吓人技术首发荣耀新机,华为双品牌战略效应持续叠加?
6月6日荣耀新机发布会上,看着首次参加的余承东却率先登台,难免感觉有些意外。而在他揭秘吓人技术之前,一番豪言再次令外界看到了华为的野心:2018年华为+荣耀双品牌的销量将突破2亿台,并且中国市场份额预计超过30%,在未来预计这一数字将变成40%。
显然,稳居全球第三、接近第二的位置,给了华为超越苹果充足的信心,而在这一目标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荣耀,也随之迎来新的突破,尤其是技术上。比如这次被余承东称之为“给安卓系统带来前所未有超越”的GPU Turbo,可令手机的图形处理效率最高提升60%,同时将SoC能耗最高降低30%。
GPU Turbo是在系统底层对图形处理框架进行重构、实现软硬件协同的关键技术突破,而这一技术首发荣耀新机,似乎也别有深意,是双品牌战略优势持续扩大,还是荣耀冲击更高端的技术力证?
荣耀正在率先掀起互联网手机的技术竞争?
在华为终端体系中,荣耀确实一直是新技术采用的先行者。从双摄、2.5D玻璃机身到3D全面极光玻璃,虽然体验改进,但大多偏向硬件层面的局部创新,而GPU Turbo则致力于安卓系统底层构架的图形处理,一旦技术日臻成熟,可能意味着未来智能手机即便在配置一般的情况下,也能发挥出强劲的性能。
这种适用性广的革命性技术,首发荣耀新机,确实令人颇感意外。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华为对荣耀寄予了更高的期待,以及对双品牌战略实行的认可。
自2013年底成立,荣耀就一直共享华为的技术积累,前两年优秀的市场表现,令华为下定决心正式进行双品牌运作。时至今日GPU Turbo首发荣耀,虽说是双品牌携手共进的一贯作风,可将这项技术首先落地于荣耀,直接说明华为意在进一步放大双品牌的战略优势,而余承东首次在荣耀手机发布会与赵明联手发布,显然也是认可并满意荣耀手机独立品牌发展。
同时,对荣耀而言,在打败小米、成为互联网手机第一品牌之后,它也不得不面临更深层次的突破,这时产品端的重大技术革新,可能就是达到新高度的唯一出路。从这个角度看,GPU Turbo首发或许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华为对荣耀的技术支持还将继续倾斜。
抛开首发深意,放大到整个互联网手机行业来讲,以荣耀的领先地位推测,多重技术加码之后,荣耀是否会掀起互联网手机的技术战争,也成了一个现实性问题。只不过,互联网手机真的走过了性价比比拼的阶段吗?
我们看到,一些主攻线下渠道的品牌,开始以简配低价切入互联网手机,而小米依旧在靠红米拉动整体销量,性价比和互联网营销似乎依旧占据主流。但是从行业发展趋向看,互联网手机也在急切追求品牌升级,在这点上,荣耀无疑走在最前端。
去年618电商大促数据显示,3000元以上的定价打碎了过去用户对于国产互联网手机的传统认知,手机电商渠道已经慢慢告别过去的粗暴型降价模式。比如,定价接近3000元的荣耀V9就获得了2000—2999价位段单品累计销量冠军。而GFK发布的《2017年中国手机市场消费趋势洞察报告》也佐证了这一点,报告显示,消费者购机正在摆脱性价比,向品质但不失个性的趋势迁徙。
总而言之,如果互联网手机开始陷入技术的单点竞赛,那么无论是有双品牌效应支撑,还是背靠华为强大的技术研发,荣耀的竞争力无疑是最强的。
为什么华为、荣耀的双品牌模式不可复制?
