。


随后,贾跃亭接受腾讯科技专访,再次就乐视的现状进行了说明。自11月2日起,乐视网(SZ.300104)股价自44.33元跌至今日收盘价37.85元,短短几天内,蒸发市值128.31亿元,至今市值仍达750亿。作为一家市值750亿的公司,乐视会因现金流断裂而倒掉吗?是否应该坚持“造车计划”?这是一次战略失误,还是一场庞氏骗局?


01 认错:自愿永远只领取公司1元年薪


贾跃亭在昨天下午的公开信中,主要透露了几点信息,主线还是钱。原文5000余字,岛君归纳了以下8点。


1、首先汇报成绩:“上市公司乐视网前三季度营收168亿,较去年实现翻倍增长。”“非上市公司体系LeEco营收翻倍增长。”“乐视汽车10.8亿美元首轮融资已经完成,再加上此前投入的自有资金,已能基本满足汽车生态需求,自此不再需要我个人和LeEco的资金支持。”


2、上周,网传乐视拖欠供应商100多亿元款项,已经被拒绝供货。贾在公开信中回应说:“近几个月以来,供应链压力骤增,再加上一贯伴随LeEco发展的资金问题,导致供应紧张,对手机业务持续发展造成极大影响。”这意识着,之前拖欠供应商款项的消息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假消息。在银行业务员眼中,最忌讳的是客户拿短期贷款去投资长期项目,这意味着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坏账。而在乐视这里,很可能是把乐视手机的短期营运资金,挪用到了造汽车上这种长期投资的研发上。


3、承认融资能力跟不上战略。“我们蒙眼狂奔、烧钱追求规模扩张的同时,全球化战线一下子拉得过长。相对应的是我们的资金和资源其实非常有限。一方面乐视汽车前期投入巨大,陆续花掉100多亿的自有资金,直接导致我个人对LeEco的资金支持不足;另一方面我们的融资能力不强,方式单一、资本结构不合理,外部融资规模难以满足快速放大的资金需求。”乐视融资能力强不强?钛媒体和向小田作了分析,结论是,乐视的直接、间接募资额已接近千亿元,恐怕在国内仅次于滴滴出行了。但是,跟不上战略也是真的。乐视投资的新能源汽车,特斯拉也曾因融资问题止步不前,吉利、大众等国内外汽车制造巨头也还在探索阶段,离成为主流还有距离,巨大的研发和制造投入需求,让人不禁为贾跃亭的梦想捏一把汗。


4、资金方面能省则省,停止烧钱扩张。“我自愿永远只领取公司1元年薪。”以前,“我们只能烧钱来补贴用户,迅速做大用户规模。”现在,“LeEco旗下各子生态将从烧钱扩张,转向做深做透市场;从独立快速奔跑转向组织间真正化反、主动跨界创新、聚焦生态价值创造;从粗放经营转向价值挖掘和提升,快速、极致、高效服务高价值规模用户人群。”“精简开支、强化成本管控意识和经营意识,保证生态经营性现金流为正并快速增长。”


5、对供应商示好,也许也暗含着不要催债,请多包容的期待。“立即着手优化供应链,与上下游厂商结成生态伙伴,不让任何一个伙伴在与乐视的合作中受到伤害,超值回报每一位供应商这一路对我们的信任与帮助。”


6、对股东示好,以后会亲自管乐视网,期待股价继续涨。“我一直主张把成熟的、进入利润增长期的业务放到上市公司里,这才是对股东负责的态度;把尚处在早期培育中的业务先放在非上市公司LeEco体系内孵化。待时机成熟且满足政策要求的前提下,再考虑优先将其与上市公司进行整合。就像我们的乐视影业,这几年已经成为国内成绩最优异的民营电影公司之一,我们认为它最符合广大投资人利益,所以全力推动它注入到乐视网内。”“新阶段,我会对上市公司乐视网投入更多精力,加速几个优势板块的发力。”


7、强调“战略决定组织,组织决定成败”,所以要调整组织结构。“我将对公司管理层提出更高要求:要以经营为导向、以协同化反为己任、充分投入、勇于担当、以合伙人精神和责任感和创造奇迹的主动性为员工做出表率。同时,对不合格的高管要坚决清除出队伍。”“随后,人力资源部会正式公布具体的生态型组织架构进化方案。”


