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寻唐记 ▎李世民筑碑镇黄龙

2016-07-22 李述 唐山大凤凰社区


旧时,在华夏各地流传着一个有关唐太宗李世民筑碑镇黄龙怪的故事,其内容基本一致,只是发生的地点各异。陕西的《长安传说》称故事发生在渭河;河南的《洛阳故事》却说故事发生地点在洛河;而河北则云,故事出在平州石城县的石榴河畔


唐太宗李世民          孙志鸿速描

笔者幼年曾跟祖父读私塾。祖父是位晚清遗老,曾就读于北京国子监,有点小功名,可能是“岁贡”,后来在冀中某县任过训导(相当今县教育局长)。“辛亥革命”后回到原籍今古冶区北范各庄。为了生计,在本村开了个私塾馆教书。乡亲们都称他为先生。民国年间,“洋学”(国民学校)兴起。只是学生必全年上课,而私塾则可农忙停课、农闲上课,所以祖父的私塾学生仍然不少。为稳定学生来源,增加学生读书的兴趣,祖父每次讲课时,都要结合课文讲些故事,如学《百家姓》时说“赵钱孙李”为什么把“赵”姓放在最前面呢?因为《百家姓》源于宋朝,宋朝是赵姓的天下,所以赵姓必须要排在第一位。又如讲《三字经》的“昔孟母,择邻处”、“融四岁,能让梨”等语句时,均讲故事给孩子们听。还讲了一些历史故事。唐太宗李世民筑碑镇压黄龙怪的故事就是其中一个,时光虽然过去了近七十年,然仍记忆犹新:

隋朝末年,炀帝暴虐,滥用民力,骄奢淫逸,穷兵黩武,使国库空虚,民不聊生,逼得农民起来造反。出身贵族家庭的唐国公李渊乘机在太原起兵反隋,攻占长安城,并于大业十四年(618年)废隋自立,建国号为唐,改元武德。李渊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封为秦王。武德四年(621年)夏,秦王李世民领兵征讨河北隋末起兵造反而后又不愿降唐的窦建德。两军在卢龙县西南百多里处拉开战线,大战在一起,结果唐兵大败。傍晚正待唐兵逃遁之时,突然东南方向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狂风大作,倾刻大雨倾盆,唐朝兵马无处避雨,只好停止行军。清晨雨过天晴,李世民看到眼前一片汪洋,水天相连,一望无际。自己和全军将土都站在高岗处,而窦建德的兵马都淹死在水中,尸流成河,缓慢向西南漂浮而去。李世民及将士观后,都感到惊奇。李世民面对天空兴奋地高声喊道:“天助我也!天助我也!”将军尉迟敬德、军师徐懋功也道:“此乃高祖洪福,秦王之造化也。”遂命将士解甲脱衣凉晒。半日,大水退去。李世民又被眼前的环境变化惊呆了:昨日还是一片绿茵草地,而一场夜雨之后,绿茵不见了,却变成了一条河流,而自己和将土们站在一条土黄色的河堤上,河堤尽头,还有一个很深、很宽的水潭。潭水黄绿,波涛翻滚,进水奔流,出水缓慢。事态骤变,使李世民不知所措。因问徐懋功道:“军师,这是何故?”徐军师点头不语,静观将士们晒甲情景:众多摘盔凉甲将士,在大堤上蠕动,那甲上金属片在阳光下闪烁,犹如鳞片。徐懋功若有所思,用手一指大堤曰:“秦王请看。”李世民顺着徐懋功的手指望去,不加思考曰:“像是一条黄龙。”“然也。”徐懋功曰:“龙寓天子,我大唐真龙天子御驾长安;这里又出了一条龙,怪哉!怪哉!”“福兮?祸兮?”尉迟敬德问。徐懋功略思片刻曰:“不论福祸,均应正视,窦贼虽殁,然需防其复燃焉。此状应视为黄龙怪也,必处之。”“公意如何处之?”尉迟敬德又问。徐懋功讲了古人镇妖除怪的方法是用筑碑、立塔、建寺庙。后议定把阵亡将土葬于此地并筑碑祭祀。因是将士晒盔凉甲的地方,起名为“晒甲潭”,李世民亲书“晒甲潭”三个大字,落款是:大唐武德四年(621年)五月已未,李世民题。军史官记载碑址时,写成“河北道平州卢龙县‘尸流河’畔”。留下郑、刘、武、樊、周、于、张姓等20名士兵及马匹粮草,在此地刻石立碑、护碑屯田。武德五年夏季,一场大水过后,“黄龙”堤又向西南延伸了十余里,屯田士兵不敢怠慢,飞报长安秦王。李世民遣尉迟敬德来察看,于是在尸流河下游地段建了一座石佛寺。并将“尸流河”改称“石榴河”。武德六年,李世民惊悉“黄龙”又向西南方延伸了数十里,于是向徐懋功问计,徐曰:“此土龙绝非窦寇阴灵,定是新妖。如此嚣张行事,将会危及长安大唐江山,岂能等闲视之?”李世民听罢着了急,立刻又派尉迟敬德率兵马及匠人在渤海湾北部,建筑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望海寺,以此镇压“黄龙”怪。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在长安城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以先发制人的手段杀死预谋杀害他的太子李建成,夺得了皇位。此后,“黄龙”未再延长。讲故事的祖父称:那“黄龙”就是李建成,乃是一怪物,非真龙也,李世民才是真龙天子,邪不压正,最后被李世民镇住了。后来,在李世民凉晒盔甲葬埋阵亡将士、士兵屯田的地方,建起一村庄,称“晒甲河村”

