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提醒爸妈!朋友圈里疯转的“善意网文”很可能是谣言!

经济日报 2018-08-05

西瓜与桃不能同吃,十几块钱一只的烤鸭是激素鸭,小龙虾专吃生活垃圾……这些让人心惊的提醒时不时就会出现在亲友群、朋友圈里,真假难辨。食品安全的真相,怎么才能跑赢刷朋友圈的速度?



50后、60后是食品安全谣言最大受害群体


最近很多人都在传西瓜打糖水针了。是真的吗?


在今年食品安全周举办的食品安全谣言论坛上,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负责人阮光锋现场给西瓜打了一针:蓝色的墨水很费力才能勉强注射进西瓜内部,大部分都流在了瓜皮上,打针完之后,西瓜表面留有明显针孔,切开之后,打针的地方留下了明显痕迹,瓜瓤都坏了。


阮光锋用一个简单的实验能证明了谣言有多么不靠谱。但大多数普通消费者并不具备专业知识,也没有精力来做实验。



“这些年有关食品的谣言,不仅仅涉及到安全,还涉及到功效、营养、疾病、健康等很多方面,造成的损害,有相当一部分是消费者不具备判断与选择能力造成的。”社科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建介绍说,调查显示,50后与60后是食品安全谣言最大的受害群体,这也是长辈集中的亲友团里食品安全谣言最多的原因。


“如果消费者具备一定的食品安全知识,很多假冒伪劣产品、食品安全谣言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 张永建认为,防治食品安全谣言,还要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培养科学理性的消费者。


“食品安全有反科学的成分,但大多数谣言里面又含有科学成分。” 张永建说,食品安全教育的工作就是将科学内容传递给公众,为消费建立科学基础,“比如现在动不动就说这个食品含致癌物质,那个食品含那个添加剂,但是食品安全研究有一个著名的理论,‘离开量,讨论成分都是耍流氓’,我们现在呼吸的空气里面可能也有致癌成分,没关系,还没达到量,不至于造成疾病。还有,很多微信文章谈营养搭配,但是没有明确摄入量,这是不科学的。”


所以,他建议科研人员、政府、消费者都要积极加入食品安全教育的行列,使消费者更科学理性消费,抵御不实食品安全信息。


70%的谣言源自朋友圈


民以食为天,关于食品安全的谣言总是能引起社会关注,拉高阅读量。根据中国健康传媒集团日前发布的报告,目前我国70%的谣言源自朋友圈,20%来自微博。而根据2017年腾讯的统计,食品安全类谣言占比达到13%,排在全部谣言的第三位,影响非常大。



“从食品安全类谣言关键词来看,通过语义分析发现,与现代加工技术密切相关的关键词,会非常容易引起网友或者百姓的担心与恐惧。比如说转基因,比如说添加剂、激素等等这样的关键词。”腾讯网副总编辑李天亮介绍说,近段时间,食品安全谣言又呈现出新特征,载体新、速度快、炒冷饭、影响大。


“现在很多谣言已经使用小视频进行传播,因为视频形式直观,迷惑性很强,比如说塑料紫菜、塑料粉丝都是通过小视频传播,甚至有很多旧新闻、旧谣言通过新的包装又重新出现,一旦食品谣言传播开,产业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塑料紫菜的谣言就让福建企业蒙受了巨大损失。”


由于自媒体、小视频已经是传播谣言的主渠道,当下的辟谣也必须借助这些渠道。


“今年上半年有一个谣言称瓶装水喝了致癌,我们第一时间邀请食品专家写了反驳文章,覆盖不实文章。” 据李天亮介绍,这篇文章被微信辟谣中心采用后,微信上的用户再看到这篇谣言文章时,看到的就是辟谣文章,快速斩断了谣言传播链条。


“食品安全谣言破除更多需要多中心化,一次科普活动传递的信息有限,只有把更多扁平化的自媒体、社交媒体动员起来,帮助再次传播,作用才会更大。”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辑胡正荣建议,食药部门要搭建所有食品的信息数据库,让信息透明可循,减轻公众担忧。


要加大谣言打击力度


敲敲键盘就能炮制一篇10万+的文章,动动手指就能转发一篇让亲友惊讶的养生秘方,在智能手机普及、自媒体崛起的背景下,食品安全谣言的传播变得轻而易举,甚至变本加厉。



“网络谣言的特点是反复传播,许多早已辟谣的信息,在微信、朋友圈被反复炒作,得不到有效遏制。”中国法学会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主任王伟国认为,食品安全防控与治理既需要政府及时辟谣、公开信息,也需要有关部门加大打击力度,用法律手段来遏制谣言。


2017年7月,国务院食品安全会等10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食品安全谣言防控和治理工作的通知》,对谣言惩处作了明确规定,当年就有人因为造谣被判刑。2017年网络上流传的塑料紫菜、棉花肉松、塑料大米、蒙牛黄曲霉、金龙鱼回收地沟油等谣言,造谣者都被依法追究责任,严重的如塑料紫菜的造谣者王某某因敲诈勒索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十个月,并处罚金。


但是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对谣言的打击力度还是不够。王伟国认为,原因首先是无法及时认定谣言。“我建议对初步认定的谣言要逐一指出谬论之处,并通过互联网、微信公众号广泛征求意见,最后确定谣言,在政府网站上进行公示,并借助各种媒体传播。” 王伟国尤其关注与特定地域与具体对象无直接联系的谣言治理。


实践当中,多次辟谣的信息仍然反复传播,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谣言信息与特定地域与具体对象没有直接联系,也就是说这些谣言没有直接的利益相关方,也就没有现实的权利主张者。比如说造谣肯德基卖了什么样的鸡翅,肯德基公司可以起诉,但如果只是说炸油条用的都是地沟油,就没有油条铺子去主张权利。


