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考古故事:曾侯乙墓的发现与发掘

2017-05-12 龙腾古玩城


曾侯乙墓发掘现场


1977年9月,随州市曾都区城郊擂鼓墩驻军,原武汉军区空军后勤雷达修理所扩建营房。在东团坡山岗上开山平地时,突然挖出一片同地面颜色大径庭的“褐土”。该修理所副所长解德敏爱好考古,凭直觉他猛然意识到出现如此大面积的异常土层,可能地下有古墓,并迅即向随县县委汇报。



曾侯乙墓发掘前的墓坑东南角(旧水塔压在坑口,下面尚可见到残存的坑壁、填土与石板)


擂鼓墩位于湖北随州市区西1公里处,相传春秋时期楚令尹杜越椒叛乱逃到这里,楚庄王率师追击,到这里擂鼓进军,因此而得名。施工现场的这座小山包,东南距擂鼓墩县城两公里,依山傍水,是一处风水宝地。加上古人丧葬很注意风水,那么山中发现古墓也并不奇怪。



直升飞机在曾侯乙墓墓坑上方拍照


县里派一位搞文化的同志去看现场,因缺乏考古意识而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部队仍继续施工。至1978年2月,在褐土层下挖出了2米多长、1米见宽的长方形大石板,解所长深感事态严重,立即下令停工,并再次向随县县委汇报。此次县里派出文化馆副馆长王世振来到现场,懂考古学的王副馆长初步判定是座古墓,遂向原襄阳地区文化馆报告。1978年3月19日,时任省博物馆副馆长兼文物考古队队长的谭维四,带着钻探专家陈锡岭赶到现场,初步确认:“这是我国已发现的第一个大型木椁墓,比马王堆1号墓大六倍,比江陵凤凰山168号墓大十四倍,构筑在岩石上——叫岩坑竖穴。”这种墓穴,在南方还是第一次见到。



此后的发掘,举世震惊。据《湖北省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即曾侯乙墓)调查勘探与发展工作大事记要》载:“5月22日,昨夜及今日上午抽水,墓室水又降40厘米,中室靠西壁处,可见与壁平行有两排编钟,挂于钟架上,一架七枚、一架六枚,靠南壁处可见一架挂钟六枚,架上还有空当,一小钟掉于椁底。中室东壁发现一较大铜器,器形不明。5月24日,中室编钟第二层挂的甬钟,经过清理,已有20多件开始惊艳出土。南架上有9件,西架上有15件。南侧的架子,两个做工精美的铜人支撑着钟架,其中南东端一铜人双手上举,腰佩铜剑……”


——至此,“世界第八大奇迹”终于重见天日。



武汉军区空军用直升机拍摄的曾侯乙墓全景,上面覆盖的为成片椁板,盗洞不太明显但隐约可见(湖北省博物馆特别提供)


“开棺了,擂鼓墩要出大宝贝啦!”


考古发掘队完成现场清理工作后,决定起吊墓葬椁盖板。消息不胫而走,人们奔走相告。


围观的群众从四面八方潮水般涌来,把现场围得水泄不通。有的群众甚至带上干粮和被单,睡在部队营房门口,等逢开棺后亲睹祖宗留下的“稀罕”物。据负责考古现场保卫、物资后勤供应的原随县文教局副局长周永清老人回忆,当年县城只有4、5万人,可涌上墓区围观的群众就有两万之众。公安、民兵和解放军组成的人墙屡屡被群众冲垮,直到空军派出直升机航拍墓区全景时,才说服部分群众暂时离开现场以便拍照。



编钟出水现场照片


起吊墓室椁盖板的难度主考古队员始料不及。47块椁盖板均由60厘米见方的梓木做成,最长的达10.6米,重约4吨。部队支援的解放5吨吊在这些大家伙面前束手无策。情急之下,临时开来的黄河10吨大吊车上场应战,几经周折才得以成功。椁盖板揭开后,出现有人们眼前的并不是满是宝藏的地宫,而是一幅惨景——所有的文物都浸泡在3米深的浑水里,一些棺木横七竖八的浮在水面上。



