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打眼的那一刻,你在想什么?

2017-06-12 龙腾古玩城

打眼会不会发生,往往就是在交易发生前的一分钟里决定的。那瞬间虽短,考验的却是收藏者的心态、心理素质以及经验等很多东西,而往往起决定作用的是心态,也就是收藏者是否要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选择博弈。

鉴定毕竟是一种眼学,是对比、淘汰、排列,当经验够用的时候,买进真东西的把握就会大一些。而当收藏的经验不够,遇到一件无法用你的经验和知识去解读的东西,你又认为机会不等人,一旦错过就没有了,那么你就不能不进行一次博弈了,这种博弈的结果往往就是打眼。很多人就是这样,可以不懂,但不能不买,买回去再翻书、找人看,发现买错了就扔床底下了。

表面看,中国收藏大军有7000万人,远远大于造假者,但是收藏行为是一种个体行为,也就是说,收藏者在市场中进行收藏买卖时,实际上一个人来面对庞大 的造假群体,孤军奋战,带有博弈的性质——收藏者就是眼界再宽,也有看不到的死角。


那根一夜暴富的神经被拨动了

遭遇打眼的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就是心态失衡,渴望一夜暴富。收藏市场里的卖家大多瞄准的就是这种心态,那些各种版本神乎其神的故事也都是用来拨动收藏者这根神经的,一旦这根一夜暴富的弦被拨动了,那么收藏者也就肯定栽里面了。


更为要命的是,很多收藏者往往不懂装懂,尤其是在最后一分钟内,明明自己不明白,却偏偏装成很懂的样子,卖家就势引着收藏者走,收藏者还顺着坡爬,感觉飘飘然,放松了警惕,最终打眼。实际上,真正懂行的买家往往是装成不懂的样子,哪能装懂啊?


虚荣心万万要不得

由于中国艺术不仅崇古,而且传承的方式是从模仿开始,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客观环境使得打眼有着一定的必然性。搞收藏有出于喜欢的,有投资的,有为了谋生的,有兼而有之的。收藏的提高过程是一个由爱好到心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悟性差一些就会出现打眼。


收藏者都有这种感觉,当看见某一件东西时,会特别喜欢,爱不释手,往往就是在最后一分钟内由于无法割舍而发生打眼。或者,有的希望赚大钱,当看到一个机会甚至会倾其所有,孤注一掷,而这些人往往是有一定水平的。像民国时一些大藏家都有过打眼的经历,其结果就倾家荡产,演变成了悲剧。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一些收藏者之所以在最后一分钟没有挺住,就是因为虚荣心在作祟。这些收藏者往往觉得自己懂点门道,商贩一捧,甚至周围的商贩都过来联起手这么一捧,自己就下不来台了,等买回去这后悔啊,可是越是这样越有苦难言,说不出来,也不好意思回去找人家——都是自己给人家吹牛讲课,人家什么都没有说啊。所以,要收藏就要心如静水,虚荣心万万要不得


到底什么人才打眼?

打眼谁都免不了?

首先说什么人不打眼,我的看法是,只有一种人不打眼,那就是从来不动收藏念头的人。只要进入收藏圈,免不了打眼。不过不同水平的人情况也有不同。


比如说专家,一辈子就在某个领域研究,有学识有水平,但由于工作与年龄等原因,对市场的了解没有对学术了解得那么多,尤其是不了解市场造假,因此他们用学术上的造诣来与造假者交锋也会败下阵来,而且,他们的研究成果也多被造假者利用,反过来欺骗研究者。

而对于初学者,由于水平以及市场经验都不足,往往就是不懂,一个故事就给忽悠了,很容易打眼。对于有一定市场经验的收藏者来说,他们觉得自己不含糊,常常表现出很强的个人英雄主义,卖家一察言观色,就势一忽悠,他就把假的当真的给买回去了。这里面的关键是两条,一是丰富自己的知识,二是千万要客观地看东西,不能太主观了,一旦主观了,那离打眼就不远了。


不懂装懂的人是一支大军

在我们的收藏市场里,最容易被打眼的人有两种,第一种是外国人。他们不了解我们收藏市场的情况,也不知道行情,他们习惯把国内的市场和国外比,觉得东西便宜,从出发点上来说,他们也不是为了投资,主要是自己的兴趣,花3000块钱买双三寸金莲鞋就觉得很高兴。


第二种容易打眼的人就是不懂装懂的人。他们往往会学到一点收藏中的术语以及概念,强调文物文献中某一些特征,靠着这些特征和术语概念买东西。他们就不想想,你知道玉器里有“开口笑”,那造假者就不明白吗?这些收藏者满嘴术语行话,比如,说瓷器内壁没黑点就说“没飞着灰”,听起来好像很懂行,但实际上这些只是概念,是空的,收藏是实打实的,真正做收藏的人对于一些细节观察得很具体,描述也实在,是不玩这些术语概念的。


