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大师 |教师节华工校友追忆三十多年前的恩师刘振群
■ 刘振群教授在实验室。刘教授是我国陶瓷技术泰斗、硅酸盐工业窑炉热工专家,在华南理工大学任教四十多年,期间担任校长近10年。曾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获中国陶瓷行业“终身成就奖”。
日前,校友会秘书处收到我校济南校友会会长、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1977级校友车纯滨的来稿,他在文章中深情回忆了三十多年前听刘振群教授讲课的情景。正道是,相别日渐长,师恩永难忘。尽管刘教授已去世多年,但他的音容笑貌与大师风采依然留在学子心中。恰逢教师节,我们谨将此文与广大华工校友分享,并祝所有老师节日快乐!
大学一二年级上基础课时,大抵都是讲师们来上课,助教辅导。上专业课时,有几位教授来给我们讲过课,多数课程还是讲师们授课。彼时,每个系里面只有几位教授,教授们的年龄多数都在50岁上下,40多岁的教授就是很年轻的了。不像现在的大学里,三十来岁的教授俯拾皆是。
▲ 本文作者车纯滨校友在校门前留影
五六年前,我主持搞一项生态保护规划,多次请一些专家教授座谈论证。坐下来一介绍,嗨呀,几乎人人都是博士,不是博士,就是博导。那几年每年毕业的博士生数量约等于我们上大学时本科生的五分之一。可以想象,高校里的教授数量也肯定是大大增加了。在我们读大学的时候,教授很少,听到教授讲课也是不容易的。我记得有三四名教授给我们上过课。印象最深刻的,是刘振群教授。
▲ 刘振群教授
刘振群教授主攻硅酸盐工业窑炉,是国内同行业的知名专家,被誉为我国陶瓷技术泰斗。刘教授的经历有些传奇色彩,当时听老师们讲,刘老师由于在学术上有突出贡献,39岁就晋升为教授了(今天三十来岁的教授也并不罕见,彼时却是寥若晨星)。当年,前苏联的一位窑炉热工专家到我国来讲学,刘教授发现苏联专家把一处热工公式推导错了,就去找那位专家商榷。那苏联专家根本没有把中国的教授放在眼里,甚至不想理睬刘教授提出的问题。但是,刘振群教授把自己推导的材料递上去,说请专家指教。苏联专家仔细看了刘教授的推导材料,最后服气了,说想不到中国还有如此学问高深的教授。这件事,我们听好几位老师说起过,应该是绝无虚假。
上热功课期间,老师带领我们参观过刘振群教授主持设计的工业隧道窑炉热工模型,说这是国内首创的窑炉热工模型,国际上也没有先例。工业窑炉这种玩意,说简单也简单,有经验的老师傅不用图纸也能造出一座来;说复杂就很复杂,窑炉里面的火焰以及热气流强度、走向等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很多计算公式都是依靠经验推断出来的。刘教授主持设计的那座窑炉热工模型,可以直观形象地进行观察,检测出研究设计所需要的数据,那是研究设计工作的根基。
▲ 刘振群教授(左一)在工厂指导技术人员
大三期间,上工业窑炉热工基础知识时,刘振群教授来给我们讲过课,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我们班与水泥七七的一次和堂课。1号楼一间偌大的教室里座无虚席,刘教授来上课了,同学们纷纷向尊敬的刘老师行注目礼。教授衣着朴素,脸上带着亲切的笑容。他把带来的教材和参考资料放到教桌上,然后用洪亮的声音向我们问好。随后他说,今天我们推导一个工业窑炉常用的热力学定理,几乎所有的窑炉设计都要用到这个定理。大家都在使用这个定理,学过这门热功课人也都知道这个定理的推导过程。但是,这个定理式是怎么来的呢?今天,我们不按照教材上的方法来推导这个定理,而是按照当初我们是怎么研究出这个定理的思路来学习这个定理。我们从当初窑炉设计的需求开始……
教室里寂然无声,除了刘教授循循善诱的讲课之声,就是同学们记笔记的声音。我们的精力高度集中,认真聆听刘教授的每一句话,生怕漏掉了什么。我们上别的课时,有老师怪同学们不认真听讲,课堂秩序不好。学生不遵守秩序固然有错,除了学生不自觉遵守纪律的原因,老师讲课的水平是不是也需要提高呢?
这两堂课,中间没有休息,刘教授自己擦了两次黑板,整整书写了三个板面。刘教授的理论推导非常严谨,不是按照教材上的常规顺序推导,而是按照最初研究这项理论时的思路进行推导。听到最后,我们豁然开朗,原来如此啊!
▲ 刘振群教授指导学生做实验
这堂课,我们亲耳聆听了大师的教诲,亲眼目睹了大师的风采,受益良多。我们不仅学会了书本上那个很有用的定理,还知晓了这个定理当初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这才是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韩愈《师说》上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当今的老师,传道授业时多,解惑时少。我们的大师,不但向我们传道授业,而且主动给我们解惑。
大三下学期,我们到佛山市石湾几家陶瓷厂去参观各种窑炉,并进行热工测定实习。刘振群教授赶去佛山,对我们进行现场指导。(在我的记忆中,我们毕业实习时,陈建邦副教授曾带着我们到过工厂,不记得有别的教授带我们实习过。刘振群教授当时是知名教授,但他仍亲自到现场指导我们实习,对学生很负责任。)在石湾,刘教授给我们做了“陶瓷工业窑炉的现代化”的专题报告,佛山市各个陶瓷生产厂的技术人员闻风而来,石湾耐酸瓷厂的礼堂里摩肩接踵、人满为患。刘教授面带笑容,侃侃而谈,清晰的思路和严谨的推论吸引着每一个听课者。当时,工业窑炉的现代化还是一个很新颖的课题,而且是一个方向性前瞻性的研究课题。今天看来,刘教授三十多年前对陶瓷工业窑炉的构想已经得以实现。
▲ 刘振群教授作报告
我记得,刘教授当时提出了陶瓷工业窑炉的现代化,就是要实现四化,要向“辊道化、煤气化、轻型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三十多年过去了,陶瓷工业窑炉的四化已经基本实现了。辊道化在建筑陶瓷行业已经普及;煤气化呢,原来烧煤烧油的窑炉都已经淘汰了,燃料代之以煤气或者天然气;自动化更不用说,随着电子、自动控制等先进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陶瓷工业窑炉的自动化水平都已经相当高了;轻型化方面,早年上百米长的大型隧道窑都已经淘汰,效率高能耗低的小型窑炉快速发展起来。
这就是大师。几十年前的构想一一得到实现。敢于做出大胆的设想和预言,那是因为大师心里有底气,那底气是基于丰富的学识和深邃的思考。
我们在校时,刘振群教授已经任华南工学院副院长(代院长),我们毕业后,刘振群教授担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达10年之久。这虽然是对大师个人学术水平、领导能力和人格魅力的肯定,却也让我们这些弟子们异常高兴,感觉我们所学的这个专业还是很有发展前景的。
文/车纯滨校友
图/车纯滨校友、刘亭亭女士提供
编辑/校友会秘书处 黄竞妍
互动话题
哪位大学老师让你至今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