起吊重达7000公斤的主棺


当工作人员清理出这些浮棺并往外抽水时,随着水面的下降,三段横梁和一根木柱浮现在人们的眼前。浑浊的水面下看不清是何物。这时,西半球青年发掘队员自告奋勇地爬上跳板,趴在水面上方顺着横梁往下摸。



刻绘精美的外棺历2400年而不朽


“是编钟!我摸到一排编钟啦!”在小伙子兴奋地喊叫声中,人们惊喜万分。在场的考古专家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他们知道,在这么高的位置出现成组编钟,再往下走肯定还有“大家伙”。狂喜之余,人们谁也没有想到,在横梁旁轻轻晃动的那根柱子,竟让此次发掘留下了一个千古遗憾。



长椁盖板起吊成功(从直径0.8米盗洞斩断的那一块开始)


水中摸出中华瑰宝一根木柱暗藏机关


“开棺了,擂鼓墩要出大宝贝啦!”


考古发掘队完成现场清理工作后,决定起吊墓葬椁盖板。消息不胫而走,人们奔走相告。


围观的群众从四面八方潮水般涌来,把现场围得水泄不通。有的群众甚至带上干粮和被单,睡在部队营房门口,等逢开棺后亲睹祖宗留下的“稀罕”物。据负责考古现场保卫、物资后勤供应的原随县文教局副局长周永清老人回忆,当年县城只有4、5万人,可涌上墓区围观的群众就有两万之众。公安、民兵和解放军组成的人墙屡屡被群众冲垮,直到空军派出直升机航拍墓区全景时,才说服部分群众暂时离开现场以便拍照。



曾侯乙墓椁室全景



曾侯乙墓东室主棺出水状况


起吊墓室椁盖板的难度主考古队员始料不及。47块椁盖板均由60厘米见方的梓木做成,最长的达10.6米,重约4吨。部队支援的解放5吨吊在这些大家伙面前束手无策。情急之下,临时开来的黄河10吨大吊车上场应战,几经周折才得以成功。椁盖板揭开后,出现有人们眼前的并不是满是宝藏的地宫,而是一幅惨景——所有的文物都浸泡在3米深的浑水里,一些棺木横七竖八的浮在水面上。



曾侯乙尊盘


当工作人员清理出这些浮棺并往外抽水时,随着水面的下降,三段横梁和一根木柱浮现在人们的眼前。浑浊的水面下看不清是何物。这时,西半球青年发掘队员自告奋勇地爬上跳板,趴在水面上方顺着横梁往下摸。


“是编钟!我摸到一排编钟啦!”在小伙子兴奋地喊叫声中,人们惊喜万分。在场的考古专家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他们知道,在这么高的位置出现成组编钟,再往下走肯定还有“大家伙”。狂喜之余,人们谁也没有想到,在横梁旁轻轻晃动的那根柱子,竟让此次发掘留下了一个千古遗憾。



曾侯乙铜鉴缶


木柱折断千古遗憾 秦汉盗墓望水兴叹


在曾侯乙墓的发掘过程中,有一个让考古专家们为之争论的疑团,也有一个让考古专家们因之惋惜的遗憾。


最早出现在墓室水面上的那根木柱,待到水落石出时竟酿成了此次考古发掘中的千古遗憾,原来,这根木柱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古乐器“建鼓”的支架,木柱贯穿鼓身垂直于地面,因此人们看到水面上的木柱时,建鼓已在水中耸立了两千多年,当积水逐渐抽去时,由于巨大的鼓身脱离了水的浮力,受腐蚀的木柱再也无法支撑鼓身的重量折断倒地。这个极具考古价值的场景被当时考古发掘摄制组的“编外组员”随州市群艺馆摄影师余义明无意中拍摄下来,一直珍藏至今。



铜鹿角立鹤


让考古学者争论了近二十年的疑团,源自曾侯乙墓椁盖板上的一个盗洞。在勘探之初,考古人员曾在曾侯乙墓中室上方的椁盖板上发现一个80厘米见方的盗洞,造成一根椁木塌陷和泥土涌入。根据现场遗留的一些盗墓工具分析,此墓大概在战国晚期至秦汉时被盗墓贼光顾过。曾侯乙墓中的文物是否完整、墓室积水是否因盗洞造成是考古学者争论的焦点。


