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版“维也纳童声合唱团”诞生记(上)——松禾成长关爱公益基金会纪实

光明网深圳讯 松禾成长关爱基金会 2024-01-13

(转载自光明网)

记者严圣禾 通讯员扶庆 责任编辑:杨煜


     

 2016年9月,“飞越彩虹民族文化传承保护项目”获得“鹏城慈善典范项目奖”,这是深圳市为进一步营造社会各界支持慈善、参与慈善的良好社会氛围,而专门设立的奖项。

中国版“维也纳童声合唱团”诞生记

  2016年7月,位于昆明的云南艺术学院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从藏族、苗族、壮族到拉祜族、傈僳族等,来自全国14个少数名族的16支童声合唱团,欢聚一堂。多民族的文化、多民族的风情,给现场观众带来了与无与伦比的视听感受。

 这场特殊的音乐会,最初的缘起,是9年前的另一场演唱会。

  9年前,松禾资本创始合伙人罗飞和一群北大校友,听了一场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的演唱会。当时,被天籁般的歌声所震撼的他突发奇想:“能不能在中国也组建这样的一支童声合唱团?”

 随后,用了9年时间,从个人兴趣进化到到组织运营,从单纯把欠发达地区民族孩子带出来搞场表演,发展到上规模、成建制、有体系,从一个萌芽,成长为参天大树……如今,松禾成长关爱基金会成立的“飞越彩虹民族童声合唱团”,已经拥有19个民族参与的24个合唱团,合唱团以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民族经典歌舞及6到12周岁在校儿童为核心元素,展示少数民族文化的阳光、多彩和独特性。

 不过,从无到有,中国版“维也纳童声合唱团”一路走来,并不容易。

 

给断代的原生态传承架桥


 万事开头难。对于一件毫无基础的是来说,更是如此。

 少数民族的艺术天赋虽然与生俱来,但是这些才华,大多存在于未经组织的原生态群体中。

 因此,为了寻找这些民族艺术的传唱者,松禾成长关爱基金会用了最简单的办法:把人员布撒到广袤的少数民族地区,走进大山走进村庄,去寻找当地的民族艺术传人。这其中,甚至包括农民、外出务工的农民工。

 

  有了这些已经成熟的传唱者,接下来,则是寻找传承者。毕竟,民间艺术传承,主要还是依靠师带徒。而近年来的现状是,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情况一直堪忧。

  于是,基金会找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当地教育系统,包括教育局和学校,推动民族音乐真正地走进校园,走进课堂。

  松禾成长关爱基金会秘书长王芳说,几年时间里,她走遍了中国的边疆省市,和维吾尔、塔吉克、藏、傈僳、纳西、鄂温克等民族的乡村教师及大山里的孩子们一起歌唱。

  但是,这种“民族艺术传人+学校师资系统”的方式,并不足以解决民族文化传承的现实问题。

“虽然他们的音乐天赋普遍很高,但是视野、理念、方法等方面,由于普遍缺乏专业的训练而欠缺较大。”王芳说。

  比如,傈僳族的王永刚老师,一上舞台就光芒万丈。但是,一到基金会组织的师资培训时,他就找不到人影,甚至不接电话。每次问起他来,王永刚便顾左右而言他,支吾过去。



(傈僳族王永刚老师)


  后来,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和王永刚熟悉了之后,他才说明了问题所在。原来,他从来没有接受过音乐专业训练,看不懂五线谱,听不懂培训的内容,但之前一直不好意思说。

  因此,在这套体系中,民族艺术传人和学校音乐老师的专业程度越来越成为项目深入开展的瓶颈。

 在大山里放歌,传统的模仿式传帮带或许可以,但是,要让这些久居深山的艺术走上大众舞台,还需要专业化的打磨和训练。

 于是,松禾成长关爱基金会找到了全国乃至全球许多志同道合的音乐专家,为民族艺术传人和音乐老师提供专业的师资培训,协助他们拓展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中国音乐音乐家协会会员、担任过汕头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的赵晓爱教授,就是从当志愿者开始,逐步加深对基金会的认识,如今成为基金会的专职艺术总监,从一名培训师切入,演变为艺术专家团队的组织者。

 云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省委宣传部文艺创作中心专家、云南艺术学院教授刘晓耕说:“外界支持、音乐专家、民族老师、民间艺人围绕在基金会周围,搭建起了传承人和被传承人之间的桥梁。传承人想教、能教、会教,小孩子想学、能学,这种传承模式是真正可持续的。”

从最初欣赏童声的角度出发,到如今已多元民族文化保护为核心价值,这个经过九年实践、完善的传承体系,如今越来越强大。”王芳说。




如何跨越“疲惫期”

    事后看,这一过程看似顺理成章,但其过程却颇多波折。

 王芳接手基金会的具体工作后,第一个横亘在她面前的难题就是:经过5年,项目发展遇到瓶颈,从工作人员到老师都开始进入疲倦期,老师倦怠缺课、孩子歌唱能力不进步反而退步的情况屡见。有爱心同盟不无苦恼地说:怎么现在合唱团唱的歌,跟5年前一样,还不如以前唱的好。

 
(基金会现任秘书长王芳)


  为让民族音乐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基金会坚持每月给他们发补贴,通过持续资助民族音乐老师,让他们更加热爱和坚持这份事业。显然,仅仅靠金钱,是不可能让音乐老师把民族文化传承看作自己的事业。

  问题出在哪儿呢?

  一天,王芳在办公室无意间听到基金会的一名工作人员打电话:“喂,是某某老师么?哦,我是松禾基金会的。你最近去学校给孩子上课了么?没去啊!为什么不去啊?你要去啊!你不去怎么行呢?”

  在商业机构供职过多年的王芳一听,就找到了症结所在:基金会的工作人员缺乏沟通经验和技巧,没有真正融入慈善公益,和服务对象真心地交朋友。

“一定要和民族地区的老师们、艺人们成为朋友,这是开展所有工作的前提。”王芳随后反复给同事们灌输,“如果不是抱着交心的心态,这项事业是无法继续的。”

  这和艺术总监赵晓爱教授的思路不谋而合,同事们在与民族地区乡村小学老师交流彻底改变了姿态、方法,真正尊重,真正讲心。

  王永刚的问题,也是在王芳的理念推进一年多后,和基金会的工作人员有了信任,王永刚才愿意和盘托出。

  找到“病因”后,基金会就开始对症下药:根据民族老师的接受程度“因材施教”,给他们开小灶补习……

  去年,王永刚跑来和王芳说:“我这段时间一直在琢磨改变一下教学生的方法。”

  “王永刚的这句话让我非常感动。他是傈僳族童声合唱团的领头羊,从一度想放弃补贴、离开合唱团,到现在成天琢磨着怎么给学生上好课,”王芳说,“这就是交心的力量。”

(未完待续)












捐赠帐户:深圳市松禾成长关爱基金会

捐赠账号:755923795510902

开户银行:中国招商银行广东省深圳市深南中路支行

————————————————————

发现 分享 传递 以童声合唱传递民族文化之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版“维也纳童声合唱团”诞生记(上)——松禾成长关爱公益基金会纪实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