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先搞起来”,你就已经干掉了50%以上的竞争者

2018-03-03 平凡的企业家

1


一位国内有名的小说家来学校开讲座。


提问环节一位观众问:普通人应该如何成为一名小说家,当我们的经济收入无法支撑理想时,应该如何平衡?


小说家给他的答案是这样的:


“今天回到宿舍,打开电脑,双击一个叫word文档的东西,敲下第一个字,你就已经是小说家了。”


这句话很简单,简单到深刻。


那些我们所认为的遥不可及的东西,其实离我们无比之近。


那些我们以为要百转千回才能望见的路,其实随时能被我们踩在脚下。


11年夏天,我想和几个同学搞一个校园的水果外卖平台,犹犹豫豫了半个学期,各方面条件不成熟,还是没开始弄。最后快憋死了,几个人达成共识:不管了,先搞起来再说。


经过一连串折腾,借教室通宵开会,写创业策划书,找便宜的场地,到处拉人投钱,还申报了本地大学城的创投项目。


最后项目失败,无人问津,不了了之。


结果很惨,但我爽了。


毕竟做过了,知道怎么回事,输了也认。


这件事给我的“执行力”带来巨大的提升,当时我就给自己的人生行为准则里加了这四字真言:


先搞起来。


当你想做什么事的时候,不论它是什么,先搞起来。


那年创业项目失败后,我终日无所事事。


整天跟个呆逼似的,也不知道该干嘛。窝在宿舍里打游戏,于是Dota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某日又突发奇想,觉得未来有机会能开餐厅,似乎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当时“先搞起来”的人生信条又影响了我。


可问题是我一屌丝大学生,开个烧烤摊都困难,不可能开得起餐厅。


于是我开始寻求机会,决定先挑几家市中心的餐厅打工,了解餐厅的运作模式。


我去学校就业中心请求老师帮忙介绍餐厅的兼职,但学校没这方面的对口资源。




当时针对大学生兼职,没有靠谱的网站。


后来我脑子一热,决定自己上街找。


所谓的上街找,真的就是上街硬找,一家家找人问。


刚开始都没脸推人家门,后来脸皮就练得和城墙一样厚了。


“您好,请问你们这收兼职吗?”


基本上10家里面有5家会有,毕竟餐厅的就职人员流动性大,洗碗工、后厨帮工、传菜的均可兼... ...


找工作的那一个月,我日均步数35000步,后来再也没这么高过。


上海的愚园路、华山路、思南路、淮海中路... ...记得12年的时候我在这几条路上的好几家餐厅都打过工。


认识N多餐厅老板,日常扯淡之余,没事就多问他们关于开餐厅的各种问题。


有时候问得太具体了,他们甚至怀疑我是食监局派来的卧底。


后来我没有开餐厅,但这段经历成为我人生经验的一部分。


其中的过程,有无数使我增益的部分。


不少人在想做一件事之前,会经历漫长的心理挣扎期。时间在挣扎期中溜走,起初的热情也死于慢性消耗,最后被磨得一丝不剩。


很多人没意识到,只想不做,是一笔稳亏的买卖。既投入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却毫无收益。甚至你所做的其他事,也会被这种心理挣扎所影响。


那你不如去把它给做了,成不成不是关键。


关键的问题是,你上路了。


你在路上,而不是只能眼睁睁地在跑道边看别人跑。



2


《亮剑》里有个情节。李云龙同赵刚商量搞一个特别小队,挑选会武功的战士,赵刚说:“那好,这事你尽快去办!”李云龙说:“不用尽快,我马上就去!”…… 共产党人,说干就干,不整虚的。

携程的梁建章,业绩出众,行事硬朗。别的领导开会风格是,“你们两个部门会后再去讨论讨论”。梁建章从来都不这样,他要求当场解决问题。

我有个民企客户,他们的开会风格是这样的,不讨论出一个大家都接受的结果或者方案,所有人都不许去吃饭 ......我没有见过比他们会议效率更高的了。

我所认识的,最让人震撼的“说干就干”型选手是一位女领导。她从无到有建起子公司,并用一年半的时间让其成为集团的利润支柱。这是绝对的执行大拿和成本杀手,也是公司说一不二杀伐决断的女王。

有一次,女王请了位老师给公司中层员工讲新媒体运营。老师在上面讲,大家在下面听。女王听后很有启发,一边听一边写邮件——这是结合讲课内容撰写的一个项目活动方案,全场十几个人,细化到了每个人的工作内容及时间节点。

