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已死,去了云端!中国精英还在扎堆金融圈
国际咨询公司麦肯锡的最新报告预计,机器将在未来2到3年取代30%的银行员工。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的结论更是令人惊异——到2030年传统银行的多数部门或将消失,类似于苹果Siri的人工助手将接管客户的生活与金融服务。
华尔街被废上个世纪90年代,一部《北京人在纽约》风靡全国。
美国对那个年代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遥远陌生的国度,来自大洋彼岸的各种信息为人们提供了盲人摸象的素材。有人摸到了摩天大楼,就说那里是天堂,有人摸到了地下室,就说那里是地狱。
当年还特流行一个装逼上天的排比句式——如果你爱一个人,就送Ta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也送Ta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现在看来,别人的天堂也可以是你的地狱,天堂地狱,存乎一心。一群内心特自卑外表特励志的屌丝来大城市捞世界的故事,搁北上广深,那就是悲惨。摆到纽约,立马就洋气了几分,那就成了悲壮。
可见那个年代崇洋媚外的氛围有多浓厚了。
要说崇洋媚外的重灾区,则非华尔街莫属。自有股票市场始,国内但凡搞证券投资的,言必称华尔街如何如何,档次很快就上去了,不懂华尔街历史的人,赚再多钱那也只能算民间高手。
曾经在华尔街混过几天,在国际大投行里哪怕做过端茶倒水打扫卫生的活儿,一回到国内就会身价倍增,高管任做骏马任骑,华尔街海归精英一度成为各大金融机构的抢手货。
大爷我这次来美国,本来租了辆车在西海岸的荒漠与小镇玩得不亦乐乎,然而,毕竟还是俗人一个,没能经受大都会的诱惑,拐弯抹角还是跑来纽约看高楼大厦。
非得亲自吸上一口地铁里呛人的汗臭味儿、亲眼看一眼哈德逊河畔的狗尾巴草和蛐蛐草长得跟珠江边上的别无二致、亲自被时代广场泛滥成灾的LED广告污瞎了眼睛并在唐人街的正宗川菜馆内捧着一盆重庆辣子鸡像久别重逢的亲人……才得以验证虚荣心的虚无。
我在想,电视剧中北京的大提琴家王起明和妻子郭燕没事跑这儿打拼是一件多不划算的事儿啊,在纽约挣了20年的钱现在回北京没准还买不起一套像样的房子。
就像练武功的人路过嵩山不进少林寺朝拜一下似乎失礼,作为一个20多年来与股票厮混得不清不楚的男人,到了纽约而不去探望一下华尔街,怕是要背上“薄情寡义”的骂名。
出租车司机竟然不知道华尔街在哪,某同学只好用百度导航带路,司机七弯八拐地把我们送到目的地,满脸不屑地嘟囔了一句:啊哈,原来是这个鬼地方!