直到前不久,湖北省博物馆、地质大学等有关专家对曾侯乙墓墓区的地下水情况进行实地勘探研究,据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曾侯乙墓所处地层位于地下水水平面之下,埋藏后不久地下水就已经渗入,千百年来保持了古墓室高度三分之二的水平位置,由于墓室内积水的形成是在盗洞被挖之前,所以可以推断盗墓贼当年无法进入墓室盗走文物。



曾侯乙墓鸳鸯形漆盒


说起墓室积水,不仅挡住了盗墓者而且还从另一方面保护了墓中的大部分文物。历经2400多年,总重达2567公斤的65个大小编钟除少数几件因积水、震动掉落地面,其余全部整齐地挂在木质的钟架上,这不能不算是个奇迹。


这恰巧验证了中国民间的一句谚语“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



曾侯乙墓中室东南九鼎八簋青铜礼器出水状况


钟乐绕梁举世无双国际壮歌震惊东方


1978年5月22日凌晨5时,墓室积水抽干后,雄伟壮观的曾侯乙编钟露出了它的真面目,所有在场的考古工作者都被这前所未见青铜铸器惊呆了。



曾侯乙墓北室的一对大铜尊缶及车舆伞盖出水状况


曾侯乙编钟出土后,文化部文艺研究院音乐研究后音乐家黄翔鹏、王汀寺人闻讯赶来现场,日发继夜地对全套钟逐个进行测音。当检测结果显示曾侯乙编钟音域跨越5个八度,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全时,两位专家喜得手舞足蹈。经与考古专家们分析论证后,大家决定“只见其形、不闻其声”不算认识编钟,要敲响它,才能体现价值。


1978年8月1日。建军节。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是日下午,历史上的第一场,也是唯一的一场曾侯乙编钟原件演奏音乐会在驻随炮师某部礼堂举行。这是沉寂了2400多年的曾侯忆编钟重新向世人发出它那雄浑而又浪漫的千古绝响。那场独一无二的音乐会,是担了风险的。重新组装复原后的编钟重达10吨。木质横梁在水中泡了两千多年如今能否支撑得住;尤其是部队礼堂的地板,能否担得起这前所未有的重器。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人们在礼堂舞台的地板下层层加固。



清理文物现场



清理文物现场



清理文物现场



清理文物现场


首次奏响编钟应该敲什么曲子?作为音乐会主持人的谭老经反复思考决定曲目要表现“古今中外”。于是,音乐会发《东方红》为开篇,接着是古曲《楚殇》,外国名曲《一路平安》、民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最后以反映共产主义的《国际歌》乐曲落幕。音乐会持续了两个小时,演出结束时,听从竟一时“痴迷”,停顿数秒,才掌声雷动,许多人泪水涟涟。


编钟是“国宝”,“国宝”当然不能随便敲击。自1979年5月开始,在国家文物局主持下,由湖北省博物馆、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等7家单位联合成立了曾侯乙编钟复制厂研究组,经过4年反复试验、试制,终于在1984年7月成功地复制出形似声似的全套曾侯乙编钟。当年研究及复制所耗资金达百万之巨。

(文章来自:中国文物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阅读

12件馆藏宋代建盏欣赏,不得不赞叹!

明清五彩瓷的发展与演变规律

国内高古瓷市场的“冬天”:不会太长

欢迎投稿:100271066@qq.com

商务合作、广告投放,加微信:ltgwcity

龙腾盛市|收藏有道

博览古今鉴千秋◎收藏天下赏万物

- END -

顽物推荐

 

今古传饰-崖柏

ID:jgcs001


总有一串:属于你!


橄榄核雕|文玩核桃|小叶紫檀|崖柏

收藏门部落识人、明心、鉴器、格物、悟道

“收藏门”--您的兴趣部落,结识行家藏友,交流收藏心得,分享藏品,藏品鉴定,藏品展示交易,总结收藏道理!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收藏门”兴趣部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