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为什么俄语里称中国为“Китай(契丹)”?

2016-12-26 潮流俄语



俄语称中国为Китай,直译就是“契丹”。在中世纪从中亚直到西欧,“契丹”一直是对中国的一个通称,认为契丹是古代中国的代名词,可见契丹民族对世界的影响。契丹族现在早已从地球消失,契丹人大多融入中华民族。但直至今日契丹的影响仍然横跨欧亚。


盛极一时的契丹


契丹原意为镔铁,以“契丹”一词作为民族称号,是象征契丹人顽强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


北魏时,始见契丹族名。628年,契丹首领摩会率其部落背突厥附唐。907年,契丹迭刺部的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即可汗位。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在中国北方建立了契丹国。947年,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辽成为中国北方统一的政权。契丹王国强盛,其疆域东自大海,西至流沙,南越长城,北绝大漠。1125年,天祚帝被俘,金灭辽。契丹和辽共历时200余年,历经9位帝王。


辽在较短的时间内从部落氏族社会过渡到奴隶制度社会,并在向封建社会跃进的同时统治了中国北部,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开发蒙古地区和中国东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后来元朝的疆域如此广阔,与辽的前期开发密不可分。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留下了契丹辉煌的历史。


1132年,辽国贵族耶律大石在辽被金灭后,于西北地区召集残部建立西辽。后逐渐扩张到中亚地区,都城设在虎斯翰鲁朵,一时成为中亚强国。1218年,西辽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消灭。


辽国及西辽先后与宋、西夏和金鼎足而立,或战或和,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比较密切。因此,契丹政权正如其他曾经入主华夏的少数民族一样,成为中华文化的有力传播者。其中,耶律大石是汉化程度很深的契丹贵族,对文化传播作出重要贡献。他虽立国于中亚,但不自外于中华,极力使西辽保持中原汉文化和契丹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并自认为是北中国辽朝的继续。西辽历史上前五位帝王一律采用中原王朝的帝号和年号。西辽的典章制度,基本上是辽朝旧制的继承。官制和税制保留了辽朝和汉制的特征。语言文字则不限于一种,契丹文保留通用。中外学者普遍认为,西辽官方文书是汉文,所铸钱币,用汉文年号和汉族对钱币的称呼。这说明西辽是受汉文化影响而不自外于中华的王朝。西辽当时的强盛国力,物资的对外流通,以及多种语言文字的使用,不但促进了本地域内各民族间、欧亚间经济文化的交流,而且促进了汉文化的传播。


与契丹同时期及随后的俄罗斯


基辅罗斯时期。6世纪,东斯拉夫人逐渐向东欧草原地区迁徙。862年,以留里克为首的瓦朗几亚人征服东斯拉夫人,建立留里克王朝。882年,留里克的继承人奥列格占领了基辅,并把其他的部分东斯拉夫部族归在自己麾下,合为基辅公国,定都基辅。此后,基辅就成了“罗斯诸城之母”。在10世纪,基辅罗斯总的来说叫“罗斯”或“俄罗斯大地”,是俄罗斯国家的源头之一。980年,弗拉基米尔成为基辅罗斯的大公,他是一位出色的国务活动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政治家和外交家。在对外政策上,他注意搞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加强与波兰、拜占庭、匈牙利、德国和瑞典等国的外交往来。1169年,安德烈·鲍戈留波斯基占领基辅,“俄罗斯诸城之母”基辅沦陷。安德烈·鲍戈留波斯基定都弗拉基米尔,俄罗斯历史上的基辅罗斯时期宣告结束,从此开始了俄罗斯历史上各公国的封建割据时期。


蒙古奴役时期。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开始了大规模远征。1219年,他率大军进入中亚,越过大高加索山脉,侵入顿河流域。1223年,侵占伏尔加河东岸。1238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汗从东部侵入,征服了莫斯科,1240年,掠夺了基辅。随后的250多年中,大公们被迫向金帐汗国(蒙古)纳贡。直到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俄罗斯摆脱了蒙古鞑靼人的统治后,形成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