还真是,相见不如怀念啊。
这条宽不过11米长不过三分之一英里的简陋小巷,一直以世界金融中心而闻名于世,如同少林寺在武林中的名望那样。
然而,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眼前的华尔街不知不觉地变成了一座金融废墟,只是人们不愿意面对它行将就木的现实而已。
那些成就它一世英名的金融界大佬,要么早就死了,如摩根、洛克菲勒;要么退隐江湖不问人间事,如彼得·林奇;要么根本就跟华尔街没啥关系,如巴菲特和芒格。
财经节目中看到的那一大群身披马甲、表情丰富、手势优雅、反应灵敏、擅于“抢帽子”的场内交易员们早已不知所终。
华尔街的衰落远比我们看到的要早,最早可以追溯到1971年NASDAQ的出现。一个绕不过去的事实是,当今全球最具魅力的科技股几乎都不在位于华尔街的纽交所上市。它们扎堆于华盛顿的纳斯达克证券市场,这家由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创立并负责管理的交易市场与华尔街有着迥然不同的基因,它是全球第一个电子交易市场。
2017年纳斯达克指数迄今涨幅惊人,而对纳指上涨贡献最大的五只股票分别是苹果、Facebook,亚马逊、微软和谷歌,五家科技巨擘合计贡献约40%。
如今的华尔街,肉身已死,徒留一条干瘪的木乃伊。
她的魂灵枯槁,如鲍勃·迪伦在风里飘。
华尔街对于股市的意义,就像少林寺对于功夫。少林寺的功夫仍然名声在外,方丈俨然网红,据说分号都开到澳洲了。然而,现在的年轻人谁还会千里迢迢跑到嵩山去学功夫?他们从小就开始在网游中操练功夫,飞檐走壁、刀枪不入,在互联网的世界,他们可以一夜之间变成“绝世高人”。
华尔街还剩下什么?纽交所大楼那几扇跟广州一德路海鲜档口的卷帘门极为相似的小门口半天也看不见有几个人进出,远不如旁边的川普大楼那俗气得让人作呕的土豪金外墙引人瞩目。
至于那座人尽皆知的铜牛,其实不在华尔街,而且,他的设计者跟股票半毛钱关系没有。
华尔街铜牛的设计者是一位来自意大利西西里岛的艺术家,名叫阿图罗·迪·莫迪卡。这哥们来美国多年后,老想做一件东西一鸣惊人,好出人头地。有一天,他突然想到华尔街是世界金融的心脏,如果有自己的作品放在这里定会引人注意。于是,莫迪卡开始创作一头铜牛,打算在1989年圣诞节的时候摆在华尔街证券交易所前面,祝福股市来年一牛冲天。
由于有碍交通,铜牛最后被搬到与华尔街斜交的百老汇大街上安了家。本来源于一个艺术家纯粹功利的动机,结果被那些热爱名利的粉丝奉为“力量和勇气”的象征,他们幻想藉由铜牛的加持,股市就能永保“牛”市。看来,不只是我大A股民喜欢搞封建迷信啊。
网上经常出现所谓海外中国人素质低下,丑态百出的新闻。比如,有人拍到了中国游客骑在华尔街铜牛上摆出各种造型照相,一些媒体于是借题发挥认为这是中国人缺乏公共道德、无视自身形象的例证。然而,我在现场看到的情况则是,骑在华尔街铜牛上照相的外国人比中国人要多得多。我在铜牛旁呆了一个多小时,看到所有与铜牛合影的中国人都只是靠近铜牛或者摸着牛角照相,反倒是老外不断地爬上牛背。更让人觉得滑稽的是,有很多洋妞竟然排着队去摸铜牛屁股下的睾丸照相,可怜公牛的蛋蛋硬是被这些洋妞摸得变了颜色。
我在想,国人对华尔街的误解有多深,华尔街对中国的误解就有多深。我们对华尔街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过去,而华尔街对中国的认识同样如此。什么时候我们学会以平视而非仰视的目光去看待华尔街的历史与现实,我们对世界金融市场的认识才会趋于理性成熟。孤芳自赏,目空一切不可取,盲目媚外,妄自菲薄亦不可取。
华尔街沦陷电子化交易从某种意义上说摧毁了华尔街传统的交易方式与交易文化,但是,杀死华尔街的终极杀手则很有可能是人工智能。
据外媒报道,摩根大通利用AI开发了一款金融合同解析软件,经测试,原先律师和贷款人员每年需要360000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这款软件只需几秒就能完成。而且,不仅错误率大大降低,重要的是它还从不放假。
一切人类在AI面前都是树懒。金融家被码农羞辱,曾经汇聚全球顶尖金融人才的华尔街已经率先被人工智能攻陷了。
马云在最近的演讲中预测,阿尔法狗下一步还会灭了整个金融圈,这不是危言耸听。