“因此,我认为有必要针对没有特定地域或具体对象的虚假谣言建立专门的认定机制,与现有关于谣言的法律法规相衔接。” 王伟国说。


目前我国已有多部法律法规规定散布谣言的法律责任,如《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散布谣言要承担行政责任;《电信条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互联网新闻信息管理规定》等明确,利用互联网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应该承担刑事责任、行政责任。相关部门可以运用好现有的法律依据,加大对谣言的惩处力度。


食品谣言诞生的根源,其实在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忧。比如今年上半年,农业农村部的抽检显示,我国农产品抽检总体合格率为97.1%,离100%满意还有距离,同时还发现个别产区蔬菜中豇豆、韭菜和芹菜农药残留超标,畜禽产品中禽蛋兽用抗菌药氟喹诺酮类药物(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残留超标和水产品中加州鲈鱼和鳊鱼兽用抗菌药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超标。这些也佐证了消费者的担忧。因此王伟国认为,政府监管部门一手要治理满天飞的食品安全谣言,一手也要抓好现实层面真正的食品质量问题,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治理好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新闻多一点


朋友圈“科学网文”是如何炮制的


“科学研究表明,肾虚分阳虚、阴虚、阴阳双虚……89%的男人补肾越补越虚。”“权威专家披露,超过140多种疾病与全身性湿气有关。”在不少中老年人微信朋友圈,往往能看到转发的大量所谓“科学研究表明”文章。



这类文章开头都十分“科普范儿”,充斥高深晦涩的专业名词、“重量级”专家解读、“权威”数据援引。然而不久就画风突变,大肆推销某种药品或者医疗器械。你爸妈的朋友圈是否也被这些“伪科普”式虚假医疗广告轰炸了?


记者调查了解到,近几年,网络社交媒体流行一种“伪科普”式的广告,打着科普的幌子,瞄准一些热衷于养生或者病急乱投医的中老年人,推行没有科学依据的偏方或所谓“新科技”医疗产品和服务。那么,“伪科普”网文都有哪些特点呢? 

  • 利用日常经验编织科学神话

“醋泡鸡蛋的基础上加入鹌鹑蛋、大枣、枸杞以及中药材,经过工艺发酵,能够治疗中风、风湿、偏瘫等”“很多医生没办法治好的病为什么喝这个可以治好?”……


事实上,该文通过堆砌医疗术语包装出的“醋泡食品”,在国家有关部门的药品数据库里根本查不到相关信息,却被渲染成“神药”来宣传推销。

  • 援引国外研究数据显示权威

记者调查发现,引用所谓国外研究成果是“科普网文”的惯用伎俩。“澳洲癌症中心调查显示,22个成人恶性肿瘤中,化疗5年后的存活率,澳洲是2.3%,美国是2.1%,不化疗存活率更高。”一篇题为《世纪大骗局:癌症治疗的谎言》的文章称,“癌症完全不化疗要比接受化疗拥有更高的成功率”“无数临床证明,化疗效果只有2%到4%。” 


据了解,这类文章的数据来源,主要是国外替代医学网站。所谓替代医学,是对常规西医治疗外的补充疗法。这些网站利用普通民众对化疗的表面认知,比如呕吐、掉发、发烧等,夸大恐怖效果,推广其非主流疗法。

  • 以科技术语和国际荣誉吸引眼球

“某某和他的专家团队发明小分子切割技术,将中药提纯萃取浓缩成膏方,能够有效预防、治疗乳腺癌、肝癌等重大疾病。”文章称,“这项号称领先世界十到十五年的高科技小分子切割技术,目标是世界专利和诺贝尔奖,比尔·盖茨派特使携巨资400亿美金三次登门洽谈合作”。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拥有该项技术的这家公司,在企业登记信息经营范围内并无药品生产权利。


据了解,“科普网文”多半出自医药公司本身的营销团队、广告公司的专业策划或是自媒体写手。 业内人士透露,有的商家要求用“高大上”的科学研究成果包装产品,使消费者更加信服。于是,广告策划者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手段炮制文章: 

  • 一、大数据造假。通过搜索百度检索出来的内容,策划者会选择直接使用或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改动,他们只选择对产品有利的数据。 

  • 二、修改国外研究文献。策划者会直接从国外研究期刊上“扒”论文,在翻译时添油加醋,歪曲观点或张冠李戴,把一个某权威机构新出炉的科研成果套在自家产品上,佐证产品功效。

  • 三、套用似是而非的医学理论。不少“科普”文章号称从中医角度进行宣传,依靠所谓中医名家坐镇。但一些医生表示,由于西医用药都是有指征的,有明确严格的适应症禁忌症,中医的理念方法相对宽泛、综合,容易被“科普文”所利用,进行似是而非的虚假信息传播。 

目前,以这类“伪科普”虚假医疗广告为代表的互联网广告违法案件呈上升趋势。据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广告监督管理处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互联网广告案件1055件,同比增长9.67%,占全部案件数的72.96%。其中不少“伪科普”其实是真广告。


专家建议,自媒体平台要对发布的文章加强审核,通过关键词屏蔽、黑名单提醒等方式控制伪科普的传播。此外,专家也建议卫生部门应注重科普宣教和疾病预防,使广大民众提高甄别虚假医疗信息的能力。


其他人都在看

☞ 习近平主席今年首次出访,有哪些看点?

☞ 确认过眼神(静脉),这就是你!

☞ 干货!五大亮点解码中国经济半年报

☞ 专家为何成“砖家”?



编辑 / 徐晓燕

来源 / 经济日报(记者佘颖)、央视新闻微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