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思考与创造 | 中美合作健康工作坊成果回顾
华南农业大学
广州山水比德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华盛顿大学
清华大学
广州美术学院
丹尼尔·温特巴顿
核心指导老师
美国华盛顿大学风景园林系教授
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资深成员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博士后
前情提要,何为望岗
▲研究对象:广州望岗社区
社区走访,民意调查
设计,是一个从看见和注意,到发现和介入的过程。为了确保学员们能够观察及其所转化的方案能切实解决使用者需求,设计结合社区营造的方法论,工作坊组织学员们进行望岗村的调研,记录使用者对社区公共空间的感知,将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发掘望岗村真正隐秘的需求。
线上线下,无缝学习
受疫情影响,丹尼尔老师不能亲临设计教学的现场,但他依然以视频连线的方式亲自指导学员们,通过在线汇报、随机提问、双方交流等环节,让学员们感受到来自海外健康社区景观设计的思想冲击。
而来自华南农业大学的陈崇贤老师和广州美术学院的何伟老师则紧扣线上指导的重难点进行分析,并在汇报演讲上予以指导,循序渐进,巧妙衔接。
生生不息
组员
该组的切入主题在于“融合”与“交流”,他们认为,人具有社会性,人在社会中的交往空间有助于提高人们对社区的认同感,这也将有促使他们将更多的时间呆在社区中的公共空间,并进一步有助于改善他们的生理、心理状况。而在望岗社区,第一组成员认为外地人来到这里却不能成为本地人。通过改善提升公共空间的环境,可以帮助不同人群的融合,最终让人口的去与留成为一种循环常态。最终,提出“居所可以不定,但生活永远生生不息”。
多代同堂
组员
韩雪(福建农林大学)
肖佩瑶(华南农业大学)
唐晶晶(华南农业大学)
袁若舒(华南农业大学)
侯咏淇(华南农业大学)
该组关注的也是“健康社区”中的“交往空间”,她们细致和敏锐的注意到了不同年龄的人们对健康空间的不同需求。提出了“多代同堂”社区设计。不仅从公共空间的更新上发力,并通过不同年龄的人的活动特点,尝试提供一个可供几代人交流、玩耍和园艺活动的空间。同时,他们希望通过设计的手法,不同年龄层的居民可以在身心上连接起来。空间设计手段包括增加绿化,活化水流,增加游乐设施等。更重要的是,这三个空间并不是完全孤立与分离的状态,而是将符合不同年龄层特点的空间进行了重叠、融合与更新。所以,在这三类活动空间中,老人生活有所陪伴,中青年人工作压力有所舒缓,儿童成长有所倚靠。
气、精、神
组员
张娟(湖北大学)
余俊健(华南农业大学)
原崇清(华南农业大学)
金子元(广州美术学院)
罗思茵(华南农业大学)
该组通过场地水体产生的小气候、生态和步行系统三个层面来提升社区在健康社区的营造品质,即更舒适的小气候、更完善的生态系统和有着更好体验的步行系统,不仅让人们在更新后的场地上更加舒适,也让人们更积极的对空间进行主动和被动式的使用。这无形中增加了人们与“自然”这一重要属性接触的时间。所以,第三组同学提出“气、精、神”的概念,正好与传统道教思想的气精神相对应,而他们也更新后的景观与健康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一系列“有形”和“无形”的空间展示了出来。
康养景观的营造
组员
李优美(景德镇学院)
李晓峰(华南农业大学)
曾景育(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庞琇仁(华南农业大学)
刘丽(江西农业大学)
该组认为设计要结合对生理和心理方面进行考虑,而以文化作为切入点这种方式可以强化人们对空间,尤其是传统的公共空间的认同感。当人们聚集于此的时候,设置更多可以满足人们需求的活动空间,同时增加空间中的“休憩”属性让人们更多地在场地中停留,这将大大有利于场所感的打造同时有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本次健康景观工作坊旨在进行社区健康景观营造模式与方法的探索, 结合中西方健康景观理论的研究基础,通过社区景观环境规划、空间组织、活动场地及景观设施的布置等一系列策略和措施充分提高户外景观环境的健康效益,从而进一步改善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水平。
经过5天的思维的碰撞,本次工作坊参与的四个小组交出的答卷令人满意,让我们期待他们的成果汇报以及各位大咖老师的精彩讲座!
美国名师与城中村的化学反应 | 2020中美健康景观工作坊正式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