一个超人工智能,一旦被创造出来,将是地球有史以来最强物种。所有生物,包括人类,都只能屈居其下。看到人工智能的强大,是否应该仔仔细细的考虑下有了机器人,自己能做什么?看来,财务人和金融人失业在所难免。
2000年,高盛在纽约总部的美国现金股票交易柜台雇佣了600名交易员。但是现在,这里只剩下两名交易员“留守空房”。不仅高盛如此,瑞银的交易大厅也空出一个足球场来了。
用更高的科技取代成本高昂效率低下的人工劳动是所有行业的一大趋势。高盛、瑞银的交易员被替代的经历,只是全球金融公司的一个缩影。花旗银行预测在2015至2025这10年间,欧美银行将会裁员30%,数量最多达到170万人。
荷兰的ING银行宣布一个可以让他们在未来省下近9亿欧元的“数码转换”计划:先砍掉5800名员工,占员工总数13%,未来再视情况让另外1200名员工转职或是裁掉;德国商业银行宣布,到 2020年他们将会将银行中 80%的工作都数码化、自动化,最终将会裁掉 9600名员工。此外暂停发放股息,来弥补重组计划的成本;苏格兰皇家银行发布一个线上的AI 客服系统,这个客服系统可以根据客户的语调来做出反应,而且,它还永远都不需要休息,更不会要求超时津贴;美银计划在消费者银行分部减少8000多个工作岗位。被减少不只是员工,还有网点。美国银行、花旗和摩根大通自去年第三季度以来,已经关闭了389个网点。
在今年贵州的大数据峰会上,马云再次语出惊人:未来三十年是最佳的超车时代是重新定义的变革时代。如果我们继续以前的教学方法,对我们的孩子进行记、背、算这些东西。不让孩子去体验,不让他们去尝试琴棋书画。我可以保证,三十年后孩子们找不到工作。
此言不虚。听马云的,以后别让孩子学金融专业,反正也找不到工作。
美国一直引以为傲的是拥有强大且众多的高科技人才。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出于国家利益和战时需求,美国依靠以“阿尔索斯”命名的美军侦察部队,通过强制和非强制手段,把战败国德国、意大利的几千名科学家工程师带到了美国,迅速集聚了急需的原子物理学、核物理学、化学和数学等军工领域的专家。这些人才对美国二战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如今,中国的科技虽然取得了重大发展,与美国却依然有不小差距。有识之士纷纷呼吁,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解决顶级科技人才问题,要向美国学习吸收全球顶尖人才的战略,引导人才流向科技创新领域。
中国的优秀人才都去哪儿了呢?据说都去搞金融了。
现实确实如此,金融行业就是一个聪明人扎堆的地方。让人困惑的是,到底是优秀的人才都去干金融了,还是干金融之后,人都变得优秀了呢?
对于这个怪象,曾经加入美国国藉、在美国居住18年之久、后来却宣布放弃在美国拥有的一切返回中国继续进行科学研究的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表示痛心疾首。
施一公指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呢?是鼓励科学家创办企业。不是说金融不能创新,但当这个国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转的时候,我认为这个国家出了大问题。
比平庸更可怕的是,把才华和智慧用到了错误的地方。
中国的大学很有意思,比如清华大学,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要接受“就业引导教育”。堂堂清华大学,都要引导学生去就业,都让学生脑子里时时刻刻有一根弦叫就业,施教授觉得非常不可思议。
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就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培养国家栋梁和国家领袖的地方。
让学生进去后就想就业,会造成什么结果呢?就是大家拼命往挣钱多的领域去钻。
施教授说,清华70%至80%的高考状元都去了经济管理学院。连他最好的学生,最想培养的学生都告诉他说,想去金融公司工作。
人不可能一边做大学教授,一边做公司的管理人员,一边还要管金融。我们从领导到学校,从中央到地方,在鼓励科技人员创办企业,这是不对的。
