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哥”与引力波无关,民科更和科学不是一回事 | 今日话题
今日话题
这两天,社交网络上不少人都在为微博名为“诺贝尔哥”的郭英森叫屈。《5年前节目中他首提引力波,遭嘉宾嘲讽,如今他们都欠他一个道歉》,这样的标题足以勾起人们的好奇与冲动。大家为老郭鸣不平,甚至为如此打压“民间研究者”感到愤怒。然而,节目嘉宾不尊重人是一回事,却怎么也推导不出老郭与引力波有何关系。由这件事,倒是值得好好说说民科与科学之间的这点事。
老郭是典型的民科,民科都认为自己能够披荆斩棘,摘得科学桂冠
这则五年前的视频引发热议
(视频时长13分36秒,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185xft5m1&width=500&height=375&auto=0
老郭之事,有三点热议之处:其一,认为方舟子等节目嘉宾对于老郭很不尊重;其二,认为老郭在五年前就提出了引力波的概念,如今被证实了,果然“高手在民间”,甚至期待老郭会是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三,认为不管老郭的水平如何,他的研究是值得重视的,梦想是应该有的,并且呼吁专业人士认真研究老郭的理论,有的知名博主还提出来要供吃供喝,给老郭一个舒适的研究环境。第一点属于嘉宾素质问题,尊重他人这个道理显而易见,不做展开论述了,第二点和第三点其实都在说一个问题,民科是不容轻视的,有可能是中国未来科学的突破口。老郭在节目中号称发明了足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新理论,能够让人类长生不老。这是非常典型的民科。在中国有数量庞大的一群人都属于这个范畴,他们号称发明了永动机,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创建了新的科学理论乃至体系。
按照长期研究民科现象的学者田松的说法,“所谓民间科学爱好者,是指在科学共同体之外进行所谓科学研究的一个特殊人群,他们或者希望一举解决某个重大的科学问题,或者试图推翻某个著名的科学理论,或者致力于建立某种庞大的理论体系,但是他们却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范式,与科学共同体不能达成基本的交流。总的来说,他们的工作不具备科学意义上的价值。”这里的科学共同体,通俗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主流学界。而民科和那些业余科学爱好者是有区别的,后者可以爱看星星爱读科普书籍,却绝对不会试图去证明引力波的存在,乃至把这变为穷其一生的追求。
老郭和引力波没有任何关系,其理论也只是空中楼阁、一堆散沙
老郭在节目中提及了引力波、物质波、粒子等等概念。这些概念确实存在,却并不能代表老郭跟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有些微博大号和文章 “首提引力波”的说法更是贻笑大方。引力波这个概念来自于爱因斯坦百年前的预测。用微博网友“grLVeat”的评论来说,蓝猫淘气三千问11年前就提到了引力波,是不是也该给超威蓝猫颁个诺贝尔奖?
