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7年10月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威克里夫:宗教改革的晨星

2017-08-21 郭暮云 OC海外校园

导语

今年,是宗教改革500周年。500年前的宗教改革,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无远弗届。提起宗教改革,除了众所周知的马丁路德,还有另一个人至关重要,他就是约翰·威克里夫。


如今,我们都承认,马丁·路德是开启宗教改革的第一人,但威克里夫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身在英国,他用自己的服侍和斗争,预演了宗教改革的诸多路径选择与博弈模型,为包括马丁·路德在内的后世改教家们留下了宝贵的教训与经验。




教皇终于下神坛


教皇波尼法修八世(约1235-1303)登基之后,被他骗下台的前任塞莱斯廷五世预言道:“你像狐狸一样溜进来,你像狮子一样统治——但你会像狗一样死去。”


不过他并不在意。大权在握的他后来果然如狮子一般威武雄壮,肆意凌虐欧洲各国,直到法王腓力四世愤然起兵。法国大兵虽然没敢直接杀他,却也把他好一顿侮辱嘲弄。惊吓过度的教皇很快就像条狗一样死去了。法国的逆袭还意味着,教皇虽然貌似神圣,但却从此走下神坛。


1305年,在腓力四世施压之下,原本为法国律师的波尔多大主教,“被当选”为教皇克雷芒五世。4年后,他干脆把克雷芒五世从罗马迁到了法国的阿维尼翁。从此,教皇和教廷在阿维尼翁停留70年之久,期间的7任教皇及大部分红衣主教都是法国人,史称“教会被掳阿维尼翁”。1378年,教皇格里高列十一世终于把教廷迁回罗马,一年后去世。枢机团随后选出了乌尔班六世作为教皇,却遭到枢机团内13位法国籍枢机的反对,后者在阿维尼翁另选出法籍教皇克雷芒七世。

从此,天主教会开始了长达40年的大分裂,在这40年间,天主教会同时有两位教皇。


如此不堪的局面引起多方不满,任何人都能看出,教会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改革的方案有很多,包括强迫教皇退位。天主教会内部认为,只有召开大公会议才有解决问题的希望。于是,1409年,枢机主教们在意大利比萨开会,决定罢黜两名造成分裂的教宗,同时任命第3个教宗亚历山大五世(Alexandre V)。然而两位教皇都拒绝退位。


于是,有5年之久,天主教会同时有3位教皇。


直到1414年至1418年在德国康斯坦茨(Konstanz)召开的大公会议,才终于选出了各方一致认可的教宗马丁五世(Martin V)。


前后经历100多年,才终于让教皇彻底走下了神坛。普通信众迷惑不解,有识之士则开始酝酿改革。


他是吹响号角者


晨星就在这段最黑暗的时期出现了,他就是英国的约翰·威克里夫,正是他,最先吹响了宗教改革的号角。如今,我们都承认,马丁·路德是开启宗教改革的第一人,但威克里夫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身在英国,他用自己的服侍和斗争,预演了宗教改革的诸多路径选择与博弈模型,为包括马丁·路德在内的后世改教家们留下了宝贵的教训与经验。


约翰·威克里夫约在1324年生于约克郡,1384年卒于拉特沃斯。他生活的年代大约在马丁·路德之前100年,那时,黑死病结束不久,印刷术尚未发明。他活动于“教会被掳阿维尼翁”的70年与“天主教会大分裂”的40年之间,当时欧洲大陆的纷乱恰好保障了他在英伦海岛的自由。


1345年至1350年,威克里夫入读牛津大学,此后20多年在此求学任教;1369年至1374年,他曾担任国王的侍从牧师,退休后到拉特沃斯,作为牧长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10年。


和后来的马丁·路德等宗教改革家一样,威克里夫起初并无意与罗马教廷对立。可是,他越研读圣经,越看出罗马教廷已经离弃了上帝的真道,去随从人的遗传。他呼吁人民读圣经,并亲自将圣经从拉丁文译成英文,让圣经的权威重新成为教会的最高权威。他更是率先提出了“因信称义”的教义,也是在此意义上,马丁·路德说,如果威克里夫是异端,那我就是和他一样的异端。在宗教改革的“五大唯独”之中,至少“唯独圣经”和“唯独信心”是威克里夫第一个提出的。


作为牛津大学的神学教授和知名学者,威克里夫同时还是一位口才颇佳的传道人,他一直过着极其虔诚的生活,身体力行地实践他所传讲的真理,很快赢得了民众的尊敬、信任与支持。


在担任宫廷牧师期间,他曾勇敢地反对教皇命令英国国王纳贡之事,认为教皇干涉君王,悖乎情理亦悖乎圣经。此言一出,迅速获得英国上层社会的普遍认同。英国国王和贵族联合起来,否定教皇僭取的政治权威,拒绝纳贡。这样,教皇原来在英国所享有的至高权威便遭到沉重打击。