8、强调乐视12岁了,回顾光辉的成长史,勉励大家今天的困难可以走过,“涅槃重生”。


八年前,乐视影业前身、乐视娱乐公司成立。

六年前,乐视网成功登陆A股创业板。

四年前,乐视进军智能硬件产业,形成“平台+内容+硬件+软件+应用”生态体系。

三年前:“SEE计划”在美国加州启动;SEE计划,即Super EV Ecosystem,超级电动生态系统。

一年前:乐视超级手机正式推出,并购易到、入股酷派、入股TCL。


02 辩解:99%的人都不看好的事才是伟大的事


贾跃亭接受腾讯科技专访的全文(于11月6日21:05发布在腾讯网)近2万字,岛君最关心的有两个问题:一是之前的融资花哪里了,将来怎么融资;二是还要不要继续造车。


先说乐视对汽车投资规模的估计:“如果按传统的方法论来看,汽车厂商要做到年产销300万辆的规模需要1000亿到1500亿的投资。中国汽车行业单一品牌最大销量是200万辆,是上海通用和上海大众,而这两个品牌的一把手现在都已经加入乐视。他们对这个情况非常了解。但即使是用乐视的新模式来做至少也得400亿到500亿,这个数字在当时几乎就是天文数字。”


这么大的投资,三年前的乐视作为一家销售额只有几十亿的公司,怎么敢做造车的决策?贾跃亭说:“当时决策就在这里(乐视大厦贾跃亭办公室),我坐在这儿,我们有十来个核心高管,大部分都反对。那天雾霾就像昨天、前天一样。我说大家看窗外,如果我们乐视去做了,如果5-10年后满北京城都跑的是电动汽车,雾霾至少能降一半或者40%。即使乐视做车可能把我们拖死了,甚至把上市公司拖死了,我们叫万劫不复,但是其实只要乐视做了这件事,我认为在中国就能极大地推动这个产业的发展。因为最起码我们算是举了一面很重要的旗帜,能够吸引很多的从业者加入到这个电动智能造车的大潮当中。所以,使命感还是非常重要的。”


抱着这种使命感做了决定,那资金怎么办?贾跃亭说:“回到资金方面,我的自我反思之一是,我一直认为资金不是问题,只要你把战略足够地前瞻、足够的领先,产品足够颠覆,有足够的用户价值,只要你的组织能力足够强,只要能把事做出来,资金自然会追随而来的。这是我这些年来的感觉和经验。”


事实上,自2015年1月起,乐视网股票开启了十倍暴涨模式。而根据钛媒体和资深财经专栏作家向小田的测算:乐视网上市公司总计直接融资总额超过100亿,而待实施的还有118亿;贾跃亭通过股票质押从市场上融的资金没有一百亿也有六七十亿了;乐视生态子公司在一级市场的直接融资不完全统计,总计金额也在大概200亿人民币左右;贾跃亭个人和关联公司,为上市公司乐视网做了大量担保,大部分担保在2016年已经到期,或者即将到期,除了极少数一两笔在2017年底,其余都在2017年上半年要偿还完毕,这部分融资已经接近400亿元;再加上子公司股权被出质的情况,直接、间接募资额已接近千亿元级别了,数据说话,要说乐视不擅长融资和资本运作,恐怕是很难有说服力的。当然这其中不少有抵押质押、也有对赌,所以隐含的间接债务风险也相当高。


目前乐视汽车的资金短期内够用吗?贾跃亭回答:“说实在的,乐视汽车资金比较紧张,我个人在汽车生态内投了100多亿,都是我个人的钱,包括这次融资的钱,加起来已经一百五六十亿。汽车资金需求最大的是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研发。乐视在美国1000多人的研发队伍,每个月整个的人工成本在2000万美金左右,一年的研发有两三亿美金。第二部分是整个设备的采购和零部件的采购,BetaCar需要大量的设备。第三部分是工厂的资金。这三块资金加起来需求量非常大,只不过乐视的模式只需要传统模式三分之一或者一半的钱就够用,因为我们都是提前预售的,不像传统的车都是造出来之后才铺下去。所以,的确在汽车当中投入了大量资金,如果把汽车生态里投入的100多亿拿一半放到LeEco Global都不会出现今天的这种状况。”