有人也许会说,老郭提及了引力波,这证明他的理论不是信手沾来,而是真的和科学研究有关系。这句话成立的话,科学的成本实在太低了,人人都可用黑洞、事界、普朗克时间等等学术语言,来拼凑出一套自己的理论来。
老郭在节目中说的惯性系、加速系这样的概念属于牛顿力学,他又嫁接到自己的一套所谓新旧物理理论中去
真正的科学,并不是说提出了概念,或者说一个结论便可以的。引力波的观测恰好是一个适合的例子。最早的引力波探测方式,是美国物理学家韦伯提出的。他声称引力波可以使得圆柱形天线发生共振,并且已经发现了从银河系中心发出的引力波。遗憾的是,韦伯的实验无法被其他科学家所重复,并且也遭到理论上的质疑,因为他所观测到的引力波被认为强度太大,不合逻辑。最后,科学界一致认为韦伯观测到的“引力波”可能只是噪音,不足为信。因此,尽管我们可以尊称韦伯为发现“宇宙的涟漪”路上的先驱,却无法说这位科学家发现了引力波。韦伯的故事也告诉我们特别重要的一点,科学理论并非空中楼阁,需要经得起严密的论证,必须得有数学框架和大量反复的实验。这里要强调一下数学的意义,在普林顿大学数学博士、科普作者麦肯齐所撰写的科普书籍《无言的宇宙——隐藏在24个数据公式背后的故事》里,有一段精要的论述——“事实上,数学具有两重性。首先,它是因其本身而存在的一个知识体系;其次,它是表达宇宙知识的一种语言。”例如,爱因斯坦用E=MC2(MC平方)这个优美简洁的公式揭示了物质与能量间的关系。
美国科学家韦伯早在60年代便号称发现了引力波,却因为不能被重复实验验证等原因而被否定
民科的真正对立面是科学而不是官科,科学需要系统而不是妄想
草根受到体制内门派、世家的嘲笑,从而发奋图强,名垂青古,武侠小说里这样的情节总是倍受青睐、十分动人。人们在民科这个问题上,也往往不自觉地、带有同情地站在“弱者”这边,认为他们受到了官科的打压。中国科研界确实有种种弊端, 谈不上什么好名声,因此大家的反应实属正常。然而,科学不是草莽的丛林世界。和民科对立的不是官科,而是科学本身。为何这么说呢?拿民科界的终极偶像、科学界泰斗爱因斯坦来举例便清楚了。民科界认为爱因斯坦在早期也是民科,因为他正职是专利局的职员,也是搞的业余研究,然而其光芒震慑千古。所以,梦想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可是,“说书人”忽略掉了非常重要的一点,爱因斯坦在专利局谋取个差事之前,是从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毕业的,在此之前已经非常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
是的,系统二字便是民科与真正的科学学者的区别所在。真正的科学是建立在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上,是站在巨人先贤的肩膀上,是使用科学训练的逻辑思维来思考,而非凭空妄想,空中建楼阁。系统与否,与姓官还是姓民无关。
老郭说,2010年4月,前中科院院长路甬祥表示中国如果可能得诺奖,很可能先是业余的,然而查无此言;2011年,路甬祥倒是支持来自企业等民间机构的专家也应被选入院士队伍,后者和民科是两码事
民科是时代产物,今天很多人叫好,是主流学界做得很差导致的
老郭五十多岁。学者田松研究过民科的年龄,结果发现民科基本上都出生在1970年代以前。80后、90后是民科的凤毛麟角。为什么民科是时代产物呢?简单说来,第一,经历过文革时代的人,大多或多或少会受到过“批臭思维”的影响,这也让不少这个时代的人对知识传统很不以为然,抛弃了逻辑思维能力;第二,在以往的科普文章中,对于科学的介绍往往“面谱化”,不是铁杵磨成针的刻苦,便是牛顿被苹果砸了的灵机一动,从而忽视了对知识体系本身的尊重;第三,许多具有“浪漫情怀”的人在信息封闭的特定时代被误导,纷纷决定投身“科学”,报效祖国,打破西方的“学术霸权”。
1978年,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中的浪漫化文字,极大地打动了青年们的心,也是许多人投身民科的热情来源
既然是时代产物,为何到了今天,许多人依然选择支持、期待老郭,例如在某知名兴趣阅读APP上,将近两万名网友都共同顶这样一条评论——“大家记住这个名字:郭英森!他可能是未来的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顶上去!”自然不能说民众愚昧。实际上,中国的主流学界在与公众对话上历来都做得并不好,自身又有许多备受诟病的体制弊病。而如之前的专题《为何又是美国人发现了引力波》所言,提升公众兴趣,就需要我国的科学家像索恩那样,重视宣传,重视与公众沟通,参与公众容易感兴趣的科普项目甚至科幻小说、电影等等。
第3442期 本期责编 王杨
出品 腾讯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评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读后分享
◆点右上角->发送朋友或朋友圈
快速关注
◆点右上角->查看公众号->关注
◆点标题下->今日话题->关注
◆长按下方二维码自动识别关注
在本文右下方“写留言”或点击“阅读原文”可与编辑直接交流,谢谢各位网友的热情参与。如有长篇回复,欢迎投稿:6220026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