承上启下的枢纽


500年后,英国的莱尔主教说:“有句老话说得好:列国往往对某些他们最大的恩人一无所知。这话正应验在威克里夫身上。”他还总结了威克里夫的4大贡献:


第一,威克里夫是首批坚持圣经完备性及权威性的英国人之一;


第二,威克里夫是最早抨击并公开指责罗马教会谬误的英格兰人之一;


第三,威克里夫是第一批接受使徒传道方式的英国人之一;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威克里夫是第一个将圣经译为英文的英国人。


仅在莱尔所指出的意义上,就可以称威克里夫是历史上第一位自觉的宗教改革家,是欧洲民族国家独立浪潮的先锋,是英国的国父,他不愧是“列国最大的恩人”。


从这种意义上来看,后来的改教家约翰·胡斯和马丁·路德,都是威克里夫的学生。所以,宗教改革以马丁·路德为始成为燎原之势,但实际上,他并非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创者,威克里夫才是。他在神学和教会历史上的地位,是承上启下的枢纽人物,结束了中世纪,开启了近现代。


控告罗马教廷


威克里夫一生,近乎是在黑暗中独自寻索和发展其宗教改期思想。但或许也正因此,他蒙上帝特别的保守——


主曾兴起冈特的约翰(摄政王)和威尔士公主保护威克里夫;


曾兴起民众包围并冲击审判他的法庭,使得法庭被迫宣布延期开庭;


年迈的爱德华三世,被主教们怂恿正准备要加害威克里夫时,竟然死了;


教皇格里高利十一世再次下旨要杀害他时,也死了;


之后,两个教皇争斗不息,无暇旁顾,威克里夫得享平安,专心研究、撰写并传播他的宗教改革思想;


终其一生,牛津大学都坚定地支持他。他身患重病,所有人认为他将不久于人世时,主竟延长了他几年寿命,让他能完成圣经的翻译工作。


罗马天主教主教开会宣布威克里夫的作品是叛教文字,怂恿英国主教让年轻的理查德二世颁布圣旨,监禁一切信从威克里夫教义的人。威克里夫立即上诉英国议院,当着众议员控告罗马教廷,并要求对罗马教所赞许的诸多弊端进行改革。他的敌人当场张皇失措,无以应对。


英国议院听了威克里夫的诉辞,竟废止圣旨,恢复其自由。


从13世纪开始就有了大宪章的英国人,其议院能够否决圣旨,实在超出当时乃至今日许多人的理解,但它却真实地反映了英格兰“自古以来便享有的诸般自由”是何等的特殊与高贵。


对此结果,罗马教廷大发雷霆,命令由异端裁判所审判威克里夫。威克里夫闻此,毫无惧色,说:“你们何必说要在远处寻找殉道者的冠冕呢?只要传福音给傲慢的主教们听,殉道的命运就必是你们的了……为苟延性命而保持缄默?……绝对不可!任由他们杀我吧,我正等着他们呢!”


但主没有赐他殉道的机会。最终,威克里夫死于多年的疾病。在拉特沃斯的教堂,准备擘饼主领圣餐的时候,他突然瘫痪,一病不起,几天后安息主怀。



大有深意的尾声


不过,威克里夫的故事并未随其离世而结束。


天主教对威克里夫在世时,始终未能逼迫到他,一直恨恨不已。在威克里夫去世40年后,天主教在康斯坦茨“大公”会议中通过议案,将威克里夫的遗骸挖出来,当众焚烧,然后将骨灰投在附近的河流。


用中国人的话来说,就是威克里夫被“挫骨扬灰”了。但正如老汤姆·富勒所说:“这条河将他的骨灰送入阿方河,阿方河流入塞文河,塞文河注入沧海,于是就进入大洋了。威克里夫的骨灰就像他的教义,现在已经布散到了全世界。”


他的敌人这样做是为了泄愤,但仇敌万万没想到,他们这种恶毒的行径竟被受宗教改革影响的后来者赋予了如此深邃久远的象征意义。




注:本文史料部分主要来源于维基百科、雪莱《基督教会史》、科尼什《简明教会史》等


本文首发OC海外校园微信平台,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转自OC海外校园微信平台,Overseascampus”。未经授权,请勿修改文章原始内容。
点击以下标题,阅读相关文章

宗教改革与科学革命

历史上的今天:宗教改革思潮对历史文化的巨大影响

因信称义——记16世纪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

宗教改革纪念日与马丁路德


使用苹果手机的读者,若您有感动赞赏本文,可扫描以上二维码(请注明文章作者名,便于我们处理)


与你一起:行走·探索·归回
故事 | 观点 | 福音 | 文艺 | 青春 | 生活 
ID:overseascampus(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关注)

↓↓↓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