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顶级投行高盛,给我的不只是头等舱和100万以上的年薪

2017-12-27 李柘远LEO FRM金融风险管理师



FRM金融风险管理师关于frm,为您推荐更多优质内容>>


大学毕业后,我直接进入高盛 (Goldman Sachs) 投资银行部 (Investment Banking Division) 工作,参与了国内多家顶尖公司在香港和美国的大型股票发行项目。在高盛的两年是辛苦而收获颇丰的两年,至今想起来依旧回味无穷。


今天和大家分享自己在高盛担任投行分析师时的一些经历和体会。


我和高盛投资


可以用一串数字概括我在高盛投资银行部工作的两年:


参加了6个港股和美股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 “首次公开募股上市”)项目,上市公司全部是各自行业的霸主,总融资额超过250亿元人民币


去过中国的22个省区出差,乘商务舱/头等舱飞行15万公里换来一张国航白金卡,曾在海拔3,800米的拉萨做税务和工商调档,也曾在零下28度的哈尔滨考察业务


单周最长工作记录:109小时


熬夜记录:连续两个通宵(外加第三天白天)


搭建了合计1,500张Excel表的逾20个财务预测模型


完成了120本中文或英文pitchbook(项目介绍文件),最短的6页、最长的150页


参加了近20,000分钟的项目电话会议


回复了大约75,000封工作邮件


不夸张地说,在投行奋战两年,堪比在一般公司工作五年甚至更多。这些可能有点惊人的数字背后,是投行对一个职场新手暴风雨般的、魔鬼式的锻造。


在纽约总部接受入职培训时,高盛总裁布兰克芬曾对我们说(原话大意如下),“Goldman Sachs will stretch you real hard in many ways – physically, mentally and intellectually. You will ride a very steep learning curve here at Goldman, and you will feel great about it. ” (“高盛会从体力、心力和脑力等各方面磨练你。在这里,你会攀登一个非常陡的学习曲线,这会让你感到很棒。”)



我在高盛的每一天,确实都如布兰克芬说得那样,痛并快乐着。通宵加班的劳累和完成项目的欣喜都注定会让我永生难忘。


不论工作曾经多忙,我都感谢高盛给了自己最好的职场初体验。在高盛获得的技能将让我受益终生,不管我未来在哪里、做什么。


也许你未来不会进投行,但若想在职场上有所作为,我相信下面的四项技能都是不可或缺的——不论你将来会从事什么工作。



Attention to details对细节的重视


投行恐怕是我所知道的最“处女座”的地方,对任何工作都较真到极致,毫无妥协余地——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每个细节均需要充分考虑、滴水不漏。


我在高盛实习时的第一个任务,是帮上司修订一篇Word格式的分析报告。彼时,我还没有使用“rack change”的习惯(“审阅修订”,Word里的一项功能,能够将修订部分显示出来,便于查阅和对比)。在未询问清楚上司要求的情况下,我就善做主张,决定用红色来标注所有修订。更欠考量的是,我想当然以为只要修改内容和措辞即可,无需考虑其他。


当我把打着一块块红补丁、格式略显杂乱的修订版发给上司后不久,就接到了他的回复。电话里,上司有些不客气地说,


“Leo,你再把自己发来的文件打开看看。首先,你没用track change,所以我还得手动把你的红色修订一条条改回黑色字体。第二,修改文件不只是改内容,还得校对格式。这篇报告的格式问题你都没碰。比如,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话少了句号,第三段中间部分的引号用成了英文引号,最后一段倒数第二行的间距有问题,变成1.5倍行距了……”


听着上司的“教育”,我的脸火辣辣的。这是我投行生涯里第一次、也大概是最后一次因为忽略细节而“被骂”。大三暑假的实习,在高顿CFA让我一次次感受到“attention to details”这项投行基本素质的重要性:宏观到工作材料的内容和调性,微观到文件的字号、字体颜色、间距,都必须拿出处女座的那股较真的劲头对待。全职加入高盛后,我养成了“check my work”以避免出现细节错误的习惯,终于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给领导省心的“处女座”。



滴滴出行总裁柳青在高盛当初级分析师时,曾因为把财务模型里的一种外人看来微不足道的颜色搞错,招致上司批评。我的同级分析师里,也有女生因为忽略了一个难以被察觉的细节而被骂得梨花带雨。


有人吐槽投行这种不近人情到变态的较真:这么纠结细节,有必要吗?至于吗?