台上老师讲完,台下邮件发送。女王走上台,稍作感谢寒暄,“大家的手机都收到邮件了吧,各自去弄吧!”。

现场拍板,马上执行,做完翻篇,既往不恋。别人一周推进十件事,女王一周推进一百件事——差距就这么产生了。

有时候总纠结中午吃什么,后来想明白了:其实吃麦当劳是对的,吃吉野家也是对的,但在二者间摇摆不定就是不对的。

做大事者不纠结,成大器者不磨叽。


3


“先搞起来”这个行为,在99%的情况下都是稳赚的。


多数人会陷入思维黑洞,即“做”还是“不做”。


整天纠结在这一种矛盾的二元情绪中,似乎错一步就是毁灭。


其实只要我们切换思维方式,一切都能得到改观。


不要去想“做”还是“不做”,只想着“做”。


因为我们能够被我们纠结着反复去想的,一定是我们真正意义上想做的事,不然它不会存在。


一旦我们把思维聚焦在“做”上,大脑便开始切换路径,不再纠结,而是转向“怎么做”的流程化思考。


举个例子,曾经我跟过的一个上司,他很忙,老婆也忙,但还得照顾家里孩子。上司很胖,但想健身,可去健身房对他这种忙成狗的人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之前有过少量健身经验,他问我怎么办。


首先,我告诉他,做。


先下定决心去做,再思考解决办法。


最后想出一个法子:下班后把健身教练请到家里,另外把家里的储藏室改为一个小的健身空间,购置少量器材。这对他的健身需求来说,足够了。


对我的上司而言,时间和空间才是稀缺资源,钱对他而言最不是问题。


让大脑切换路径,直接跳过“if”,而是聚焦在“how”上。


一旦如此,大脑强大的调控能力会告诉你如何应对。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有十个想法,不如落实一个想法。你听一百个人讲了锻炼身体的好处,“很震撼很受用”,真的不如今天晚上去楼下的操场走十圈。


马刺是我最喜欢的NBA球队,不仅因为它十余年来长盛不衰(单看本世纪,从未缺席季后赛,五夺总冠军),更因为它身上有我憧憬的团队文化和人生哲学:技术扎实、团队至上、令行禁止、脚踏实地。



一个细节是这样的:一场关键的季后赛,激烈焦灼,教练Popovich在暂停时间鞭策队员,他没有强调“拿下胜利”,而是不断强调“搞定下一次的挡拆、无球掩护和篮板卡位”……篮球不是火箭科学,一件件把事做好就行了。


认识一些传统意义上的“成功人士”,他们经济上的成功通常是被动的,多数都是专注地做一件事,然后突然发现自己成了富豪。那些给自己规划“第一个五年要赚多少,然后每五年都加个零”的,往往一事无成。就像高尔夫比赛,冠军的注意都在每一杆,那些时刻关注自己在 leader board 的位置的一定赢不了。


谈太多理想只是好高骛远而不踏实,认真做好手上的事情,思考做事情的正确方式,保持高速成长,不需要考虑未来,就会比别人更能把握未来。


在许多领域,努力不是一个跌宕起伏、激动人心的过程,而是一个枯燥的过程——通过机械操作达到目的的过程。我们只需要按照计划、食谱或公式去做就行了。


大多数时候,努力不是“刀山火海”或“人间炼狱”,而是枯燥乏味的训练,是持续不断地输出,是疲惫时的“再多坚持一会”,是更多一点的执行力。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又细想了一下。


从小到大我获得的或小或大的成就,都没有准备好。


唯一的区别仅仅是我做了而已。


只要做了,就已经能干掉50%以上的竞争者。


先搞起来再说,这些年我始终在训练自己的这个思维。


能花1分钟做完的,不花2分钟。


自己想做的事,立马找具体的,可实现的方式。


对于内心混沌,目标感弱的人来说,这一点更为重要。


当你做着做着,你就会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现在我找到了真正想做的事,虽然与当年所求相去甚远,但我依然为此开心并感谢当年的自己。


感谢曾经的我做了很多事,走了很多路。


至少做过,没缩手缩脚。


它们看上去不够冷静,甚至是一条无比错误、无比冲动的路。


可也正因为它们的存在,让我无比确信:


我现在走的这条路,是对的。

文综合自陆JJ(ID:tiyan81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