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济日报》记者笔下这个曾让你热泪盈眶的故事,要搬上大荧幕了!

经济日报 2019-06-17

这个故事,你一定听过……


 

2016年10月21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讲述了这个故事:“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2018年10月21日,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两周年之际,电影《半条被子》剧本研讨会在北京举办,这部电影预计2018年12月在湖南汝城开机拍摄。


 

让人热泪盈眶的“半条被子”

 

这是一个发生在1934年11月7日红军长征途中的真实故事。

 

这是《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在1984年11月7日重走长征路采访中,行至湖南汝城县沙洲村发掘出的一个故事。

 

▲经济日报原常务副总编辑罗开富借用当年的脸盆和烤火炉,讲述3名女红军与徐解秀老人间的暖人故事。


1984年10月16日,《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开始了徒步重走长征路采访报道的征程,他逐日按照当年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行程25000里,于1985年10月19日如期到达终点——陕北吴起镇。当年的11月7日中午,在湖南汝城县文明乡沙洲村,罗开富遇到了徐解秀老人,听她讲起了50年前与3位红军女战士的故事。

 

那是1934年11月6日晚,湖南汝城县文明乡沙洲村徐解秀和前来借宿的3位红军女战士睡在自家的厢房里,4个人盖着她床上的一块烂棉絮和一条女红军自带的被子。第二天下午3点多,红军要开拔了,3位红军女战士把她们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半条留给徐解秀。徐解秀不忍心,也不敢要。“红军同其他当兵的不一样,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是人民的军队,为的是让老百姓过上好生活。”3位红军女战士这样告诉她。

 

在她们互相推让的时候,红军大部队已开始翻山。徐解秀和丈夫朱兰芳送3位女战士走过泥泞的田埂,到山边时,天快黑了。徐解秀不放心,想再送一程。因为是小脚,走路困难,朱兰芳就和她讲好,他先去送红军翻山追上大部队。谁知丈夫跟3位女红军走后就没再回来。

 

徐解秀老人在世时,每年那几天,她都要在与丈夫和红军分别的山脚下等很久。她曾问罗开富:“你能见到红军吗?”罗开富回答:“能见到。”“那就帮我问问,她们说话要算数呀。说好了,打败了敌人要来看我的呀!”说到这里,徐解秀流下了泪水。罗开富和在场的人都沉默了,眼角也都湿润了。

 


“一条被子能剪下半条给穷人,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人!她们上山时还对我说,大嫂,天快黑了,你先回家去吧,等胜利了,我们会给你送一条被子来,说不定还送来垫子呢。”徐解秀告诉罗开富,“现在我已有盖的了,只盼她们能来看看我。”



采访结束后,罗开富踏着3位女红军的足迹,翻山走到里田乡,带着起伏不平的心情,在烛光下写出了报道《当年赠被情谊深如今亲人在何方——徐解秀老婆婆请本报记者寻找三位红军女战士下落》,发表在1984年11月14日《经济日报》一版。

 

 

邓颖超、蔡畅、康克清……

他们都被“半条被子”惊动了! 


稿件刊发不久,邓颖超、蔡畅、康克清等15名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委托他人发表的谈话也见了报:“悠悠五十载,沧海变桑田。可对那些在革命最艰难的时候帮助过红军的父老乡亲们,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请罗开富同志捎句话:我们也想念大爷、大娘、大哥、大嫂们!”她们还表示,要想办法找到徐解秀婆婆想要找的那3位女红军和她的丈夫。

 

5年后,当罗开富背着多位当年红军老战士送给徐解秀老人的被子赶到沙洲村时,老人刚刚去世3天。徐解秀的孙子朱和荣告诉罗开富:“奶奶临走前的几天,断断续续地说,那3位红军和你爷爷会回来看我的。他们都八九十岁了,走路不方便了,一定要想法子把村前到山脚的路修好。要告诉3位姑娘,解放后我就有被子盖了。现在只是太想她们。是她们让我明白了什么叫红军,什么叫共产党。共产党和红军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啊!”

 


▲经济日报原常务副总编辑罗开富讲述“半条被子”故事始末。

 

徒步重走长征路采访归来后,罗开富曾多次到过沙洲村,每次都会带去一条新被子。徐解秀生前也留下遗言,要求把自己当年与红军女战士共同用过的木盆、火钳、烤火盆等物品送给罗开富留念。罗开富说:“看到这些物品,我就想到党和人民的鱼水深情。没有红军长征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罗开富是谁?

