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只有人设,缺乏能力的“小奶狗”,你喜欢吗? | 今日话题

2018-04-10 王阳 今日话题

今日话题·腾讯新闻出品  | 第4210期

作者/王阳


“小奶狗”“小狼狗”取代了“小鲜肉”,成为了粉丝们对自己家“爱豆”(idol的音译,意为偶像)的新昵称。流量小生们的人设正在变得越来越立体。

人格独特,有血有肉的偶像,更能让粉丝产生代入感。重视艺人的“人设定位”,是娱乐产业的进步。

娱乐产业的首要目的是盈利。提高公众的普遍文艺水平,应该更多的依靠学校的基础教育。

最近,一档以“偶像养成”为主要内容的热门综艺节目,让“小奶狗”“小狼狗”深入人心。很多以此为人设的明星,也广受粉丝追捧。这两个词已经代替了“小鲜肉”,成了粉丝们对自己家“爱豆”的新昵称。


从“小鲜肉”到“小奶狗”,明星的人设越来越立体了


从去年年底开始,“小狼狗”“小奶狗”逐渐成为了很多人对于一些男性,尤其是男明星的爱称。和日本的“犬系男子”类似,中国的“小狼狗”“小奶狗”也大多带有鲜明的“犬科特征”。


“小奶狗”的特点是年纪小,比较粘人,对女友温柔坦诚。而“小狼狗”则像“小奶狗”的进化版,在保持了“小奶狗”粘人的特征上,还增加了一些霸道、占有欲以及责任和担当。


早在2011年,就有粉丝管自己家“爱豆”叫“小狼狗”了。不过,当时形容“爱豆”的主流词汇是“小鲜肉”。直到今年,随着热门综艺《偶像练习生》和一些影视剧的播出,“小奶狗”“小狼狗”取代了“小鲜肉”,成为了粉丝们对自己家爱豆的新昵称。如最近出演电视剧《南方有乔木》的陈伟霆,就因为在戏里的“霸道”表现,被很多女网友爱称为“小狼狗”。



而《偶像练习生》里温柔的陈立农,则被很多人视为“小奶狗”。



从“肉”到“狗”,这其中有些许不同。“小鲜肉”还只是年轻+颜值高。而“小奶狗”和“小狼狗”,则是在“小鲜肉”的基础上,加上了独特的人格特点。从昵称的转变可以看出,流量小生们的人设正变得越来越立体。


这种立体化,很大程度上是娱乐产业顺应市场需求的结果。《偶像练习生》的导演就表示:“你看一个艺人,看颜值能看多久?看艺能能看多久?等艺能和颜值都看腻了,了解透了之后,还有什么?最后就变成看这个人的人格魅力。”


重视艺人的“人设”,是娱乐业的进步


虽然男女平等的事业仍然路漫漫,但我国的“她经济”确实蕴含了极大的市场。新华社在一篇报道中指出,近几年,女性成为家庭中掌管一家老小花费的主要决策者,近75%的家庭消费决策由女性主导。这也是近年来男色消费、“小鲜肉”兴起的原因之一。


为了满足现代女性不断提高的审美追求,偶像的“人设”自然也要不断升级,从小鲜肉到小狼狗,层次感越发分明。


还有学者指出,“粉丝”的最大特征就是“寄生性”,精神上寄生于偶像。“偶像”的本质是一种映像和投射,他(她)是公众文化诉求的承载、自身形象的寄托——我自己实现不了的梦想,让我的偶像帮我实现;我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完美的男朋友,至少要找一个远远地“标杆”让我想象。


虽然“小狼狗”的人设不是说立就能立起来,也不一定非常高明,但与只强调肉体的“小鲜肉”相比,形象立体,性格独特的“小奶狗”,显然更能让粉丝有新鲜感和代入感。


在塑造人设上,我国台湾地区早期的唱片业做得就不错。如上世纪80年代,滚石公司为台湾歌手陈淑桦发行专辑《梦醒时分》时,考虑到当时刚刚出现大量能支配自己收入的女性,于是公司就很清晰地将陈淑桦的人设定位为“城市白领”,让目标用户产生代入感。



但长期以来,我国大陆地区的娱乐产业往往忽视了偶像人设的塑造,导致艺人的公众形象空洞,变成徒有美貌的“小鲜肉”。


曾为林忆莲,梁静茹等担任专辑制作工作的李宗盛曾经抱怨过,现在的公司完全不考虑艺人的人设定位:“那些歌词没有一句像是她会讲出来的话”。王力宏的制作人李寿全也曾说过,娱乐公司太心急,不等艺人摸索到适合自己的个性,就把他推到前面,“他唱歌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不晓得他在唱什么,他只是在把歌唱完”。


大张伟曾抱怨,公司非要把他的人设定位“大陆地区五月天”


同时,大量同质化的“面瘫小鲜肉”也在消磨着观众的耐心,让观众对“有性格的偶像”更加期盼。演员冯远征曾经向媒体叙述过,“小鲜肉”市场正在萎缩:“前两年有个演员没戏拍,说:现在都请小鲜肉。我说那就停两三年吧,三年以后你就又该忙了。现在这帮人在横店忙的不亦乐乎,一天接仨戏,因为回归正常了。”


这两年,“小鲜肉+IP+青春电影”的模式也走到了一个转折点。一些小鲜肉不仅饱受“演技太差”的质疑,还成了票房毒药。面对票房和口碑的双重压力,娱乐公司也开始谋求转型,为艺人丰富人设。


人设重要还是业务能力重要


对于明星维持人设的行为,很多人表达过异议。认为明星没有演技或者唱功,只维持人设,不敬业,也不利于社会文艺水平的发展。


这种说法其实是很不专业。首先要搞清楚一点,娱乐产业的首要目的是盈利,只有盈利才能生存。而“业务水平不行但能盈利”的例子有很多。比如美国著名摇滚歌手猫王,虽然他的演技被很多影评人吐槽,但他出演的很多电影票房都不错,所以依然有人愿意请他。


猫王经典电影《红粉世界》


把“人设”和“业务能力”分开谈,其实是很不妥当的。艺人作为一件商品,好的人设往往就是“业务能力”的一部分。比如歌手孙燕姿和梁静茹。其实唱功都不算出众,被知名音乐博主耳帝调侃为“她们破音是情感修饰,她们走音是后现代即兴改调”,但凭借唱片公司给他们定下的“少女感”的人设,他们的唱片都获得过很好的销量。


而且,娱乐圈不是艺术学院。没有义务也很难承担“推动国家文艺水平”的担子。试图在娱乐圈提升民众文艺水平的尝试,结果往往都收效甚微。据音乐人梁欢介绍,周杰伦、林俊杰、王力宏,都曾有过“偷摸用专辑B面去传达自己的音乐理念”的尝试,但目前来看,很难说这种尝试到底对主流听众群有多大的影响。


想提高民众的普遍文艺水平,应该更多的依靠学校的基础教育。日本的基础音美教育制度比较健全,会按照年级不同,详细地制定学生每年应当完成的学习任务额:从1、2年级开始感受、聆听音乐的乐趣,熟悉、亲近各类音乐,到初三的“发展音乐表现的基本技能”,再到高中的“加深音乐文化的理解,发展丰富个性的音乐表现力和主体性音乐鉴赏力”,循序渐进,层次分明。而我国的音美教育,还处在“不被数学老师占就算成功”的阶段。



今日话题·腾讯新闻出品 | 第4210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