不懂装懂也就罢了,还买东西,尤其是自作聪明地侃价。我就见过一位老兄,他看中一件紫砂壶,卖家开价1万块,这老兄就开始侃,侃到了80块——1万都能侃到80了你还买啊?老兄觉得自己挺有本事,80块买下了,等到隔壁一看,15块钱一把。我们以前有过一个分析,认为平均每20个收藏者中间就有一个好为人师者,全国7000万收藏者,大量似是而非的理论充斥市场,使市场越发不透明,打眼打得一塌糊涂。


收藏者往往喜欢把自己和专家比,想弄明白专家打不打眼,实际上,普通收藏者与专家的区别不是水平的问题,而是所处位置的问题。专家高高在上,占据着有利地形,征集到假东西的可能性极低。与专家比,民间收藏者容易打眼,但这也是他的优势,他打过眼,交过学费,生存了下来,藏品流动了起来,他会比专家更了解市场。


最忌讳伤筋动骨的打眼

作为初学者与一般收藏者来说,在收藏市场里花点钱,买点东西,其实质也就是娱乐,眼力再差、再打眼也伤害不大。像我的邻居有喜欢收藏的,说买了点东西要我过去看看。我一看一问,有几十块钱的,有百十块钱的,最贵的不超过500块钱,一大堆东西,算算加起来也不超过1000块钱,以他的收入水平,这些东西全是假的,那也就是娱乐了。

真正收藏所最害怕的是伤筋动骨的打眼。能够发生这样的打眼,往往是有一定水平的,甚至往往就是专家,所以我们说,“眼力好”也容易出毛病。目前,收藏群体中有一个打眼最大人群,就是成功人士,各种新富阶层,他们资金雄厚,出手很猛。这些成功人士起初往往还单干,自己认识几个圈里的商人就敢买东西,又把古玩艺术品作为投资途径,往往用上千万元的投入换一屋子假东西。


后来这些人学精了,开始找“拐棍”,让一些有名的专家或者经纪人帮他们买,而由于这些专家、经纪人的水平本身就参差不齐,有的专家徒有虚名,有名气没知识,有的有知识没经验,有的是某门类的专家不了解跨行门类,有的就是和商人互相串通,凡是造成重大损失,甚至发生重大案件的,往往就出现在这一领域中。所以,作为一般的收藏,主要以闲钱为主,要指这生活或想着赚大钱,很容易出问题


打完眼的东西哪儿去了?

相当部分的人不承认打眼。

一般来说,收藏者打完眼把东西弄明白以后也就一扔一放,有的人可能从此就不玩了,有的就会坚持下来,通过打眼也长进了,把打眼的东西当作一个标本、一个参照物放起来。


还有一部分人看中的是经济效益,也就是想办法把打眼的东西推入社会,进入市场,又去考验别人的心态、学识……打眼还有后来人,一棒一棒传下去。有的就此开店,有的去摆摊,懂行的人一看什么都不是,不懂的就又跟着凑热闹。


这里面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不承认打眼的,尽管他们对于这些东西也是将信将疑,介于信与不信之间,但是毕竟为之付出了很多的精力和金钱,他们就把东西当作宝贝供着,希望有那么一天有“神人”一样的专家出现,全部认同他的东西。你说他的东西不错,他给你端茶倒水,对你特热情,你要是说他的东西有问题,那他立马冷言冷语……这部分人的心态已经出现了问题,他们还会继续按照他们的方式买东西,继续打眼。


传统的北京收藏者如果打了眼往往就扔床底下,不言不语,自己不愿看,也不愿给藏友看并说自己花了多少钱,更不愿拿到市场上,觉得丢脸。


识假辨假是收藏者必须要迈过的第一个门槛,你要正视它才能跨越它。有的收藏者很有身份,也买了半辈子东西,但没一件真东西,他就是一辈子没有跨过这个槛,带着这样执迷不悟的脑袋去买东西,上当打眼在所难免。

(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阅读

顶级藏家对艺术市场的影响力

古玩不标价:值多少钱谁说了算?

真品未必就贵 假货未必便宜:收藏是玩到老学到老

欢迎投稿:100271066@qq.com

商务合作、广告投放,加微信:ltgwcity

龙腾盛市|收藏有道

博览古今鉴千秋◎收藏天下赏万物

- END -


荐号

 

拾器文玩

ID:wenwan-bang

长按关注:开启你的文玩之旅!

拾器格物|文玩古今

收藏门部落识人、明心、鉴器、格物、悟道

“收藏门”--您的兴趣部落,结识行家藏友,交流收藏心得,分享藏品,藏品鉴定,藏品展示交易,总结收藏道理!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收藏门”兴趣部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