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代中国古玩市场的起点

2017-02-03 龙腾古玩城


  当代中国古玩市场,有其明确的起点可循。

  1966年,《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掀起了破坏传统文化的运动。大规模、长时间、毫无阻拦的破坏,对两千年的文物发动了灭绝性打击。

  十年之后,这片苍白乏味的土地上,文物市场几乎已全部归零。只有一些零星的“社会边缘人”盘踞于城市一角,兜着瓷器碎片——尽管看上去是一堆破烂,但他们执着于它们的出处、工艺和历史,并推动这些碎片发展成文化复苏的力量。在北京劲松的旧货市场里,聚集了后来大名鼎鼎的马未都、李广琪、刘化北等一众只有初中、小学文化程度的社会边缘人。

  “当时院子里弄了点铁皮房,一家二、三百块一个月,来经营这些旧货。”在李广琪的回忆中,这种举动是和社会潮流完全相反的,人们对古玩仍避之不及。

  “在电影散场的时候,我开始进电影院了。”马未都也感慨,“所有的人都往外走的时候,我一个人往里走,就显得特别不合群。”

  由于佛像属于“四旧”,全被拉到铜厂化成了铜,瓷器都砸了,字画也都烧了。因而市场上木器、家具多一些。而30年前的劲松旧货市场,不过是保障社会再就业的一个小田地,并没有什么规划。没有货源,没有顾客,没有商品价格体系,起步时期的混乱可想而知。

  “大家见什么都觉得新鲜,见什么都想买。”有一天,一个老外在市场里转悠,看到人们烧的是煤炉子,把乏煤捡出来,换上新煤,火苗扑扑地窜出来。他觉得新奇,开了一百美元的稀世高价。


  从1987年到1997年,中国社会对文化审美的渴望,就像慢热的水流,逐渐突破了表层的坚冰,并逐步开始形成了新的气候。到了90年代后期,这里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稳定的市场,继木器家具后,瓷器和铜器也渐渐出现。一些货源来自国外回流的文物,另一些来自市场转型中的进出口公司、国有企业和文物商店。

  1980年前后,港台的藏家在内地呼风唤雨,给刘化北留下了深刻印象:“人家拿出200万砸古玩,在大陆那是相当值钱了。咱们六十卖给人家,人家出价三百买了,还觉得便宜。”

  台湾对中国文化体系完整的继承,也给内地传来了相应的现代收藏观念,300元买下60元的瓷器,今天来看并非厚道,而是懂行和周到。

  从台湾的角度看,彼时整个中国都是“可捡之漏”。被破坏的文物市场和落后的经济局面空间巨大、动力强劲。以这股复苏力量,迅速把一个市场从地下挖掘了出来。

(本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

古玩是江湖,收藏有门道

博览古今鉴千秋◎收藏天下赏万物


欢迎投稿:100271066@qq.com

商务合作、广告投放,加微信:ltgwcity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高端文玩男士定制购买,微信:longtenggw

各类文玩手串、雕件购买,微信:Huier_530

紫檀、金刚、星月、崖柏购买,微信:jgcs001

和田玉、翡翠、各类彩宝购买,微信:jgcs002

南红、琥珀蜜蜡、绿松购买,微信:Huier_530

红木、菩提、半宝石手串,微信:yaya_0317

收藏门部落识人、明心、鉴器、格物、悟道

“收藏门”--您的兴趣部落,结识行家藏友,交流收藏心得,分享藏品,藏品鉴定,藏品展示交易,总结收藏道理!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收藏门”兴趣部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