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我的24节气!中国“第五大发明”申遗成功!
11月30日下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中国与会代表庆祝“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二一,下半年逢八二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r0311j4rh11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
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
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我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
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作为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
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中国的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同时也是传统历法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是怎样一步步发展至今的?
为什么每年的各个节气都能精准在3天之内?
下面,小薇就带您一步步揭秘。
200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1年,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石阡说春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
2014年,三门祭冬、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
中国人记录节气,用的是味蕾,
让舌尖告诉你不同节气的味道:
看完了上面这些,你可能会想,“二十四节气”的计算如此精准,肯定有一套非常精密、复杂的公式吧?实际上,“二十四节气”的精密计算虽然有着复杂的程序,但也有一套简便方法。看看下面的教学,一起做,你也能算出每个节气的具体日期。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戳动图,体味“二十四节气”的诗意:
△动图作者:卤猫
本文综合自央广网综合、央广新闻、
西安观察综合、西安晚报
编辑:马园
审核:小小
点击标题查看往期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