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小哥们被打:“血汗模式2.0”不可再持续 | 今日话题
今日话题
前两天,北京一名快递小哥被掌掴的视频传遍了网络,引发公愤。而就在昨天,陕西媒体报道,一名西安的快递小哥也被打折眉骨。两起事件中,打人者同为机动车司机,起因都是道路纠纷。毫无疑问,打人者必须遭到谴责,并负起责任。而这两起事件共同指向了普通道路使用者与快递行业的“路权”之争,这背后有十分值得深刻探讨的问题。
基层快递员与普通道路使用者的“路权”之争两败俱伤
大城市的道路是很紧张的公共资源,谁优先使用是一个大问题。而近年来红红火火的快递业,在最为重要的“最后一公里”离不开电三轮这种连国标都没有的交通工具。装货很多的电三轮风驰电掣地在路上开着,对于其他的道路使用者来说,就有了权利冲突。快递员受制于派件的数量,想要尽可能地达成考核,多赚钱,必然要争分夺秒地抢时间,想方设法地多装东西。与此同时,安全便很容易牺牲。顺丰老板王卫在一篇采访里承认,“为了抢时间,而违反交通规则,或者对路上的行人及其他道路行驶者造成危险,顺丰和我们同行都需要反思这个问题。”尽管北京和西安这两起事件都发生在机动车司机与快递小哥之间,但是快递交通纠纷也发生于普通行人与电三轮之间。需要说明的是,这个问题不应该光盯着多少人死伤来看。举个例子,普通行人有对于人行道和小区道路安全性的合理期待,一辆三轮车突然火急火燎地迎面来,就打破了这种期待,是对行人的冒犯,而这种突如其来的“凶险”本不应该在行人的注意范围内。当然,电动三轮车的安全威胁,不光是对其他道路使用者来说的,对于快递员本身也是如此。
安全性之外,还有便捷性的问题。一个吊诡的现象是,在电动三轮车交通事故中,一些地方法院把它归类于机动车,另一些地方则认为是非机动车。电动三轮车的确是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都可能使用。道路公共资源一时间是有限的,大城市尤其如此,所以,这也牺牲掉了其他道路使用者的便利性。那么,快递员又便捷了吗?也没有。骑着这么一个笨重的庞然大物,哪里是便捷的事情呢?
不难看出,不管是一线的快递员还是普通的道路使用者,都承受着痛苦,后者对于前者的诟病很大,而前者只能默默忍受着,有时候不得不牺牲掉自己的尊严。还是举北京这个例子,视频中开车男子不断地辱骂并掌掴快递小哥,后者完全没有还手。并且,这名挨打受伤的小哥还赔了400元的剐蹭费,又去派了几个件。倘若不是这个场面被拍下来,网络视频引发了公愤,不出意料的话,27岁的快递员只能默默地委曲求全,忍受这一切。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1943qldj6&width=500&height=375&auto=0
快递小哥被掌掴视频广泛传播
“渔翁”是电商买卖双方
到底谁是获利者呢?答案不言而喻,最大受益者是中国的电商行业以及普通购买者们(快递行业的经营者们利润很薄,亏本的有不少)。不信请看下面这张图,猪肉价格涨了,CPI每年都在跑高,但是快递价格不仅没涨,反而降了许多——
除了价格实惠之外,门对门的便利性也是中国快递业基层员工的贡献。在日本等地,快递业“最后一公里”和便利店是相伴相生的,人们去周围的便利店买东西,同时也把快递给取了。然而,尽管中国一些快递企业开始推行这种模式,但是涉及利益分配等问题,一时半会儿铺不开来。早已被“惯坏”的消费者们也不太吃这套。这背后却是一线快递员们爬不完的楼梯,打不完的电话,甚至收不完的白眼。
金玉其外的快递模式,剥削的是一线员工,电商服务业是血汗制造业的2.0版
中国快递的送货效率与规模,全球无双。极高的性价比背后,有人承受着代价。快递行业对道路等公共资源的消耗,可以分摊到每一个普通路人身上,只是一些人未必感知那么明显罢了。同时,快递业的服务质量也谈不上好,暴力拣选等问题屡屡被曝光。而这个行业带来的物流便捷与福利,更多来自于一线普通快递员的付出上。在几年前,以富士康为代表的“血汗工厂”模式曾经遭受极大的非议。人们都明白,出口到欧美等国家价格低廉的制造品,其实来源于普通工人的“贡献”,如此,才有了“世界工厂”的地位。随着产业结构由制造业向着服务业转移,这样的“血汗模式”其实也有着复制和变迁,且看下图的总结——