按照俄罗斯著名学者利哈乔夫的推断,俄罗斯文化开始的假定日期为988年。因为当年的“罗斯受洗”是俄罗斯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该事件后俄罗斯告别了自己的多神教文化,获得了新生,开始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俄罗斯文化诞生后,加速了对周边各民族文化的吸收进程。


俄罗斯具有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时善于吸收外国优秀的文化成果来丰富发展自己的文化。作为一个领土横跨欧亚的国家,俄罗斯在其历史发展中不时摇摆于欧洲和亚洲之间,有选择地接受外来文化,并逐渐使其成为自身文化的组成部分,从而使自身文化显示出多重性。


俄语为何称中国为契丹


契丹是对中华民族发展做出过贡献的民族。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中国历史上长达200余年,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地位和广泛的历史影响。12世纪,耶律大石率领辽国残部西进中亚,建立的西辽武力强盛,成为中亚霸主,与中亚、西亚的***国家以及欧洲各国均保持着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密切联系,以至于亚欧大陆中西部国家误以为整个中国都在契丹的统治之下,也不可能知道偏安江南的宋朝。于是,契丹成了全中国的代称。


而当时的俄罗斯国家仍地处东欧平原北部,与辽国及西辽罕有接触,他们直到16世纪才越过乌拉尔山,经过若干年后,才逐步扩张到中亚。因此,俄语称中国为“契丹”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因素:


部分欧洲国家曾称中国为契丹


在古代,中国与欧洲分别处于亚欧大陆两端,还有群山和沙漠戈壁阻隔,很少直接交往,因此,长期以来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多为模糊之词,称呼也不统一,在众多关于中国的叫法中,部分欧洲国家曾使用“契丹”。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将元朝称“契丹”。欧洲人既仰慕马可·波罗介绍的契丹,却不知其究竟在何处,当然也不明白契丹与中国的关系。西班牙地理学家拉达是认为契丹即中国的欧洲第一人,他在介绍中国地理的报告中说:我们通常称之为中国的国家,曾被马可·波罗称为契丹王国。但真正使欧洲人为中国给定统一专名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他在1605年寄给意大利的信函中断定:现在无疑可以肯定中国就是马可·波罗的“契丹”。


欧洲人大多对利玛窦的这些新见持怀疑态度,教会特派遣葡萄牙人鄂本笃考察入华路线,他证实了利玛窦的发现,说“契丹确为支那,无可疑也”,而且,这一“证实”是通过利玛窦的著述《中国札记》向西方世界公布的。


蒙古语历史上称中国北方为契丹


“Китай”从词源上讲来自蒙古语“乞塔”(Kitat、kidat或hitat),原来专指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契丹,这一词义因13世纪蒙古的西征逐步扩大,泛指中国。西班牙公使克拉维约于1404年赴撒马尔罕觐见帖木儿汗。他在《克拉维约东使记》中详细记述了帖木儿同时接见他和中国专使的情况,始终用Katay(亦即“契丹”)来称呼中国。表明在欧亚大陆,特别是在蒙古人统治下的国家、地区以及与这些国家和地区有交往的国度,都已习惯用Kitai(Kitay、Khitay、Cathay、Katay以及Китай)来称中国。


综上所述,欧洲人从15世纪开始称中国为契丹,而俄罗斯从伊凡三世(1440~1505年)开始学习西方文明,引进欧洲国家的文化艺术,这给俄罗斯带来了西方文化的经验和传统,伊凡雷帝(1530~1584年)执政时期,莫斯科中央集权国家也积极引进西方文化,以缩小俄罗斯与西欧国家的文化差距,因此,俄罗斯按照当时欧洲部分国家的习惯称中国为“契丹”是可以理解的。


此外,古米廖夫强调,在鞑靼蒙古统治期间获得的不是民族和文化的对抗,而是民族和文化的联盟,时而这种联盟带有军事政治的性质,时而带有经济的性质,时而带有文化和语言的性质。很多突厥语和蒙古语的词根和词汇进入了古罗斯的语言。蒙古人称中国北方为契丹,后该词泛指中国,而俄罗斯受鞑靼蒙古的桎梏近250年,俄罗斯按照蒙古人的习惯称中国为“契丹”也就不足为奇了。


为更好的交流,我的个人微信号:idenru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