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靠一条鲫鱼就能上北大清华?不是你想的那样

经济日报 2018-10-05

这两天,不少学生老师的朋友圈,被鲫鱼刷了屏。


“全国有50名高中生因为成功解剖鲫鱼,拿到保送资格,提前敲开清华等一流名校的大门。”


这是怎么一回事?


8月16日到8月17日,第27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在长沙举行。来自29个省、市、自治区的30支代表队共240位选手参加本次比赛,其中,湖南省作为承办省份,派出2支队伍共16人参赛。



经过数日角逐,最终赛事产生了72枚金牌,72枚银牌以及96枚铜牌。据悉,获得金牌的前50名(包含第50名)选手均入选国家集训队,这也意味着这些获得金牌的选手同时获得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保送资格。



不过,这场被众多参赛学生誉为“国决”的比赛,在近日却以另一种方式爆红网络。由于在竞赛的实验操作中,涵盖了“解剖鲫鱼”这一环节,一时间,“成功解剖鲫鱼,保送清华北大”的话题也在网络走红。这也引发一些学生家长和学科老师的不满:这完全就是对这场中学生权威赛事的误读,“杀一条鱼就进了清华北大”这种言论更是相当不负责任,这不是什么网红事件,这是严谨权威的科学赛事。


那么,这场生物竞赛又是一场什么样的比赛呢?


理论+实验操作

竞赛考试难度 远超高中所学


据一位生物竞赛教练介绍,此次全国生物学竞赛与往年有很大不同,题目更灵活,注重考察学生的探究能力,题目设计上也有很多创新。


动物学实验上,往年都“不见血”,解剖的主要是无脊椎动物。今年却要解剖一条鲫鱼,取出鲫鱼特定部位的骨骼,这出乎所有人意料。最终有50位选手脱颖而出,不仅拿到了金牌,还入选国家集训队,并凭此获得保送资格。 


学科竞赛是锻炼人智力的,超出课本范围的一种特殊的考试。


据了解,我国的高中生竞赛一共分为五类,分别是数学、物理、信息学(计算机)、化学、生物五门学科。其难度远大于高考,一般涉及大学内容,需要补充大量知识,要求思维量很大,且思维要求快速判断,灵活性很强,熟练度很高。 



今年的国赛理论试题大概103题,题量比去年少很多,但试题篇幅题干长,不少题目是由科学研究论文改成,需要在短时间内从题干中获取有效信息,这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很大要求。


试卷长度共26张A4纸,几乎没有纯粹的记忆题,都需要从数据、文章图表分析获得,部分试题甚至采用彩色印刷,题干的阅读理解要求高,所以考试时间是2:30-5:00,两个半小时。


徒手解剖鲫鱼的学霸如何炼成?


不但会动脑解题,还能徒手解剖鲫鱼的学霸,到底是怎样啥样?


我们不妨听听他们和他们的老师怎么说。


读高三的李浩成,在这次生物学竞赛中,成绩位列全国第11名,浙江省第一,现已被招入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专业。


李浩成(右)与教练黄雄伟(左)


李浩成说,自己在这次比赛中只能算是发挥正常。之所以参加比赛,是因为他对生物学科很感兴趣,今后想从事基础研究,希望能解决血友病之类的疑难杂症。



“他是一个心很静的人,喜欢看书,生物学方面的书看得尤其多,摞起来起码有一个人那么高。”


教练黄雄伟这样评价得意门生:“他已经把本科与生物相关的课程都学完了,目前的生物学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已经超过重点大学普通学生水平。”


赵子涵,则是进入国家集训队的4位浙江选手中唯一的女生,目前已经被保送清华大学的生物科学专业。



动物学实验要求现场解剖一条鲫鱼,这道考题让不少考生都猝不及防,但赵子涵发挥很稳定。


“这个小姑娘很冷静,有主见有想法,遇事不慌,学习能力强。”教练方亲亲介绍说:“赵子涵的动手能力很强,平时训练中,她的动作就特别快,而且非常稳定。这些优点都帮助她这次取得好成绩。”



本届生物决赛共产生72枚金牌、72枚银牌及96枚铜牌。其中金牌前50的选手组成新一届生物奥林匹克国家集训队,明年寒假参加冬令营集训,再从中选拔出4位选手组成国际生物奥林匹克中国国家队。


网友纷纷表示,杀鱼我也会啊,我到底错过了什么:



相关链接:2018年高校保送资格条件


根据教育部等有关部门规定,2018年,省级优秀学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集训队成员、部分外国语中学推荐优秀学生、公安英烈子女、退役运动员等5类人员仍具备高校保送资格。


高校均可以从上述5类人员中招收保送生,其中公安英烈子女按有关规定只能保送至公安类院校。


按照中央有关要求,为进一步清理和规范保送生项目,对2017年秋季及以后进入高中阶段一年级的学生,将取消省级优秀学生保送资格条件,2020年起所有高校停止省级优秀学生保送生招生;


有关外国语中学推荐保送生限额将逐步减少,高校要安排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招收外国语中学推荐保送生,并向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所需非通用语种专业倾斜。


其他人都在看

☞ 银行服务小微企业遇阻?央行:这个担忧没必要!

 别让贸易争端毁掉孩子骑车的快乐

 担心!发展智能可穿戴设备在走同质化老路?

 莫名其妙“被加粉”?“流量劫持”正窃取你的信息



来源 / 中国青年报微信、成都商报微信

编辑 / 徐晓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