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吉故事】陈岔村农民曹志勤的皮影情

2017-05-22 西吉宣传
点击上面蓝字 关注西吉宣传微信平台
 定期免费推送最权威的政务信息、最全面的本地资讯、最丰富的网络文摘!



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将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投射幕帐,以说唱形式表演故事的民间曲艺。作为中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皮影戏在民间流传历史悠久,皮影艺人也深受大众喜爱。西吉县震湖乡陈岔村,年逾70的曹志勤老人作为皮影艺术的坚守人,在众多娱乐方式出现之时,他守护初心,只为皮影艺术代代相传。

         进入陈岔村,问起曹志勤的“大名”,村里鲜有人知,但提起演皮影戏的“老曹”却无人不晓。“老曹可是俺们村的名人,演皮影戏一辈子了,那精神头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5月11日,在陈岔村村民任通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曹志勤家——一处坐落于村头,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知道我们要来,曹志勤老人已经早早将台幕搭好,虽是正午,阳光直射,不适宜皮影戏的表演,但为了能让记者看到原汁原味的皮影戏,他硬是在大白天唱了起来:“千岁进宫休要忙,请为臣与你讲比方……”一出《二进宫》选段精彩上演。只见,他手中的两个皮影,随着其苍劲、浑厚的唱腔,一退一进,“举手投足”间完全可以和“真人秀”相媲美,甚至更具沧桑感。作为固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项目传承人的曹志勤,虽已步入古稀之年,但对于皮影艺术仍怀着一颗年轻的心:“只要一演皮影戏,我整个人就有了精神,趁着自己还不算太老,想再多演几年,看着儿子、女儿把这门艺术传承、发扬好。”

机缘巧合 拜师学艺

        说起与皮影戏的结缘,曹志勤坦言,那纯粹是机缘巧合,一次偶然的机会,因为着迷,竟就拜了师傅学了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质匮乏、娱乐项目少,吼秦腔、耍社火成了当时人们的主要精神文化活动,陈岔村也不例外。从小耳濡目染,曹志勤也成了唱秦腔的高手。在他20岁时,第一次在村上看到了真正的皮影表演。 

      “以前虽然听人说过,但还没亲眼见过,所以,当村上人都叫嚷着说周边村子有名的唱皮影戏的宿师傅和牛师傅来村里演戏了,我真是太兴奋了,撇下手上的活儿,一口气就跟着众人跑到村口空地。”正如他所料,皮影戏的精彩绝伦,不仅深深吸引了他,更激活了他对这一艺术的狂热追求,“唱秦腔,一个人在台上最多只能扮演一个角色,而唱皮影就不同了,一个人在幕布的遮挡下,可以同时掌控几个皮影人物,扮演几个角色。”对于热衷于戏曲艺术的曹志勤而言,皮影戏这种融多种艺术元素于一体的表演形式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着实让他过足了戏瘾。

        心动不如行动。曹志勤当即便拜宿生录、牛振中二人为师,学习皮影戏,由此,跟随师傅游走于各村镇,开始了巡回表演。“当时皮影戏太受欢迎了,每到农闲时节、节日、庙会等,只要我们一搭台,周边百姓都会赶过来看表演,我们戏班真可是走到哪里火到哪里。”说起当年皮影戏的辉煌,曹志勤一脸的自豪。

接手戏班 重新开演

         可好景不长。“文革”的开始,让皮影戏在破“四旧”运动中遭遇毁灭性打击,整箱、整箱年代久远的珍贵皮人被焚烧。为避免祖传皮影全部被毁,曹志勤冒着风险将2副皮影拆下,用油纸严实地包裹后,偷偷埋了起来。就这样皮影戏连同那两个皮人一起被“深埋”于地下,渐渐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