面对现金流的困难,他仍然坚持乐视的战略:“乐视这种战略非常与众不同,甚至说非常异类,也就是我总说的那句话——99%的人都不看好的事才是伟大的事。如果过早地融资,战略方向就不在我们手里掌控了,可能逐步又回归到平庸的公司。乐视的理念就是要么成就伟大,要么走向死亡,我们不愿意做一个平庸的公司。来乐视的很多人也是认同这种观点的,否则也不会来这么困难的一个公司。”“大家也知道乐视就是我的生命,乐视死了我要那财富也没有任何意义,我活着也没有任何意义。”“现在汽车资金紧张、LeEco Global资金也紧张。汽车的资金问题现在正在全力解决当中,当越来越多的人去美国看完之后,就会愿意为这个梦想买单。所以,乐视汽车的资金问题应该很快能解决。”


我们将时间拨到半个多月前:美国时间10月19日,国内互联网公司乐视在美国旧金山艺术宫打造了其创办以来以来最昂贵的一场发布会,吹响其全力进军美国市场的号角。乐视透露“已于4月20日亮相的LeSEE概念车的升级版本LeSEE PRO已经研发完成”。但是,“由于运输车在途中发生一场意外的交通事故,LeSEE PRO未能赶到发布会现场。”一路小跑上台的贾跃亭,遗憾未能如计划乘坐无人驾驶的LeSEE PRO登场。坊间据此认为:愿景很美好的无人车如同皇帝的新衣一般,普通人看不到;贾跃亭的故事讲不圆了,投资人不再买账了,等待乐视的将是股价的大跌。


让雾霾减少的初心是美好的,但为什么是乐视?贾跃亭说:“很多人说乐视造车是有病,因为和视频生态没任何关系,谁在汽车里看视频,其实这表明他对乐视的了解还是比较浅的,还是停留在视频网站的层面。乐视这几年积累了大量的技术、资源能力,恰恰代表了汽车未来的核心能力,这也是我们三年前为什么敢孤注一掷进入汽车。乐视未来推出的汽车IT能力绝对是最强的,在世界上都是用最好的芯片,我们用高通的芯片,汽车厂商绝不会想到是用高通的芯片。汽车的芯片更多是控制电子电器的部分,没考虑汽车是一个互联网设备,没考虑汽车是一个智能设备,但我们把这种技术能力带进来之后,会发现汽车的计算能力太强了,比特斯拉的计算能力也强很多,这种能力对汽车未来的帮助会非常大。”岛君看完相关几段描述,仍然感到迷茫。


03 质疑:是赌局,还是骗局?


钛媒体创始人赵何娟指出:乐视如果真有国际化决心,复制乐视模式,首先应该从美国的国际版权开始买。因为至少在中国看到所有乐视模式成功的核心基础都在于内容。为什么要从汽车开始切入国际化?曾经,他们的计划是成立乐视全球,乐视控股(全球)要在美国去融资到美国去上市。但显然贾跃亭一年内把100亿自有资金花完了,也没有得到国际资本的认可,没有美国大资本愿意接。但是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结果是,在国内通过A股质押,通过借款,通过A股套现等等,贾跃亭在国内的资金,的确是完成了外移。当然,至于为什么非要资本外移,除了贾跃亭所谓的“国际化”理想,这中间又有什么别的利益诉求和关系,就难以查实了。


商业人物创始人迟宇宙则认为,贾跃亭面对的是一场赌局。在文章中,迟宇宙举了一个港剧人物来作说明:叶荣添屌丝逆袭,成为了商业大佬后,有了一个梦想。他想建一座无烟城。当他年老的时候,他实现了他的梦想。如果无烟城根本没有建起来呢?他就是一个失败的小混混,在一个成王败寇的世界里,他就是寇。今天的乐视贾跃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就像叶荣添曾经所面临的生死困境一样。乐视缺钱,缺PPT,还缺业绩,唯一不缺的是质疑。依照贾跃亭的设计,“生态化反”一旦成功,乐视将创造出一个伟大的未来。然而,乐视缺钱,缺很多很多钱。


于是,乐视被拿来与德隆相提并论,甚至与去年此时倒掉的e租宝相提并论,认为这是一场骗局。对乐视还比较看好的声音也认为:不好好做乐视网、体育和手机,做什么汽车呢?及时止损,一切都来得及。认为“要么成就伟大,要么走向死亡,我们不愿意做一个平庸的公司”的贾跃亭,会怎么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