其实,投行人不是细节的俘虏,并非为了较真而较真。对精细缜密的崇拜与追求,源于对客户的尊重与责任感。作为项目乙方,投行团队获得了不菲的服务佣金,理应保证工作质量,不辜负客户的信任。高盛能有今日的影响力和地位,与一百多年来高盛员工的精益求精不无关系。


Multi-tasking Skills多任务处理能力


投行人(尤其是初级分析师)常常需要兼顾多项工作,有时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十个脑来。我最忙时曾经同时在四个项目团队上,处理10+项工作,想不multi-task都难。如果不想没觉睡,就必须得管理好工作计划和进度,争取用最短时间完工。


进高盛两个月后,我逐渐摸索出一套自己的门道:每天早上到了办公室,我都会用五分钟在To-do list上列好一天中的所有任务,注明deadline和每个任务对应的上司是谁。根据这两个信息,我再快速决定好每项任务的优先级——高,中或者低。



为什么要根据上司来定优先级呢?这其实算耍了个小聪明。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总结出了不同上司的风格。比如,有些上司永远说一不二、不由分说,他让你“今天之内”完成一项工作,那么你就必须在午夜来临前交差,否则就“凶多吉少”了。而有些上司则是表面“唬人”的纸老虎,布置任务时貌似很强势——“很急,明天中午前务必给我”,但实际上并没那么火急火燎,说是“明天中午”交,但也许后天中午前都来得及。我还碰到过一个有点犯糊涂的上司,经常忘了给分析师定的deadline是什么时候。


所以,如果是说一不二的上司派的急活儿,那就是真急,优先级自然放在“高”档。如果是后一种上司给的任务,有时就能往后排一点。


当定好任务清单和优先级后,就要专心致志开始干活。有些人multi-task时是真的multi-task:边打文件边开会边琢磨项目方案。但我并不推荐这种做法——怎么可能同时干几件事又能保证高正确率呢?如果不是万不得已,我都会努力将宏观的multi-task变成微观的single task(单任务),把工作一件接一件搞定。比如,9点到10点完成任务A,10点半到12点是任务B,下午2点到4点做任务C……做一个任务时就心无旁骛,不去想尚未开始的其他任务,将分心可能性降到最低。同时有好几件事压在心头已经让人容易抓狂了,所以必须要自己把时间分段,每一段对应一件事,屏蔽干扰。



Tenacity/toughness一股韧劲


有句话形容投行的残酷:女生当男生使,男生当牲口用。想在投行这样的高压锅里生存,就得学会“不娇气自己”。


“对自己tough一点”,不是指全然不顾健康、随意透支身体,而是对工作的强度和压力稍微“钝感”一些、别那么在意和焦虑的意思。


参加红星美凯龙香港IPO项目时我经常出差,最忙时曾经一天两飞,行经三座不同省份的城市。最折腾的一次,是前一天还在昆明考察,第二天就去了拉萨做税务调档,完全没有机会吃上一片抗高反药,就被因高原气流而颠簸不堪的飞机带上了海拔3800米,而那时正值隆冬,是一年中含氧量最低的时候。


敏感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反应:“怎么办,都没有准备好就上高原,会有缺氧反应的,肯定很难受,好郁闷啊。我最好24小时抱着氧气瓶,不让自己有任何危险……”因为心里紧张,状态也受到影响,最终导致没法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但其实很多时候,人真的很有适应能力,也远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脆弱。不会淋一次雨就感冒,熬一次夜就神经衰弱,上一次西藏就发生高原反应。要想在工作中放开手脚干出成果,就不能娇气自己,一会担心A一会又顾虑B。


那次在拉萨,我给自己的暗示是:没事,我年轻皮实,先好好工作,不去想自己正身处高原。即使有高反也是年轻时难得的体验,大不了去医院吸氧。


可能也正是因为这种“不怕、不care”的气场,什么抗高反药都没吃的我平安无事地度过了在拉萨的三天,除了偶有头疼外,我大块吃牦牛肉大口喝酥油茶,甚至还到布达拉宫广场上慢跑了两次。


我觉得人生就是这样,寻找一些能让自己感觉到这个世界很大的事情,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



主页君有一些比较有趣的群,

资料福利群、金融职场群、Excel群……

里面有很多大神哦~

长按二维码添加FRM福利君,申请加入

:学长LEO,作者介绍:李柘远LEO,耶鲁大学本科毕业并获最高荣誉、哈佛大学商学院MBA在读,青年投资人、连续创业者和作家,被粉丝亲切称作90后国民学长。FRM金融风师(ID:gaodunfrm)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对版权有异议,请后台联系,议定合作或删除。


你可能还想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