说是“2.0”模式,必然有升级。在制造业,工人是封闭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很少与外界发生什么联系,所以很多人看不到,没感受。而在服务业,一线员工需要和普通民众接触,甚至要争夺道路等公共资源,在此过程中很容易便尊严受损,代替企业和收件人受过,因为他们必须要冲在第一线。
当然,快递业只是整个电商或者说O2O(即从线上到线下)服务业的一个典型缩影而已。电子商务一听非常高大上,但如果没有庞大的一线从业队伍的付出,恐怕很难如此蓬勃地发展。而这一切都发生在制造业向着服务业转移大量就业人员的背景下。这样的服务业,显然和中国的制造业一般,是低端的,低附加值的,是需要供给侧改革的。
伴随着就业结构的改变,“血汗模式”也在转移
改变“血汗模式”,需要企业规模化经营,重视品牌形象建设
快递等行业的规模在快速地增长着。这个行业门槛太低,所以人们说进就进,说吸纳人就吸纳人。除了个别品牌而外,一般都是以招募加盟商的形式来野蛮扩张。加盟商更不会在意服务质量、员工满意度。行业也很难有规模化经营。靠谱数据显示,一万多家的快递企业中,大企业49家,而小微企业加在一起是1.12万家。而根据中国邮政局联合德勤做的一份报告,从2007年以来,这个行业的集中度在下降——
CR4和CR8分别表示排名前四和前八的企业,图片来自《中国快递行业发展报告2014》
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中,业界和学界都在讨论如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从低端向高端迈进。经济学家海闻在《时代周报》一次采访中强调了规模化对于中国制造的重要,可资借鉴:“以人们熟知的马桶盖为例。普通马桶盖的生产商可能只需要拥有几台机器,而生产目前广受欢迎的健康又舒适的马桶盖,生产商就需要组建科研团队研发新产品,并通过反复实验来保证质量,同时需要购置精密机器来替代原来的简单机器,这都需要投入。因此,企业的固定投入规模和整体成本都大大增加了——这样的投入和成本都不是一般的中小企业能够负担的。”换在服务业也是这个道理。如果行业从混乱竞争时代走向规模化,那么不管是在技术,还是在企业形象上,都会有很高的标准与要求,自然会更加地注重员工自身,抛弃掉“血汗”模式。
企业形象很好理解,那么技术为何会促进员工的尊严呢?这里以著名的海底捞为例来说明一下。餐饮企业中,海底捞的服务水准有口皆碑,同时,员工的满足度也很高。而在人们感慨于员工满意度造就顾客满意度这样的理念时,往往会忽略掉其配送流程的高度标准化,这样能够极大地从低效、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员工。而快递业同样如此,只有规模化了,才能用技术减少那些低附加值的、重复的劳作。
部分促进快递业发展的技术,图片来自《中国快递行业发展报告2014》
说到这里,又要回到普通民众本身了。制造业的转型,供给侧改革提得非常响亮,那是因为人们对于商品的高附加值越来越重视,甚至出现了出国抢购的风潮。而就目前的快递等服务业来看,人们更看重的是便宜、快速,对服务质量等因素的重视度要排在后面了,例如信息时报刚刚联合暨南大学做了一份调查,超五成受访者最看重速度,近五成人认为降低服务费用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倘若市场这样,企业便没有动力去变革。因此,普通人在为快递小哥被打而愤慨之时,十分有必要想想自己是不是也该更新一下对于快递服务业的认知,督促行业的进步。比如,一个劲儿想要快递快,又嫌快递干扰交通,这本身有些值得商榷。
第3502期 本期责编 王杨
出品 腾讯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评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观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