清华科技园总裁梅萌也表示科学家不能创业,也不应该创业。在他看来,科学家是认识世界的,企业家是改造世界的;科研需要静,创业需要动。两者思维模式不一样,既当科学家又当企业者的人少之又少。
科学家创业与精英扎堆金融的本质类似,都是急于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尽快变现。
国内80%以上的高考状元选学金融行业,而出国留学生中,去名校读金融更是梦寐以求的选择。
只是,近年来,学金融的精英们要在金融公司中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越来越不容易了。
不用说欧美的金融机构,就是国内的金融机构,随处可见毕业于藤校的毕业生在做柜员或者客户经理,这类岗位基本上就没有太多技术含量,之前多由中专生与大专生充任。
“我还能做什么?”这是邢军最近常问自己的问题。他出身三线城市、大专毕业,现在是一名银行信用卡审核员。
以往,邢军会选择在银行网点摆摊,客户办卡、审核“一条龙”,省时省力,还能获得一笔办卡佣金提成。信用卡审核的工作属于银行风控体系中的一环,却占用着银行大量的人力成本。
不过,他所在的银行这两年为绝大部分网点都装了智能审核系统,客户从银行进门到开户,在一位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整个过程不到十分钟就能完成,其中最重要的风控环节——身份识别环节也由人脸识别技术实现。
人脸识别是被最早运用到金融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之一。通过对脸部生物信息的分析,系统能快速确定摄像镜头前是否为生物活体,并完成个人身份信息的认证,而这一过程,通常只需要几秒钟。
有了网点的智能审核系统,邢军感觉到工作量明显下降,自己不用再为每一位信用卡客户单独进行身份审核,只需偶尔捡下人工智能的“漏单”,为那些没有前往网点的用户进行上门身份核实服务。为了提高效率,银行还为每位外勤人员安装了面部识别App软件,方便审核员能够随时随地完成认证工作
如今,除去刷脸验证身份,“刷脸支付”“刷脸取款”等新型人工智能技术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银行服务中,客户方便了,对邢军而言却不是好兆头。“工作轻松了,但是办卡收入没了,未来怎么样不好说。”
邢军并不理解什么叫人工智能技术,但他明显感受到来自机器的“敌意”。
国际咨询公司麦肯锡的最新报告预计,机器将在未来二到三年取代30%的银行员工。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的结论更是令人惊异——到2030年传统银行的多数部门或将消失,类似于苹果Siri的人工助手将接管客户的生活与金融服务。
这或许并非危言耸听。
根据中国银监会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5年报》,截至2015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4262家,从业人员380万人。而对比看各家银行的具体数字,大多银行连续三年减员裁员,截至2016年末,工商银行当年共减少柜员14090人,农业银行减少10843人,建设银行减少30007人,并且这一趋势正在常态化。
相应地则是银行离柜率的迅速上升,离柜率也通常被视作银行互联网业务替代线下柜台的比率。银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16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离柜交易金额达到了1522.54万亿元,行业平均离柜率达84.31%。
在国内银行业整体转型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从企业盈利角度,银行引入智能系统能够大幅减少人力成本。
报告根据对8家利用人工智能改进现金股票业务的银行研究发现,数字化处理运用最多的前台部门,每个员工带来的收入翻了八倍,中后台部门每个员工处理的任务量翻了四倍。