祖父于1943年谢世,享年91岁。留下了这个难忘的故事。

下面是仍然健在的帅甲河村民、耄耋老人郭昆山讲述的同一个故事:传说唐朝初年夏季一天,晴空万里、红日高照,帅甲河村民正在忙碌。忽然间天昏地暗,阴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倾盆大雨从天而降,并伴有海潮之声。使人惊恐万分,村民赶快关门闭户,躲进房间。待风停雨住,恢复正常后,人们出门张望时吓了一跳,村东好端端的平地上,竟然陷出来一个大水潭,并出了一条黄沙土堤,堤长不见尽头。恰似一条黄龙,头西尾东,卧在帅甲河村东。此后,人们经常在日幕降临和旭日东升之前,看到水谭雾气沼沼,直通云霄,并伴有呼啸的风声。


耄耋老翁郭昆山撰书《开平历史故事》

又过了几个雨季,水潭水面逐渐扩大,成为几平方里的大水泊,村民起名称曰“石甲潭”。水潭西邻帅甲河村,东靠大寨村,北界后营庄,南接欢套村。潭中水深数丈,碧波绿水,随风荡漾。天长日久,潭的岸边花草丛生,树木成林,枝繁叶茂。村民还时常听到有龙跃虎吼之声,令人生畏。

一日,唐太宗李世民东征率大军路过此地时,有官员奏到:出征数日,行军千里,三军多有疲惫,请旨暂休一、二日再走。李世民准奏下马传旨。这时又一随将禀告李世民,称离此地不远有一水潭,潭边堤岸的一条黄龙横卧,头西尾东,头入清潭,并听百姓传说:潭中有龙戏水,称日后此地定出真龙天子。李世民闻奏,大吃一惊。心想天下无二主,如再出真龙,必然与朕争天下。于是立即率将士到潭边观看,果真如奏。正在李世民观看入神之时,不慎落入潭中,惊得随将赶快下水救驾,就在这时,忽然水浪四起,呼地一声巨响,将李世民托上岸来。李世民衣甲全湿,只好解甲更衣,就地凉晒于潭边。

李世民站在潭边小憩,看到潭水中有鱼戏耍,一时兴起,便命随从找来鱼具,在潭边垂钓,结果一连钓上十八条金鳞大鲤鱼,而且肚大仔满。此后多时,再也没有鱼儿上钩,李世民感到蹊跷,与身边的随从想说什么,回头见军师徐懋功站在身后微笑,说道:“万岁,十八条满仔的鲤鱼乃李字也!潭字同渊,其寓意正是:李氏兴旺者也!万岁亲征必然凯旋。”李世民听后龙心大悦,命将鲤鱼全部放回潭中。徐懋功又奏道:“然潭中黄龙及百姓传说,不可等闲视之,须筑碑以镇之。”李世民准奏传旨在潭上岸边筑石碑数通,其中主碑一通由李世民亲书碑名“晒甲潭”并题碑文四言诗二十三句九十二个字。碑下落款:大唐廿十四年,李世民题。徐懋功看完拟稿,皱了皱眉头,没有说什么。
碑文是:

