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说清楚

2018-02-07 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

这些年,社会上一度流传“国进民退”的舆论,当前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也引起不少忧虑。比如,有人担心,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会不会被削弱?也有人担心,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会不会受到限制?


这些问题怎么看?经济日报连续推出三篇评论,对这一话题进行深入阐述。


“国进民退”是个伪命题

 


最近有报道说,我国首枚由民营企业研制的火箭将在今年上半年发射。来自民营企业与之类似的好消息着实不少。这些新闻与社会上一度流传的“国进民退”舆论形成巨大反差。矛盾现象的背后,凸显值得深思的问题。

 

所谓“国进民退”的说法,是一种缺乏严谨理论依据的感性表达,说到底是个伪命题。 

 


在经济运行中,企业经营面临的市场压力来自方方面面,把它简单归结为国有与民营之间的“零和”博弈,是一种直线式思维,根本无法解释今天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丰富实践。

 

以民营创业公司研制火箭为例,民营企业之所以能够迅速进入这一领域,绝不是国有与民营的“进退”所决定的,而是中央大力推动“军民融合”、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必然结果。

 

多年来,社会上总有些人固执地把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对立起来,认为私有制更“有效率”、更“清廉”。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大量事实一再表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这些年,中央反复强调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任何想把公有制经济否定掉或者想把非公有制经济否定掉的观点,都是违背我国改革发展要求和损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在这个问题上,认识必须清醒。




夯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基


数字虽然稍显枯燥,但它们却是最好的证明。

 

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8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比上年增长45.1%,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增长23.5%,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增长11.7%。

 


这些成绩不是计划出来的,也不是“市场经济一搞就灵”的简单逻辑所能解释的,究其根本,是因为我们找到了一条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并完善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样的成绩,也让屡屡炒作“国进民退”的人被打了脸。

 

蓬勃发展的公有制经济必不可少,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非公有制经济同样不可或缺。在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公有制经济面临着加快改革步伐、发挥更大作用的考验。对非公有制经济来说,中央鼓励和支持的态度一以贯之,力度还在不断加强。

 

只有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才能夯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基,不被“国进民退”之类站不住脚的声音贻误发展时机。



 

抓住关键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中也有不少忧虑。比如,有人担心,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会不会被削弱?也有人担心,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会不会受到限制?这些看法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提醒我们务必破解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矛盾和难题。

 


所谓“混”,重在多元,重在吸纳,实现资本来源、人才结构、盈利模式、利益分配多元化;所谓“合”,重在统一,重在集中,实现资本、人才、管理相融合,这样既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也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对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基本政策已经明确,关键是细则,成败也在细则。要吸取过去国企改革经验和教训,不能在一片改革声浪中把国有资产变成牟取暴利的机会。改革关键是公开透明”。


“细则”作为具体的操作规范,是规则,也是不能碰的“高压线”。“公开透明”是现代政治的重要目标,也是改革攻坚的重要一环。各地在深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务必要吃透中央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做好顶层设计,重视实施细则,严格规范操作,真正使各种所有制资本能够取长补短,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关阅读

☞ “国进民退”是个伪命题——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系列谈之一

☞ 夯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系列谈之二

☞ 抓住关键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系列谈之三



编辑 / 王琳

来源 / 经济日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