  

罗开富


浙江湖州南浔人,经济日报原常务副总编辑。连续两年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如今,虽已年过古稀,罗开富仍笔耕不辍,著有《来自长征路上的报告》《见证征程》《感动征程》等多部长征题材作品。


 

《半床被子》电影的开拍,罗开富倾注了很大的心力,但他乐此不疲,正如他曾经说过的话——“我坚信我的工作是有意义的,因为长征精神永不过时!”罗开富的新闻生涯和长征路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是长征路上的记录者、行走者、见证者。

 

他是记录者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这句话因罗开富的记录传遍全国。


徒步重走长征路的368个日夜里,他用汗水甚至生命做支撑,坚持每天写一篇报道、一篇日记。

 

徒步重走长征路的368个日夜里,罗开富做到了《经济日报》编辑部的要求:必须走原路,每天走到的地方必须是50年前红军主力当天的宿营地,每一程都有向导签名,以示证明。他用笔记录下了长征路上的红军足迹和发展变迁。

 

他是行走者

 

他也是继红军之后,完全按长征原路、同样用时368个日夜徒步走完25000里全程的世界第一人,被誉为“长征记者”。

 


1985年5月28日,他从早上7点钟走到晚上9点半,行程110多里路,走到了四川泸定县的泸定桥。这个时候,他的体重已经从出发时的148斤下降到98斤,在贵州黎平过雪山时左腿小腓骨骨折,并且患上了黄疸型肝炎,一直在医生护理下边输液边赶路。

 

当年飞夺泸定桥的总指挥、开国上将杨成武已经在泸定桥头等候他。杨成武对陪同他来看望罗开富的《经济日报》首任总编辑安岗说:“8万多红军,长征至泸定时剩下3万多人。罗开富走到这里还是完整的,只伤了一条腿,也是个英雄啊!”

 

英雄不是好当的。徒步重走长征路的一年间,罗开富几乎每天只睡3个多小时,身体逐渐虚弱。途中曾得了疥疮、眼疾、肝肿大、胆囊炎、腿疾、腰肌劳损等,有时发高烧或累至昏迷,被救醒来后还是按日程坚持走。在遇到这些困难时,沿途各地的干部群众架着他走,许多医生也跟着边走边为他治疗。他是继红军之后,第一个翻越长征途中全部雪山、第一个横穿草地中心沼泽地的人。

 

他是见证者

 

罗开富测量了红军爬过的雪山海拔高度并在《经济日报》上公布。红军翻过的雪山有20多座,在近百位藏族、羌族、汉族同志的帮助下,他丈量了红军翻越的雪山垭口的海拔高度。

 

由于红军长征历时长、规模大、行程远、部队行军作战变动频繁,许多史实有待进一步收集整理核实。罗开富在历次长征路采访调研中,收集当年红军留下的大量实物和沿途百姓的口头记忆。第二次重返长征路时,他还考证清楚了红军强渡赤水究竟经由几个渡口。

 

2017年1月罗开富在贵州习水县调研时,他还踏访了红军长征时住过的一个山洞。“哎呀,那个山洞可不得了。1935年1月29日,开国大将陈赓、开国上将杨得志护送6位负伤的战友到洞里养伤,大家一起还在山洞里过了春节。我考证了,1935年1月28日红军一渡赤水,他们是在战斗中负伤的。那一年春节是2月4日,时间是吻合的。”说这话时,罗开富的眼睛闪着亮光,透露着兴奋和欣慰。

 

罗开富已经10多次重返长征路采访调研,其中3次是全程。谈及多次重返长征路的感受,罗开富深情地说:“我每次重返长征沿途地区,都有一种感觉,就是我们谁也不认识谁了:我无疑斗不过岁月,而长征沿途地区的面貌日新月异,都一次比一次年轻了。不变的是,当地百姓对党的深厚感情,对红军的无尽怀念!”征路是不凡的道路,

长征路是不平凡的道路,

长征精神是伟大的精神,

长征永远在路上!

 

昔日长征路,

今朝换新颜,

“半条被子”的故事会被我们铭记,

会激励着一代代人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来源 / 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记者刘亮 管培利)

编辑 / 胡达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