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宅家的第15天,让我带你去“寻找光明记忆”~


一座城市,因历史而积淀厚重与温暖;一方水土,因创新而充满活力与激情。
光明区是一块充满历史感的古地,陈仙姑的传说、公明醒狮、楼村麒麟、麦氏祠堂、白花碉楼、东宝中学等处处蕴涵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当我们回顾昨天的温情,是为了珍视今天的美好;我们钟情于今天的踏实创业,是为了实现明天梦想的腾飞。


《寻找光明记忆·楼村》、《寻找光明记忆·古旧建筑》、《余记·光明故事》三部纪录片纪录片重现了光明本土历史与传统文化,展现了老村落、老农场中的老建筑、老祠堂、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独具本土特色的传统文化项目,让我们深入了解光明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带来的魅力。




1


寻找光明记忆·楼村



☝点击图片纪录片在线看


楼村,除了是光明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社区,还曾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荔枝第一村”的称号。而在荔枝林深处发掘出的元代古窑,是深圳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瓷窑,也是广东省发现的第一个瓢形窑址。这里还有600年历史的麻石巷。雀巢古树,青瓦灰砖,木门石巷,和谐安详,楼村符合了大多数人心目中故乡的形象。

《寻找光明记忆·楼村》由地理与文化两条脉络全面展现楼村的独特风貌,从而多视角呈现出传统村落,记录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中,楼村人如何传承着千百年留下来的古屋、祖训家训、民俗活动,挖掘并记录了那些生活在古村落中鲜活而又平凡的人物故事。




2


寻找光明记忆·古旧建筑



点击图片纪录片在线


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具独特魅力的部分,是中华文化的标志和象征,姓氏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传统建筑物正逐渐缓慢消失。一块块石砖,一根根梁木,似乎都诉说着祠堂、家族的传承故事。

《寻找光明记忆·古旧建筑》记录了曾经是公明最有特色、最专业化的一条商业街--公明墟。长约300米的老式街道两侧临街店铺约有150间,为清朝和民国初期岭南传统风格的骑楼式商铺建筑。还有深圳市目前发现的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祠堂建筑之一的麦氏大宗祠,距今约530年,占地面积1133平方米,建筑面积938平方米。麦氏古墓群、黄氏大宗祠、德淳书室、遗爱陈公祠、梁氏宗祠、德贵曾公祠……纪录片通过不同机位实拍、航拍等多种手法全面展示祠堂整体布局以及砖、石、木三雕和楹联匾额等细节。




3


余记·光明故事



点击播放视频


光明现有越南归侨侨眷8000多人,他们虽已归国多年,但饮食生活习俗还是与本地人有所不同,多少还是保留着越南的饮食习惯。他们带来的特色服饰、美食以及风俗人情自然也成了光明历史文化记忆里不可或缺的部分。

《余记·光明故事》则讲述了“余记”创始人余雪萍,1979年从越南归国,祖上在越南生活了三代。回国后,余雪萍通过创业和弟弟一家共同打理的余记小店,专门做南侨肠粉、春卷等越南归侨特色美食。通过舌尖上的味道,寻找归侨心中的家乡记忆。




《寻找光明记忆》丛书

△《寻找光明记忆》丛书


《寻找光明记忆》丛书,为农场立史,为新城开篇,为深圳补遗,不但很好地保留了光明区飞速成长的剪影,还充分展示出祖国日新月异的崛起速度。该丛书被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标志着光明文化开始走向全国。

“希望通过《寻找光明记忆》丛书,让全国人们更加了解光明,让光明文化能够得到更多读者朋友的喜爱!”丛书的主编、光明区公共文化艺术发展中心主任陈瑛说。

历史积淀一座城市的厚重与温暖,文化充盈一方水土的底蕴与气质。光明区专注书写的城市记忆,在现代化、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今天,为这片土地留下了一份单纯、美好的乡愁。



《寻找光明记忆:农场往事》



该书以历史发展、农场变迁为经纬
讲述了深圳光明农场建场之初
知青岁月、归国华侨和
改革开放四个年代
可歌可泣的人物与故事



《寻找光明记忆:新城旧事》

该书记录了散落在光明区各个角落的
古建筑、古村落、祠堂、书院等的前世今生
打捞留存在光明人脑海中的记忆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诠释深藏于乡土大地的文化密码


END


你可能感兴趣......
☟☟☟




整理:小光
初审:宝光
审稿:德寿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