报告预计,诸如中台部门的质控与合规业务,以及从前台接收潜在客户信息生成交易合同的资本市场业务,至少可以减少四分之一的人力。而后台部门的IT、财务和人事业务对于文件和数据的处理,也不再需要人力手工录入和扫描,可能导致裁撤三分之一的岗位。
事实上,采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认知技术、自动化流程、智能工作流工具已成为全球投行业的大趋势。
向上侵蚀
人工智能对金融业从业者的冲击正向更高的维度蔓延。
一家大型财险公司的精算师陈立感觉自己的施展空间越来越小了。他负责保险公司的风险分析并量化其财务影响,也是金融行业公认的“钻石领”。
精算的历史最早能追溯到古罗马时期,长期以来,精算师的专业技能和判断,只有人脑才能执行。通过将人口学、统计学、经济学的原理实施到保险行业的风险和财务管理层面,精算师几乎垄断了保险业风险管理顶端的位置。但是精算师的工作性质过去几十年里正在发生变化,带来这一变化的是计算机。
“过去计算保险公司的准备金金额,需要大量手工计算,先让底层人员算出初步的因子,然后还需精算师在此基础再进行大量的人工计算,工作量很大,对精算师的计算要求也很高。”陈立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
但现在通过模型,大部分的初步精算工作都已由计算机完成,那些初级精算师正在被电脑所取代。“过去前后需要几个月时间完成的精算评估工作。现在一个周末就能做完。”陈立表示。
这背后折射出的正是“人VS机”在计算能力上的较量。以目前全球运算速度最快的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为例,其峰值计算速度达每秒12.54亿亿次,其一分钟的计算能力相当于全球72亿人同时用计算器不间断计算32年。人类完败无疑。
近年来爆发式发展的人工智能又给了精算师们重重一击,这一次是更为赤裸裸的对抗,陈立发觉,之前科技的发展局限于重复性、体力密集型工作的淘汰。但这一次人工智能的大爆炸让脑力密集型甚至需要专业判断的工作也逐渐开始受到威胁。
改变或许已经开始了。
2017年1月,日本寿险巨头富国生命保险(Fukoku Mutual Life Insurance)计划裁减近30%的保险理赔评估部门员工,并将引入IBM旗下Watson AI人工智能系统,以提高操作效率。
蚂蚁金服旗下保险平台也于近日发布了一款名为“定损宝”的产品,通过深度学习和图像识别检测,定损宝就可以取代传统的车险定损员,在几秒钟之内就能给出准确的理赔结果。
不过,有趣的是,机器现在还斗不过别有用心的人。一位保险业资深人士介绍,他所在的集团已经采用了机器定损,但发现很多时候难以识别故意骗保的情况,还是需要人来操作。
在车险保费制定中,则已经引入了UBI(Usage-Based Insurance)技术,试图通过数据的搜集、分析,为保险公司提供产品定价。保险定价是精算师的核心工作之一,需要相当的主观决策力,但这一工作也正在被人工智能取代。
陈立有些悲观,精算师职业会消失吗?他觉得会。随着保险业的演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进步,长期来看,精算师的职业优势会变得越来越不明显。
更大的蛋糕
在投资领域,人工智能也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智能投顾又被称作机器人投资顾问(Robo-Advisor),指大数据和量化模型,为客户提供基于大类资产配置方案和财富管理服务。
和传统的财富管理投资不同,智能投顾会根据资产组合自行搭建数据模型,结合投资者风险偏好、财务状况与理财目标,通过后台算法为用户提供资产配置建议。
李涛现任恒生电子人工智能及金融工程领域专家,计算机专业出身的他在智能交易算法、智能策略、量化对冲和金融衍生品业务等方面有丰富经验。
据他介绍,智能投顾早于2005年就诞生于美国,行业规模始终不大,难与传统的共同基金、对冲基金等相比较。但智能投顾抓住了一小部分美国人的痛点,即低净值客户对大类资产配置的需求。
“像是巴菲特的股票,一股二十多万美金,个人投资很难进行购买,智能投顾实际上就是帮中小投资者完成了集资。满足了一部分个人的投资需求。”他说。
