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女”过年想分手:爱情敌不过现实
城市与农村间的家庭条件落差之大,超过了年轻人的认识
对于“女孩吃了一顿年夜饭后就分手”的原因,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在一些人看来,城市女孩明知交往对象是来自贫困农村的“凤凰男”,应该对其家庭条件“有多穷”有心理预期,但女孩料不到“穷”之外还这么不讲究,一桌年夜饭居然“黑乎乎”的,由此反映出不讲卫生之类的。也有人认为这只是拍摄时光线不足的问题,作为一顿“山村年夜饭”,并没有太过丢份。
其实没必要过于纠结这幅照片。从女孩发的主帖和回帖来看,对这顿饭的不满,只是她亲眼体会过农村后,对条件落后不满的总爆发而已。而跟“凤凰男”在上海谈恋爱的时候,还没亲自体会到城市农村间的这种落差。现在体会到落差有多大了——比她想象的“差一百倍”,想起“爸妈极力反对找外地人”的“教诲”,在篱笆网论坛各种“姐妹”的劝说下,“醒悟”了过来。可以说是个典型的“理想敌不过现实”的故事。
上海女子发帖引发轩然大波
这里不评论这种“醒悟”是好还是坏。但不得不说的是,多数人面对“现实”时都是类似的选择。什么“找对象是找他那个人,不是他的家庭”,“人是潜力股,总有富裕的那一天”,都敌不过对条件落差的清醒认识。而这种现象是有着深刻现实背景的。
背景之一:城市年轻人普遍希望结婚时就能买房
对身处北上广深这类大城市的年轻人来说,富裕的那天不知何时到来,眼下要想生活得有质量,离不开家庭的支持。以买房为例,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在大城市有自己的房子不仅是梦想,也和幸福生活息息相关。北京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三成的人认为“有房是幸福的决定性因素”,虽然有61.6%的人觉得有房并非决定因素,但也承认有房与幸福有关。
但在北上广深这样寸土寸金的大城市,刚刚毕业的年轻人想凭一己之力买房,近乎天方夜谭。于是在上文的调查中,就有了这样的数据,在“当前青年人购置房产最可能的途径”这一选项中,超过9成选择从父辈家庭寻求支持。
这恰恰是很多在大城市打拼青年的痛点,这位上海女孩也不例外。在热帖中,她并未提及生活中的其他困难,单单提到“(男友)因为没有家底,估计最近两年买不了房”。买房在她心中分量颇重,但男方家中的一顿饭,让她看到了更为残忍的现实:男友的家庭不仅不可能在买房上提供支持,未来筹备婚礼、抚养子女等方面,男方家可能统统指望不上。
背景之二:年轻女孩追求生活质量,但农村养老势必造成负面影响
通读女孩的发帖,我们还可以发现,如果两人结婚,男方的家庭条件不仅无法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还会降低女方的生活质量,这可能也是女方分手如此决绝的原因。
这名上海女孩的父母一个是国企退休干部,一个是小学老师,虽然地位不高,但以上海的工资水平,无论是看病吃药,还是将来进养老院颐养天年,问题都不太大。但男方的父母是农民,农民养老则困难太多。虽然农村老人也有了养老保险,但每月不过几十元,这点钱对老人养老来说不过是零花钱,根本无法满足其生活和医疗花费。
《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显示,虽然城镇老年人感觉养老没困难的人比例不高,只有不到28.9%,但农村仍低于城镇13个百分点。此外,47%的农村老人认为钱不够花,42.3%认为病痛较多,均高于城镇超10个百分点。在养老主要依靠家庭的养老模式下,作为飞出农村,收入不错的“凤凰男”,女孩男友必然要肩负起父母的养老重担。
农村老人养老面临多重困境
这位女孩大概在亲自跑一趟农村后,认识到了,虽然男友“工作能力蛮强”,未来收入可能不错,但如果两人结婚,男方的薪水会有不小的部分要花在父母养老上,并不能成为他们这个家庭的收入。对女孩来说,这相当于让自己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女孩于是前思后想之下,果断选择分手。
背景之三:年轻人择偶,始终难以拗过家庭的干涉
除了家庭条件,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子女还很难摆脱家长意志对择偶的干预。这固然与传统文化有关系,更多的,还是子女在经济上对家庭有依赖。
结果,很多父母觉得干涉子女择偶理所应当,子女也把父母的干涉看成关爱,不知如何反抗。这名上海女子的恋爱经历即是例证。她的父母“极力反对找外地人,还是穷的外地人”,还威胁她如果去男方家过年就不要回来,并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女子虽然谈恋爱时没有听从父母的阻止,但是对父母非常理解,“毕竟父母都不希望将来女儿受苦的”。
最终,现在的年轻人在婚姻问题上还是很难完全进行自主选择。这位上海女孩在农村遭遇“落差”之后,很快就想起了父母,甚至不惜让男方家庭感到难堪,也要家人迅速把自己接走。
让理想的爱情步入现实的婚姻,社会应想办法创造条件
很多人指责这位上海女孩,说她欠缺教养,没有礼貌,即使决定分手也不应该让男方家里感到如此难堪,不仅当天就叫车回家,还把照片捅到网上去。这些指责当然是有道理的,但细看这位女孩的帖子,不得不说她这种境况是值得同情的——面对想象不到的“现实”,意料之外的“落差”,女孩基本上是一种六神无主的状态,只想着逃离那个地方。在面对许多网友指责的时候,女孩最终留下了一句“那些骂我的也接受”。
说到底,问题的本质依然还是“理想敌不过现实”。很难去指责女孩的选择。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追求,有人偏重物质,有人侧重精神,无分对错;无论男女,每个人都向往幸福的生活,只是每个人幸福的标准不同,有的人物质满足才觉得幸福,有的人精神满足就觉得幸福。物质条件只是女性择偶的一个指标,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是个人的权利,没有任何理由站在道德高地去谴责他们。
事实上,这种在物质上追求门当户对的婚姻,不仅在中国很多,国外往往也一样。以美国来说,过去确实不那么注重门当户对,这是因为过去美国人结婚年龄小,很多人高中毕业就结婚,人们对双方的预期收入或教育水平考虑不多,且女性获得高收入的机会比较少。但现在的美国,无论是以收入或教育程度衡量,“比翼高飞”的夫妇都比以往更多。因为结婚年龄推迟了,“门当户对”变得容易起来。而皮尤研究中心去年的一项研究显示,收入和教育越是不平等,人们就越是希望找到优质的结婚对象,所以这一过程可能还会自我强化。
美国现在男女结婚也越来越讲门当户对
然而这种现实并不是人们所想要的。古往今来,无论中外,人们讴歌追求的爱情都不是这种物质化、现实化的。嫌贫爱富的婚姻难得长久,缺乏共同语言的家庭难得幸福,这一样是至理名言。什么时候,社会能够减少点贫富落差、少些“非得买房”、“养老捆住年轻人生活质量”、“父母干涉”等桎梏年轻人婚姻的枷锁?看起来很困难,但在一个好社会,这应该是一个努力的方向。
第3431期 本期责编 刘文昭
出品 腾讯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评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读后分享
◆点右上角->发送朋友或朋友圈
快速关注
◆点右上角->查看公众号->关注
◆点标题下->今日话题->关注
◆长按下方二维码自动识别关注
在本文右下方“写留言”或点击“阅读原文”可与编辑直接交流,谢谢各位网友的热情参与。如有长篇回复,欢迎投稿:6220026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