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的信用,我的生意”:征信别被玩坏了 | 今日话题

2016-11-30 李敏 今日话题

第3726期


距央行放开个人征信市场已经过去了快两年时间,虽然牌照难产,但民间征信“准正规军”和“游击队”的发展势头不减,各种名头的信用评级上线,再加上互联网消费金融的风生水起,越来越多的人体会到“痕迹即信用,信用即财富”。与此同时,征信市场也正遭遇“成长的烦恼”,信用滥用、隐私泄露争议不断。征信被玩坏了吗?




▲乱象一:“增值服务”花样多,大多以信用分来划分三六九等


“打分社会”里每个人都有动态评分,分值大小代表了等级高低,一切生活服务设置了“分值门槛”,唯有达标才可享受,就连进入某个社交圈子,评分也必须符合要求。这听起来匪夷所思的设定来自科幻神剧《黑镜》中的一集,但现实里这样的情况正在发生。


《黑镜》里的“打分社会”,买机票也设置了分值门槛


前几天,某平台上线社交功能,将信用分作为社交门槛,只有达到一定标准才可参与其中,一时引发不小争议,没有达标的人感觉受到了“歧视”,还有人认为信用分作为社交门槛太莫名其妙。在此之前,该平台还以信用评级为基础,给高等级用户开辟机场VIP通道服务,但这项服务被央行叫停。据财新网采访,有业内人士认为,将信用评分用于非信用场景,还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这是滥用信用的做法。


相比之下,征信成熟的美国,公民征信数据的用途和使用方式有着非常明确的规定,而且限定的用途范围,都与“信用”密不可分,比如借贷、保险等。如果平台的信用数据主要用于评估信用业务的风险,那自然无可厚非,一旦这个范围没有了边界,信用的作用就会被扭曲。


▲乱象二:“闯红灯影响房贷”,地方政府征信盲目扩容


近两年,各地方政府也在建设自己城市的信用管理体系,但频繁出现将闯红灯、地铁逃票、不按时归还图书等行为纳入个人信用记录的情况。以“闯红灯纳入信用记录”为例,目前已经有嘉兴、合肥、南京、深圳、济南等城市有此安排,这样做无非是以“信用污点”来增加闯红灯者的违规成本,希望能够解决闯红灯现象难治理的问题。不少报道为此叫好,并搬出了美国的例子,称美国不仅会对闯红灯行为罚款,还会将处罚记录纳入个人信用记录中。


闯红灯记入个人信用记录,美国并无此规定


然而,只要去仔细查一查就不难发现,美国并不存在这样的规定,事实上,只有不支付交通罚单才有可能会影响信用记录,因为罚单也被视为个人负债的一类。也就是说,美国的个人信用记录主要是与经济活动的信用历史有关的。国内地方政府盲目将信用记录的项目增容,不仅有“重复执法”的问题,更有滥用征信的问题。毕竟,一旦信用记录出现污点,后续影响可能很大。


目前央行的征信系统中,也仅收录与经济活动相关的记录。据财新网报道,今年年初,央行曾叫停嘉兴市公民个人信用评价系统,而嘉兴市个人征信系统正是“无所不包”,大到犯罪记录、治安处罚,小到拖欠水电费、闯红灯、借书不还等都会记录,并影响个人的信用评分。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非常反对个人信用记录项目的扩大化,他认为不区分故意和非故意之分,动辄计入信用记录,没有操作性,而且会引发诸多诉讼和纠纷。


▲乱象三:数据黑市繁荣,隐私保护成空谈


除了央行点名的八家可以提供个人征信服务的“准正规军”外,其实还有很多公司在自行开展个人征信业务。《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发展报告2017》显示,在“征信服务”相关的2000家左右公司中,获得资质的比例还不到5%。正是因为一无牌照、二无约束,一些机构靠倒卖信用数据获取暴利。


据《一本财经》的深度调查,很多公司打着“大数据公司”的旗号开展征信业务,而获取数据的方式简单粗暴,就是直接从黑客或者黑市数据中介的手里买信用数据,这些数据都是从非法渠道获得的。比如有人肯花30多万买400万条车管所的数据,而黑客们盗取的数据,“车牌号码、所有人,发动机号、车辆识别号、保险到期时间都有。”一位黑市数据中介人称,“工商、身份信息、车辆、房产、电商交易、银行、运营商等”是几类吃香的数据。


原本按照规定,未经本人同意,机构禁止收集其个人信用数据,但现在这些“裸奔”的隐私数据被随意倒卖。而“大数据征信”的“大数据”只是噱头,背后其实是“强行征信”,据《一本财经》的调查,大部分的征信公司很难打造出好的征信模型,得出的信用结果并不可靠。但是,目前对这些机构的处罚力度太小,比如今年7月重庆有多家企业因违反《征信业管理条例》被处罚,其中有4家公司是互联网金融企业,据报道这些企业违反的是《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四十条规定(见下图),虽然通报没有具体说明违规行为是什么,但其中很可能存在倒卖征信信息,泄露隐私的情况。


《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四十条


▲回归征信本质,应明确征信边界,尽快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征信产业历来是因消费金融的发展而产生的,信用报告能减少商业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既方便服务者快速甄别违约风险,也有利于消费者快速获得授信。而目前国内征信范围的盲目扩大、征信信息的滥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征信的本质。


而原因则在于征信的边界不明确,其中包括数据的收集和利用。有个比喻很恰当,现在国内的征信行业“处在一个超车时代,却是一个极度危险的时代——所有人都在急速行驶,但却没有交警和红绿灯”,目前的《征信业管理条例》和《征信机构管理办法》还远不够。对比美国,市场化征信高度繁荣的同时,也有方方面面对个人征信的规范,目前一共有17部和信用相关的法律,其中核心的《公平信用报告法案》注重保护处于信息不对称弱势的消费者,对规范个人信用的收集、管理和使用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结语


征信的边界不明确,致使乱象滋生。信用事大,保护个人隐私、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需要让征信机构在规范下运行。


喜欢本文,欢迎转发。



本期责编  

李敏

哆啦A敏                                                   

美国退出TPP,中国成赢家?

房地产商变“包租婆”来限房价?

为何性侵儿童的黑手更肆无忌惮


出品 腾讯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评论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观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