2017年上半年的手机销售数据出炉,市场调查机构GFK和赛诺的报告都显示,荣耀超过小米,成为互联网手机品牌第一。
多年前余承东的这个预言随着他出现在荣耀的发布会上已经成真,甚至高于预期。华为+荣耀双品牌的手机销量7年间实现了51倍的快速增长,2017年出货量达到1.53亿台,根据GFK数据显示,目前已稳居全球第三、接近第二位置。
其实除了华为、荣耀,国内手机厂商实行双品牌模式的不在少数,比如小米和红米、魅族和魅蓝。然而相比荣耀连年攀升的业绩状态,他们各自的双品牌战略效应可谓是差强人意,魅蓝正式独立后才不过一年时间,再次被并入魅族,而红米稳固低端手机市场,虽为小米抽身性价比漩涡提供了机会,可惜并没有如愿冲击中高端。
华为、荣耀并不是双品牌运营的首创者,可却成为这一战略唯一的胜出者。抛开荣耀本身较高的执行力不谈,成功原因在于真正实现了差异化运作和互补效应,而小米、魅族的双品牌更像是简单的业务分割。
作为两个独立的品牌,华为和荣耀用户群体的区分代表两种不同的定位,但这只是双品牌运营最基础的要求,更关键的是发展模式的差异化。华为手机重点拓展线下渠道、扩大品牌影响力,这种传统的运营模式更适合维持其原本在中高端领域的地位,而荣耀因为锁定的是年轻用户群体,借鉴互联网商业模式的轻资产、高效率,才能快速取胜。
两种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并驾齐驱,令双品牌同时聚拢了市场上最有消费能力和数量最为庞大的用户群体,由此无论是中国市场还是在全球市场,华为+荣耀的销量都在持续增长。
如果说小米、魅族在运营模式上或许还能模仿华为,但双品牌的互补效应得益于荣耀用户流向华为的闭环生态,这是其它任何手机品牌都不具备的核心优势。简单来讲,华为在国内的高端机定位越来越稳固,随着荣耀用户消费能力提升,在产生换机需求后他们的首选也有可能就是华为。这时候荣耀对这部分群体购机影响因素、行为习惯等数据的把控,其实就是在给华为搭建桥梁。
而反过来想,华为给予荣耀的则是优秀的技术基因。此次发布会上,余承东再次为荣耀的产品实力做了背书,现场发布华为公司的整体研发实力:截至2017年,10年间华为研发投入已达3940亿元,仅2017年研发投入就达104亿欧元,占营收的14.9%,超过苹果、位列全球研发投入排名第六位。
最开始的荣耀顶着华为的光环压力犹存,而如今已然成长为全球年轻人最爱的科技潮品。
独立运营的荣耀为何能够多次定义互联网手机?
从2013年荣耀品牌独立到双品牌战略确立,直至今日,其实荣耀发展路径和模式选择并不是一帆风顺。一开始,对于拥有同样技术、制造背景的两个手机品牌,荣耀模式的未来前景,是华为内部争议最大的焦点,而这也直接关系到如何处理内部资源、权力分配的核心问题。
在赵明接受采访、讲述双品牌战略成功之处时,他表示一个双品牌战略确立的必要性,在于有没有给第二品牌足够的授权,以及足够的成长空间和足够的试错。同时在面对与华为系列手机产生冲突时,品牌管理者的魄力也实属重要。
关于这点,余承东“让子弹飞一会儿”的态度,俨然给荣耀独立运营提供了最佳助力,而他与赵明的相互配合,也是双品牌战略走向成功的必要因素。可能正是有了这层保障,荣耀果断放弃华为的既有优势,开辟了一种完全差异化的模式,这才逐渐构建了荣耀独立运营的稳固基础。
荣耀的独立精神对外衍生,直接表现为超越小米对互联网手机的界定,凭借“质价比”在技术和市场上,打破消费者对互联网手机的固有认知。这背后产品和服务的过硬实力,所依赖的就是技术革新。
以AI手机为例,荣耀V10搭载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麒麟970,内置全新独立的NPU神经元网络单元,这是业内第一次在手机芯片中出现了专门用于人工智能方面计算的处理单元,领先行业至少半年。在其他互联网手机依然胶着于性价比的时候,荣耀意在引领技术风潮。
如果没有荣耀全面独立模式的探索,双品牌战略的结果恐怕也只是复制了华为的一个影子,荣耀的成功亦是华为的成功。
而对整个智能手机行业来讲,与其说荣耀的新技术吓人,还不如说是背后的双品牌战略令竞争者心惊。
歪道道,独立撰稿人,互联网与科技圈深度观察者。同名微信公众号:歪道道(wddtalk)。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