但他向南方周末记者坦言,智能投顾走红中国,除去Fintech在金融领域持续发酵的因素外,监管趋严才是更大的原因。
2015年监管层对P2P监管趋严,P2P公司被勒令禁止开展理财推荐的业务。“当时有一批P2P开始转型称作智能投顾,其实也是某种程度上规避监管风险。和真正的智能投顾有较大区别。”李涛表示。
伴随AI概念走红,越来越多的机构才搭上了智能投顾的“便车”。但现实情况是,受限于市场和政策原因,国内智能投顾平台尚不能完全复制海外智能投顾的模式,虽然不少机构为了主动布局市场,试图对海外智能投顾模式进行复制或改造。
据南方周末记者观察,目前除了有部分平台采取全球资产配置的尝试以外,多数投顾平台实际上仍在销售金融产品。
但这可能是传统金融机构在个人理财领域赶超互联网企业的最好机会。
以国内第一家、招行旗下的摩羯智投为例,据招行最新中报,摩羯智投上半年6次月度投资的申购规模累计达到45亿元,上半年平均回报位于非货币基金的前1/3。
早在2017年3月份公布的2016年年报里,招行行长田惠宇就表示要推进以“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为目标的金融科技战略。继2017年与英国央行、波士顿联储等机构组织加入“超级账本”后,招行还成为全国首家推出智能投顾系统的银行。
招行在中报里直接明确定位“金融科技银行”,表现出向互联网转型的决心。
业内人士也向南方周末记者指出,对现阶段的金融公司而言,所面临的数据结构化需求远远高于开发AI的需求。原本沉淀于后台的数据依旧“尘封”,大量的历史数据甚至尚未电子化。
“如果只是纯粹地替代人进行底层的数据统计工作,就不是人工智能。只有通过当前数据不断训练,以后市场成熟后,模型也会更加完善。”李涛表示。(应受访者要求,邢军、陈立为化名)
云端的华尔街我猜想,华尔街死了,既不会去天堂,也不会下地狱,而是去云端。
交易的去中心化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过程。传统的物体意义上的交易所会消亡,大数据与云计算早就开始让交易市场隐身于云端,过去喧嚣的人工报单场景成为历史资料,交易在计算机系统安静地自动撮合……你也可以说交易的乐趣同时消失了,但是,金融是一件讲效率的勾当,很多人觉得不需要乐趣,只需要争分夺秒,这也是大势所趋。
正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信息技术的革命性进步催生了纳斯达克。纳斯达克是一个完全采用电子交易、为新兴产业提供竞争舞台、自我监管、面向全球的全美也是全球最大的股票电子交易市场。每天在美国市场上换手的股票中有超过半数的交易在纳斯达克上进行的,将近有5400家公司的证券在这个市场上挂牌。
但是,我们在华盛顿却找不到一条华尔街。
我也找不到再次回望华尔街的任何理由。想想那些年对华尔街的向往、迷恋与膜拜,恍如隔世。是曾经的我“热情已被你耗尽”?还是“我已经变的不再是我,可是你却依然是你”?
去肯尼迪机场的路上,我把刘欢那苍凉的“Time and time again you ask me”又听了一遍,仍然无法理解当年那种千万里追寻的意义何在。毕竟,纽约一直是纽约人的纽约,正如北京是北京人的北京,对于外来客,都是异乡,甭管用多少升眼泪,也不可能换来故乡的温存。
华尔街每一寸肌肤上都铺满了故事,古道西风冷,金钱永不眠。在道貌岸然者看来,这儿从来就是一个藏污纳垢之地,在实用主义者眼中,这儿是一处冒险家的乐园,一个最适合巧取豪夺、弱肉强食的围场。
假如人间的善与恶是能量守恒的,那么,它们肯定不会一直是完全一样的比重,更不会静止如山丘,而是波动如股市。
有时候,善多于恶,于是,世上便有了巴黎圣母院;
有时候,恶多于善,于是,世上便有了奥斯维辛集中营。
更多的时候,善与恶纠缠不清,于是,世上便有了华尔街。
主页君有一些比较有趣的群,
资料福利群、金融职场群、Excel群……
里面有很多大神哦~
长按二维码添加FRM福利君,申请加入
*本文来源:券商中国、三板车。FRM金融风险管理师(ID:gaodunfrm)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对版权有异议,请后台联系,议定合作或删除。
你可能还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