        直至改革开放后,文艺发展的春风吹过大江南北,也“吹醒”了西吉的皮影艺人们。眼看着被禁演了十几年的皮影戏即将“重出江湖”时,却不曾想曹志勤的师傅却已年迈,对于重操旧业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他们将皮影戏班托付于曹志勤,叮嘱道:“师傅已经老了,现在戏班发展壮大就靠你了,将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你都要将皮影艺术传承下去,绝不能让它就此失传。”曹志勤谨记师傅嘱托,怀着一片赤诚,开始着手于重振戏班的工作。

        “人倒是好召集,以前戏班的成员,健在的基本上都愿意参加,可就是这皮人不知该从何‘召集’?”成了曹志勤的一块心病。

         他首先在家中挖出了那两个珍藏的皮人,好在他们完好无损,这让曹志勤舒了一口气,可两个也不够呀。为此,他又四处托人帮忙寻找,最后花费了500多元,又搜集网罗来十几个皮人。看着“家族成员”慢慢壮大,曹志勤打心眼里高兴。

        为了早日拉起戏班,他一边张罗着大伙儿排练,一边自己动手做着皮人。

为了早日完工,曹志勤往往一干就是一整天。按理说,皮人是用上好的老牛皮制作而成,可当时牛皮不好找,他就只能用塑料瓶、塑料桶等材料来代替,虽说缩短了工期,但增加了制作难度。要知道在坚硬、光滑的硬塑料上裁剪人物、雕刻形态实非易事。曹志勤反复试验,锲而不舍,终于用塑料材质制作出了皮人,但他的一双手却已是伤痕累累。

         因此,在皮影人眼里,一个个小皮人并非是简单的道具而是富有生命力的“角色”,是整日朝夕相伴的“亲人”。现如今,被曹志勤视为珍宝的就是跟随了他半辈子的一整箱皮人。

        曹志勤是个性急的人更是个执着的人,只要认定对的事就一头钻到底,制作皮人是这样,演皮影戏更是如此。

        有了皮人,曹志勤立马拉上“队伍”在村里开演。当看到众皮人在灯光的映衬下活灵活现地“演绎”着戏曲片段;当台前叫好声、孩子们的欢笑声、掌声汇成一片;当曾经熟悉的场景再现眼前之时,曹志勤热泪盈眶,他知道自己的付出和多年来坚守在这一刻都是值得的。

        排新戏、练技术,曹志勤带领戏班一年演出几十场。2008年,为保护、传承皮影技艺,西吉县专门成立了西吉皮影艺术团,曹志勤被任命为团长。

执着选择 用心传承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娱乐方式的不断丰富,和许多传统艺术一样皮影戏再次面临“冷遇”。看皮影戏的人越来越少,无法成为生计来源,曹志勤的戏班被迫解散。

       不能外出表演,在家自己摆弄皮影成了曹志勤的主要生活乐趣,正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他的孩子们也都渐渐迷上了皮影,女儿曹玉萍就是深得其父真传。

        2015年,曹志勤被确定为皮影戏市级非遗传承人。皮影戏又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一度解散了的皮影戏班又开始活跃在乡间文化大院、庙会等群众文化活动现场。2015年9月,曹志勤和他的皮影戏受邀走上了中阿经贸论坛文艺展演的舞台。能代表固原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在外国友人面前,曹志勤深感自豪:“看到外国友人纷纷竖起大拇指,对我的表演表示称赞,我真是太高兴了。”2017年,他更是在央视农民新春联欢会西吉专场舞台上,让西吉皮影戏与全国观众见了面。

         “现在好了,党和国家很重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有信心更有干劲将皮影戏发展传承好,让它登上更大的舞台,拥有更多的观众。”

         如今,女儿曹玉萍不仅将皮影戏继承了下来,还受聘于国家5A级景区——宁夏镇北堡西部影城参加演出。儿子曹永归作为第二代传人,已经承接父亲的技艺。在发扬、传承皮影戏的道路上,曹志勤和他的儿女们还要走很长的路。

稿件来源:固原日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