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动物城》票房被偷,《叶问3》自己买票房,票房造假何时禁绝? | 今日话题
今日话题
最近的电影市场有些丑闻。叫好又叫座的《疯狂动物城》,疑似被一些国产电影偷了票房;而《叶问3》也可能存在“买票房”的怪异行为。不管是偷还是买,票房造假为何长期困扰中国电影行业?
偷票房的逻辑很简单
很多人不理解电影票房怎么“偷”。以最近大家都在看的《疯狂动物城》为例,在某些电影院,尤其是二、三线城市的电影院,你想看《动物城》,结果给你一张《叶问3》的票。然后,用笔把“叶问3”几个字涂掉,写上“动物城”,以及新的座位号。
《疯狂动物城》被偷了票房
这样,原本属于《动物城》的票房,就算到了《叶问3》头上。很多人还是不理解,这种“乾坤大挪移”有什么作用呢,至少看起来电影院没有多收1分钱,讨便宜的是《叶问3》。
其实,电影院有很强的逐利动机。如果原本属于A的票房被算在B头上,往往是B给了电影院或电影院工作人员(一般是经理)回扣。
另外,经常被偷票房的,是热门影片和海外大片。根据广电总局的规定,票房收入中,片方最多可以获得43%的收益。但越是热门的影片(包括海外大片),片方获益占比越高,院线和影院的占比相对就低。这样一挪,等于把自己从一个收益低点提到一个收益高点。
偷票房的手段五花八门,从最低级的不出票、出手工票(独吞票房),到看B片用A票,再到直接装双系统,实际销售的和上报的是两笔账。
偷票房虽然套路多,但整个逻辑并不复杂。基本都是在影院、院线、片方、发行方几者之间发生关系。
自购票房,让人看不懂
《叶问3》这次之所以是众矢之的,因为它不仅偷,而且还自己买。
经常看电影的都知道,整个电影院内最难售出的票,在第一排。如果不是特别难买票,没有谁愿意梗着脖子2小时。但《叶问3》似乎就有这样的魅力,在一些场次,位于中后部的黄金位置还没有售出,前两排却已经售罄。
中后部还有位置,第一排已经卖光,这非常反常
除了这种明显异常的现象外,一些影城放《叶问3》时,还出现凌晨6点的场次全部售罄的状况。某影院经理甚至表示:“我们其实也很感谢这个片方,3月本来就是电影的淡季,送上门的钱不要白不要。”
这一切,都指向《叶问3》片方涉嫌“买票房”。按道理说,“叶问”是个不错的IP,档期选得也不错,片方何必要自掏腰包买自己投资的电影呢?
资本运作卷入票房造假,是一个新动向
可以分明地发现,这次《叶问3》自购票房事件,和票房本身的关系已经不大了,而是一次“资本骑劫市场”的鲜活案例。
在《叶问3》的发行链条上,不仅有两家上市公司,还有1家担保公司和多家P2P公司。票房的新玩法,往往与资本市场相关。
《叶问3》这次的票房造假事件,资本参与进来的迹象非常明显
给大家介绍个新词,叫“票房资产证券化”。通俗地讲,就是使电影票房成为上市公司的产品之一。比如,快鹿投资集团以2亿的价格,购得了《叶问3》的投资、发行权,然后通过对外发售保底基金,将票房收益全部转让给分别在A股和港股上市的两家公司。而这两家公司背后的控股股东,其实就是快鹿。
按照业内人士分析,快鹿打的算盘是,高票房能刺激股价。相比于在股市的收益,自掏腰包买点电影票,真不算什么。
同时,《叶问3》的投拍资金,很多来自P2P、众筹平台等渠道。规则是1000元起投,按8%的预期年化获得固定收益。如果票房超过5亿,即有浮动收益,突破10亿,年化预期收益直接升级至11%。也就是说,如果把票房做高,这些众筹平台也能从用户那里获得信誉,从而更顺利地进行下一次资本众筹。
事实上,更多的资本运作模式卷入电影工业,是一个大趋势。但《叶问3》自购票房的行为背后,一系列金融风险已经逐渐被揭示出来——设立多个融资壳公司,涉嫌超额担保,针对单个电影项目重复募集资金等等。
如果电影能够达到票房预期,相关金融产品的对赌协议都会实现;但如果影片票房达不到预期,担保公司又因资金问题而违约,那么整条资金链上的各个环节都会出现问题。
所以,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叶问3》的投资方如此迫切地想要拉高票房、人为注水了。
期待政策、行业、观众都做出改变
不管是偷电影票房,还是自己购买电影票房,都是票房造假。据律师分析,可能涉及到违约、商业欺诈、偷税漏税、贪污和职务侵占等问题。
尽管有这么多可能存在的问题,但票房造假现象始终能以顽强的生命力,搅乱中国的电影市场。
其中的原因,除了人性贪婪、监管虚弱外,有一点应该引起重视,即中国的电影市场,不是一个完全开放、充分竞争的市场,它没法优胜劣汰。比如某红色主旋律电影被指责偷票房时,受害者却投鼠忌器。
从目前可操作的层面看,想要打击票房造假,需要从政策、行业、观众几个方面发力。
首先,监管部门可以给院线、影院建立诚信档案,也给一些“监片员”建立诚信档案。这份档案向全社会公布。对于有污点的个人,他(她)在行业内的声誉必然受损;对于有污点的院线、影院,除罚款外,最严重的惩罚可以是断其片源。
对于票房背后复杂的金融链条,电影主管部门应该联动金融主管部门,搞清楚关于电影产品的金融创新,边界在哪里?
其次,对行业而言,各院线应该采取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将每日票房实时公布。对于旗下偷票房的影院,不要护短。电影制片方、投资方,如果被偷票房,一定要敢于举报,如果碍于和院线之间的关系,担心以后排片受影响,那永远也没勇气张开嘴。
对观众来说,有一个举手之劳。当发现影院给你涂改过的票甚至手写票时,请说“我不要”,你看什么电影,它就该给你什么票。
第3463期 本期责编 张德笔
出品 腾讯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评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在本文右下方“写留言”或点击“阅读原文”可与编辑直接交流,谢谢各位网友的热情参与。如有长篇回复,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