晒甲之东    有潭水盈    东连大寨    北连后营

南连欢套    潭居其中    土龙入潭    化而为龙

佑我唐室    永远振兴    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

岁时祭祀    立碑刻铭    为我王室    国富民兴

但愿我长    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    我题此文

表我心诚    大唐江山    万世无穷

传说此后李世民下马的地方称之为“下马庄”即今洼里乡夏庄村。李世民晒衣甲的石甲潭改成晒甲潭,村庄便称晒甲河村,即今开平镇帅甲河村。有的传说更悬,说李世民题碑文23句,所以他只当了23年皇帝;文92个字,说从此起92年过后唐朝必然出大事,同天宝(741-756年)年间藩镇割据“安史之乱”联系在一起。

上述两则传说故事,讲法不同,内容不一,然基本点是一致的。它反映人民群众对唐太宗李世民实行的“轻徭减赋”、“予民生息”、“贞观之治”的颂扬,以及期盼明君执政,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望。但是,还应指出故事内容离奇荒诞,带有较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读者阅读时要从积极方面理解,以科学态度衡量,用马克思唯物主义观点辩明真伪,以不被糟粕所迷惑。

后记:笔者编纂此文时,对故事中涉及的事件,进行了细致的考证。经过考证确认:

一、帅甲河村系唐代建村。唐代这块土地上仅有开平镇、帅甲河、夏庄以及越河乡的丰谷庄。在帅甲河村东确有一较大的坑塘,长约七八百米,宽约二百米,常年积水,水深数米,岸边筑有石碑数通,其中最高大者约3米。石碑均在“文革”中砸毁,碑文多数人已记不清了。岸边还有数十块约半尺见方、1米多高的石柱,据传是拴牲畜用的。坑塘北面不远的地方是京沈铁路唐古段经过之处。据知情者介绍,清末修筑这段铁路时,原设计取直正好从坑塘中经过,后细勘测,坑塘底部是活动流砂层,路基难筑牢固,于是就向北移动了百米。因此,铁路在此处拐了130度的弯。今铁路仍在运行。近几十年由于干旱少雨,地下水位下降,坑塘干涸,此处已成为一片肥沃的良田。

二、故事中所述秦王李世民围剿窦建德一事,历史确有此事。窦建德,山东人,隋朝末年参加农民起义,后为起义军首领,曾攻占河北众多州郡,在乐寿(河北省献县地)建都,始称“长乐王”,后改称“夏王”。唐初李世民率兵围剿盘据在河南洛阳的农民起义军首领王世充时,窦率军驰援,兵败被俘,遭杀害于长安,并非殁于河北。是故事讲述者张冠李戴,移花接木而已。但故事中提到“石佛寺”、“望海寺”确实存在。《永平府志》、《滦州志》、《丰润县志》均有记载。石佛寺建在今越河乡中王盼庄,寺内供奉石佛四尊,今寺早已拆毁。然寺非唐代建筑,而是建于北魏年间,与今大同云岗石窟、平遥石窟是同一时代的产物。望海寺旧址在今丰南區境内,是唐贞观二年(628年)由尉迟敬德督建的。

三、按《全唐书》记载,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十九年(645年)和二十一年(647年)两度亲征高丽。然均以失败告终。数万东征大军曾从唐山一带经过,特别是回程,有可能将死于途中的伤病死亡将士埋葬于帅甲河村地域,并立碑祭祀。但绝非是“文革”中所砸毁的石碑,原因:一是经历朝代太多,按旧传统习俗,只要改朝换代,新朝必将前朝的坟墓平毁、碑石砸烂(清朝除外)。唐朝的石碑公开保存到“文革”前可能性不大。今天在中国大地上的名胜古迹,都是在特殊情况下保存下来的;二是“碑文”落款“大唐二十四年”,中国历史纪年表无此记法;三是“碑文”文字水平浅薄,太俗气,非唐代古文风格;四是“碑文”中所称“后营”、“欢套”、“大寨”三个村庄均是明代建制,晚于李世民东征高丽700多年;五是经考《畿辅通志》、《永平府志》和历代《滦州志》以及民国年间出版的《唐山事》等历史资料书籍,均无对“晒甲潭”及石碑文的记载,故此碑筑于何时,已无法查考。 


内容来源:李述,已获作者授权

再错过就老了 再不看就晚了


寻唐记  ▎ 800年前宋人笔下的唐山(点击图片即可跳转)




唐山有座城叫开平(点击图片即可跳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