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六个钱包买房”登顶热搜榜,你会这么干吗?

2018-04-26 经济日报

近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六个钱包买房”的说法,被推上热搜排名第一的宝座。



“六个钱包买房”指,夫妻双方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樊纲认为,这三代人六个钱包凑在一起够首付,建议买房为好。


上一次因这一话题被推上热搜的是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他建议年轻人“买不起房就多买两套,能加杠杆就加杠杆”。两人的逻辑基本相同:看好房地产的未来发展前景,并为远期目标克服短期障碍。


有媒体称,公众对樊纲的本意其实是有所误解的。樊纲的原意是说,“六个钱包”是衡量家庭条件的重要指标,如果财力允许,应该利用好按揭贷款的机制,而如果财力不允许,则应考虑租房,不要勉强“上车”。只不过,在许多年轻人都为房价而感到焦虑的情况下,樊纲的发言正好激活了公众的“怒点”,这才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6334f044e&width=500&height=375&auto=0


被扭曲的言论


在房子面前,似乎很难要求所有人都变得理性而平静。所以,樊纲与管清友的言论最后不可避免地被演化成了道德评判。



有网友评论称,“六个钱包,竭泽而渔,不光剥削你的现在,连整个家庭的过去和未来都要算计”。更有甚者直呼,“六个钱包,四个都是棺材本”。


正因此,樊纲对于房地产市场发展前景的判断,被转化成了社会个体孝与不孝的问题。显然,这个问题和买不买房一样,都没有标准答案。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数据,就居民部门杠杆率而言,近十年经历了三次快速上涨,截止2017年二季度,已经达到46.8%。购房需求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负债比重在增加,这并不让人意外。值得警觉的是,这个过程太快了。


中国的居民杠杆率从30%到37%仅用了5年时间,而日本、美国达到同等水平分别用了10年和24年。


浙商证券研究所的报告显示,过去五年,个人购房贷款余额呈快速上升态势,从2013年的10万亿元左右到2017年底的约20万亿元,翻了1倍。言外之意,选择贷款购房的人越来越多。


未来房地产会怎样?


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表示,中国房价单边上涨的时代已经结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说,中国宏观上已经不缺房,继续炒房将致金融危机。看起来,郁亮、仇保兴的观点和樊纲、管清友的言论是相悖的。


事实上,两者并不矛盾。


中国房价单边上涨结束,指的是,房地产的主要矛盾由短缺转至不平衡。一方面,从数量上来说,中国已经不缺房子,但仍然缺好房子;另一方面,城市间存在结构性不平衡,一些三四线城市仍处于去库存阶段,但一二线城市必须通过行政性手段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仇保兴的观点,基本与此相同。他用数据表明,20年前中国城镇化率只有30%,人们靠福利分房,住在筒子楼里;20年后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0平方米。从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看,在经历城市化快速发展后,人均住房面积基本保持在这一水平。由此判断,未来房地产市场增长的斜率会放缓。但这并不表示,两位不看好房地产市场的未来发展。


其一是,从数量到质量的增长,表明房地产业将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其二是,增长斜率放缓,表明房地产暴涨暴跌的概率被降低,社会稳定因素增加。



“六个钱包买房”为何戳中了年轻人的心?


年轻人漂泊异乡打拼,竟然连住有所居都保证不了?若想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竟然要掏空夫妻双方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三代人“六个钱包”的积蓄?樊纲的发言被公开报道之后,一时引发了不少争议。


住房是中国青年的一项“刚需”,年轻人面对“刚需”难以满足的现实,自然会产生不满。在任何国家,购房都是一笔重大支出,而在中国这一矛盾尤为明显。一方面,买房对年轻人来说并不容易,另一方面,“有恒产者有恒心”的传统观念,以及房子与教育、医疗等稀缺资源挂钩的严峻现实,都给年轻人带来了强烈的购房需求。


这种强烈的购房需求,让一些年轻人有了不计任何代价都一定要买房的观念。为了买房,父辈掏空家庭攒首付,年轻人将大部分工资用于偿还月供,这样的案例并不鲜见。前段时间热议的“隐形贫困人口”,其中也提到了为了还房贷,某些高薪白领无法储蓄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樊纲的言论不幸戳中了“利益相关”的年轻人的痛点,这才引起了这么大的争议。


对此,你怎么看?


其他人都在看

☞海南生活图鉴

☞春日盛宴!来一场美景的狂欢

☞超朴实招聘启事看过了吗?校方回应来了!

☞京籍无房家庭可在租住地入学!“租房热”会来吗?



编辑 / 刘辛未

来源 / 中国经济网(综合国是直通车、中国青年报)

(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公号立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