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际油价震荡下跌!多重因素“搅动”市场

经济日报 2018-10-06

近期国际原油市场上,油价持续震荡下跌,分析认为有多重因素导致:


一是美国发起的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引发市场对全球经济放缓进而影响原油需求的担忧。


二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月报下调了明年全球原油需求预期。


三是亚洲原油需求下降。


四是美国原油库存及产量双增长,同时精炼油和库存也大幅攀升。


受新兴市场货币贬值和贸易紧张局势影响,全球经济前景不明朗并拖累原油需求,国际原油价格承压下跌。


上周,纽约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期货连续第七周下跌,跌幅为2.7%,创下2015年以来最长连跌;伦敦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则连续第三周下跌,跌幅为1.4%。


多因素共同影响国际油价


分析认为,多重因素造成了油价承压下跌↓↓

一是美国发起的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引发市场对全球经济放缓进而影响原油需求的担忧。


过去几个月,贸易摩擦一直对市场构成压力。美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令投资者感到不安。上周,美国与土耳其外交关系恶化,美土之间互征高额关税,土耳其主权货币危机继续发酵,引发了国际社会对新兴市场不稳定的担忧。市场避险情绪急剧回升,全球股市、大宗商品市场怨声载道。如果土耳其形势进一步恶化,恐将加剧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波动和资本外流,进一步使美元升值,进而压低油价。


8月美元指数快速上涨,最高升至96.73点,为2017年6月以来最高,美元走强令以美元计价的国际油价承压。

二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月报下调了明年全球原油需求预期。


欧佩克最新公布的原油市场月度报告显示,2019年对欧佩克原油需求预计为3205万桶/日,较上月预期减少了13万桶/日。2019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长预期下调至143万桶/日,前值为145万桶/日。


同时,月报将非欧佩克国家日均原油供应增幅上调3万桶至213万桶。月报还显示,欧佩克日产量增长4.1万桶至3232万桶。其中,沙特7月份石油日产量为1028.8万桶,比6月份减少20万桶。沙特表示,减产主要是因为竞争对手增产,沙特希望避免再度出现供应过剩。


三是亚洲原油需求下降。


航运数据显示,中国、印度、日本、韩国的需求年化增长率从2016年的3.5%下降至目前的2%左右。其中,亚洲最大原油进口国中国和印度7月份的进口比1月份至6月份平均水平1240万桶/日下降了约50万桶。市场普遍认为,如果贸易争端和新兴市场动荡致全球经济前景进一步恶化,亚洲石油需求或将继续减弱。

四是美国原油库存及产量双增长,同时精炼油和库存也大幅攀升,油价因此承压大幅下挫。


美国能源信息署最新一期库存报告显示,截至8月10日当周,美国原油库存意外大增680万桶至4.14亿桶,创2017年3月10日当周以来最大单周增幅,市场此前预估为减少250万桶。


更多数据显示,上周原油库存增加164万桶,创4月6日当周以来最大增幅;炼厂原油加工量增加38.3万桶/日至1789万桶/日,创有史以来新高。此外,上周美国国内原油产量增加10万桶至1090万桶/日。


油价未来走势如何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预计,短期国际油价将继续维持震荡格局


但长期看,美国政府全面恢复对伊朗的制裁,大幅挤压伊朗原油出口,将导致全球供应进一步趋紧,国际原油市场价格可能会得到支撑。


美国于今年5月宣布退出伊朗核协议,按照180天缓冲期,其对伊朗原油领域的制裁将于11月正式生效,市场预计届时将影响超过100万桶/日的原油供应。


近期需重点关注美国对伊朗制裁事件的走向和美国贸易政策变化给油价带来的影响。

国内油价变动:年内9涨6跌1搁浅


根据国家发改委消息,8月20日24时开始,国内新一轮成品油调价窗口再次开启国内汽、柴油价格(标准品,下同)每吨均下调50元。


从全国平均来看,本次油价调整具体情况如下:


92号汽油每升下调0.04元;


95号汽油每升下调0.04元;


0号柴油每升下调0.04元。


按一般家用汽车油箱50L容量估测,加满一箱92号汽油将少花费约2元。

据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监测,本轮成品油调价周期内(8月7日—8月20日),供应充足、美元走强、全球原油需求预期放缓等因素共同影响国际油价震荡下降,伦敦布伦特、纽约WTI原油期货价格纷纷下降。平均来看,两市油价比上轮调价周期下降2.17%。受此影响,国内汽油、柴油的零售价格随之下调。



经过本次调价,2018年以来,国内成品油调价共经历17轮调价窗口,其中9次上调、7次下调,1次搁浅。截至本次调价,汽油价格累计每吨上调775元,柴油价格累计每吨上调745元。



其他人都在看

☞ 上市公司为何这么多“熊孩子”?刨根问底揪出五大问题

今天,这个国家与中国建交,同时宣布一件事!

小麦产量下降收购进展缓慢,经济日报记者探访夏粮主产区

网红海淘药“立竿见影”?跟假药一样危险!



来源 / 经济日报(驻维也纳记者黄海顺 )、央视财经、东方财富网

编辑 / 闫伟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